蘋果文叢:有青草環抱的房間

蘋果文叢:有青草環抱的房間

基本介紹

  • 書名:蘋果文叢:有青草環抱的房間
  • 出版社:敦煌文藝出版社
  • 頁數:195頁
  • 開本:16
  • 作者:謝挺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680559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蘋果文叢:有青草環抱的房間》是“蘋果文叢”,匯聚了裘山山、趙德發、劉恪、薛舒、易清華、於懷岸、王棵、荊永鳴等30多位全國中青年作家的中短篇小說集,以整體面貌、集團亮相的豪華陣容,集中反映了中國文壇的力量。《蘋果文叢:有青草環抱的房間》於精微處探尋了現代都市人的內心矛盾與精神缺失,進而讓司空見慣的人生景觀見其縱深,亦見其沉重。

作者簡介

謝挺,男,1966年10月生於湖南省郴州市。1988年畢業於雲南大學地球物理系。199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迄今已在國內重要文學期刊發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百萬餘字,部分作品為權威選刊轉載,併入選各種選本,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想像中的風景》,長篇小說《愛別離》。曾獲《北京文學》獎、貴州省政府文藝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居貴陽。

圖書目錄

怎么給別人,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靠近
我們美好的日子
普陀
天國的景象
有青草環抱的房間
華山論劍記
電影訊息
堅硬如鐵
反身跳水
保爺
花兒開
非死不可
倒立寫作
屋頂行動
成雙成對

序言

謝挺其人其文
第一次見謝挺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參加一個筆會,女作家姚曉英把我帶到她的隔壁房間,向我介紹一個頭髮濃密的長臉男人,說這是謝挺,小說寫得不錯,你們可以多交流交流。我忘記那天我們是不是真的交流了,只記得第二天下午和他到附近一家書店淘書,我看中幾本,錢卻不夠,於是向他借了七塊錢還是十七塊錢,之後我忘了還,直到幾年後,我們偶爾聊到那次筆會,他才慢吞吞說,那天你借我的錢,到現在還沒還呢。但說這話時,就算是十七塊錢也已經不算錢了,所以我聽了一笑,沒還,而且以後也不打算還,就當我永遠欠他一個情吧。
之後我們不斷在《山花》雜誌和《花溪》雜誌組辦的筆會上碰頭,漸漸熟識,成了要好的朋友。那時謝挺還是十中的地理老師,一班同樣寫小說的朋友常約著去找他,大都是晚上,但某次閒極無聊,我們下午三點就去了。正是上課時間,透過玻璃可以看到謝挺正危座高談,儼然師表的樣子,於是我用指節擊窗,同時踮腳朝里張望,他見了,變臉似的一笑,大聲說,同學們,現在自學。說完,扭頭就走。我們斥他:一個人民教師,說走就走,也太沒職業道德了,簡直誤人子弟。那之後不久就是春節,我們到黔靈山喝茶,茶室狹小,只容得下三張方桌,進去時其中一張已經圍滿了人,我們繞過去,挑靠窗的一桌坐下,半天,謝挺才悄聲說,那桌全是他十中的同事。我們聽了大感詫異:對方十餘人,竟無一個和他打聲招呼。事後揣摸,想必是因為他身為教師,卻心不在育人,早為同事視為“異類”了吧。謝挺心不在育人,當然是因為迷上了寫小說——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說起來各有各的職業,卻都做著另外的夢。那時一幫朋友全不過二十多歲,正是愛什麼都愛得揮霍放縱的年紀,差不多天天聚會,多次通宵神侃,弄得成日裡又亢奮又疲倦,現在想來,正衝著的是那份天南地北的快意和志同道合的溫暖友誼。至今我和他的小說里,還留下當年彼此以文相交的痕跡,比如他的一篇小說《誰把誰降臨在大地上》,實際上是我的一個題目,我覺得像《聖經》的語氣,原本打算寫個故事配它,沒寫出來,於是被他用了;再比如他的《屋頂行動》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也正是我《距C4一尺》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不過我也沒被他占了便宜,他有篇小說叫《非死不可》,我覺得好,也用來作了一篇小說的標題,而且自覺比他那篇更貼切。那幾年,就像謝挺一篇小說的名字那樣,真是“我們美好的日子”。至今記得謝挺當年寄身的那間斗室,破桌子破椅子破床,滿屋亂七八糟烏煙瘴氣,進門靠左的牆上掛著書桌大小一張白紙,布滿數十個深深淺淺墨黑的掌印,昏黃的燈暈下很有些詭譎,問他,說是用著觀察掌紋變化之用。年輕時的謝挺臉上線條粗硬,像演第一滴血時的史泰龍,遇事篤定,不大見悲喜,而猝然露點細心體貼,就有驚鴻一瞥之感。記得某次城郊聚會,我和一女文友意見相左,詞鋒衝突,傷了人家自尊,散後女文友賭氣,執意要和我們反向而行,謝挺猶豫片刻,尾隨而去,始終間隔五米,第二天問他跟去幹嗎,他說怕她想不通,尋了短見。
其實就性格言,我和謝挺大相逕庭,我外向,他內斂,我跳脫,他深沉,我浮躁,他穩重,我刻薄,他溫和,原本難做朋友,比如談論文學,我們的方式就大不同,通常的情形是這樣的:我語速迅疾,口氣絕對,他則時而莞爾,時而頷首,謙和而固執,很有點君子和而不同的味道。我的言辭像閃電,總打在岩石上。但也許他天生有種包容的氣度,我被他含納其間而不自知,這才不知不覺做了這么多年朋友吧。
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五年間,謝挺兩次留職停薪,加入北漂一族,跑到北京去打工。第一次朋友們表現得依依不捨,擁抱拍肩,直送到鐵軌旁車窗下,看列車奔突而去。第二次沒送站,而是在頭天下午給他設宴餞行,他喝了酒,還彈吉他唱周峰的《梨花又開放》,末了,提著朋友們送的幾袋蘋果醺醺而歸。但幾天之後,有朋友競光天化日與他邂逅街頭,正捏一小布袋買菜呢,大驚,問他何以這么快又回來了。他期期艾艾,說還沒走呢。朋友氣急敗壞,質問他:那么那些蘋果呢?他想想,說吃了。當然他最終還是又走了,卻又回來,以在北京的生活積累寫出了他的成名作《楊花飛》,被《新華文摘》轉載,還得了“北京文學”獎。不過我並不喜歡這篇東西,覺得那種模仿京腔的語調其實彆扭;我也不喜歡他諸如《華山論劍》和《有青草環抱的房間》這樣的作品,以為只可逞一時之尖新,卻耐不得日久的咀嚼。我喜歡的是他的《電影訊息》《花兒開》《保爺》《我們美好的日子》等等篇什,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謝挺的小說”,因為它們跟作者內在的某種本質是相貫通的,於是不得不散發出我認為一篇好小說最可寶貴的“可感性”,換成王國維論詞的語言,就是“不隔”。有了這種“可感性”,小說就不會因題材的陌生或事件與細節的非經驗性而阻絕了讀者的可以感受。一切作家的工作,雖然都莫不是在以己度人,而問題只在能不能探測到自身那包含了一切人類共因之核心,觸碰到了,那無論平淡與絢爛,現實與魔幻,溫情與殘忍,言說與緘默……其實沒有分別,也無所謂分別,都是了無阻礙,直透迷障的真實。
在我喜歡的謝挺的那些小說中,他不以線的方式勾勒,也不以面的方式渲染,而是以點的方式集合一個結構,筆調總先於語言而籠罩整個事件,舒緩而矜持,帶著一個無所指望的人沉靜而哀傷的表情;同時一種氣息散發出來,那是生活在自身腐蝕自身的過程中散發的氣息,切膚而不易覺察,透骨而無可奈何。讀謝挺的小說,你會不知不覺被一種氛圍薰染,出來時一身潮氣,衣褲都仿佛因吸飽了這潮氣而變得分量沉重,但你旋即發現,你感覺的其實不是衣褲的沉重,實在是這肉身的沉重;而在這肉的沉重里,卻又看得見一個孤獨的靈在喃喃自語中的輕盈舞蹈……
算算,我和謝挺相交已經差不多二十年了,當年一起寫小說的朋友里,還在寫或者還在認真寫的已然寥寥,路正遠,而同伴漸稀,有時不免心生寂寞。幸好謝挺還在寫,還在認真寫,偶爾想來,是個安慰,有點把臂而行的意味。同齡的文友成堆成群,但青春年少時結識的朋友,從某種角度說,是不可替代的吧。
生活中的謝挺煩心事不少,可以說很多,誰也幫不了他,他卻都輕言細語地擔當了。不容易。多年前,他曾對我說:這世界上,好在還能寫作。這話聽來痛切。謝挺和他的小說的關係,我常常覺得不是誰帶著誰高飛與超越,而是一個拽著一個,作相互挽留的姿態。
謝挺的QQ名叫“老謝挺高興”。作為老友,願他真的高興。
戴冰
2012年4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