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p、q為兩個命題。複合命題"如果p,則q"稱為p與q的蘊含式,記作p→q。並稱p為蘊含式的前件,q為後件。並規定p→q為假若且唯若p為真q為假。
真傎表
p | q | p->q |
1 | 0 | 0 |
0 | 1 | 1 |
1 | 1 | 1 |
0 | 0 | 1 |
邏輯關係
q是p 的的必要條件,或p是q的充分條件。因此,複合命題“只要p就q“,“p 僅當q","只有q才p“等,都可以 符號化為
的形式。
![](/img/8/002/377d350a588c1d2fd902a730b4c0.jpg)
理解誤區
其一,在自然語言中,“如果p,則q“中的p 與q 往往有某種內在的聯繫,但在數理邏輯中“
"中的p與q不一定有什麼內在聯繫。
![](/img/4/abc/1c38e4e4b2b8bffdb4a52325575a.jpg)
其二,在數學中,“如果p,則q“往往表示前件p 為真,q為真的推理關係,但在數理邏輯中,當前件p為假時,
為真。
![](/img/a/bfa/ef2921e60b27642ac92fd8785e2b.jpg)
這個在現實中也有例子,比如:若是太陽從西邊出來,則......。
常用的幾種轉換方法
如果p,就q
若p,就q
只要p,就q
p僅當q
只有q,才p
除非q才p
除非q否則非p
以上文字均可以轉換為:![](/img/0/9f5/92d786f83b51e2be9b7bcc2885ea.jpg)
![](/img/0/9f5/92d786f83b51e2be9b7bcc2885ea.jpg)
![](/img/3/a0a/8eb999690751cc7bed2450b636cc.jpg)
![](/img/b/114/a8b49f3b6423cd4056b3c176a5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