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3戰鬥機(蘇-33)

蘇-33戰鬥機

蘇-33一般指本詞條

蘇-33戰鬥機(俄文:Сухой Су-33,英文:Sukhoi Su-33,北約代號:Flanker-D或Sea Flanker,譯文:側衛-D或海側衛,通稱:蘇霍伊蘇-33),是蘇聯/俄羅斯海軍一型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

蘇-33戰鬥機在蘇-27的基礎研製,繼承了蘇-27家族優異的氣動布局,實現了機翼摺疊,新設計了增升裝置、起落裝置和著艦鉤等系統,使得飛機在保持優良的作戰使用性能條件下,實現了著艦要求的飛行特性。

蘇-33戰鬥機由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現俄羅斯航空製造集團聯合體)研製,現為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的主力型號,亦為現役世界上最大的艦載戰鬥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33戰鬥機
  • 外文名:Su-33 Carrier-based fighter
  • 首飛:1987年8月17日
  • 服役:1988年8月31日
  • 數量:9架原型機+約30架現役飛機
  • 衍生型:蘇-33UB
  • 類型:艦載空中優勢戰鬥機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機型結構,航電系統,電子對抗,武器系統,性能數據,服役事件,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70年代,面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蘇聯海軍在國家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需求下,開始裝備1143型航空母艦(北約稱基輔級)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並要求1143型航母還能同時搭載當時正在研製的最先進固定翼戰鬥機,還提出了研製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艦的計畫。新發展的航空母艦計畫裝備採用彈射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艦載作戰飛機,並為此對米格-23戰鬥機進行了艦載化的改進。為了進一步提高海軍艦載作戰飛機的技術和戰術性能,蘇霍伊設計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製中的T-10(蘇-27)的基礎上設計更為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的計畫。
蘇-33戰鬥機
雅克-38戰鬥機

建造沿革

蘇聯在之後的發展航空母艦彈射器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術困難,短期內無法製造出可以實際套用的彈射器。在彈射器的研製進度嚴重落後於航空母艦艦體的建造進度的情況下,蘇聯海軍被迫在第1批生產的使用常規艦載機的航空母艦上取消了彈射器設計。蘇霍伊設計局根據技術條件發生的變化,開始研究蘇-27採用滑躍甲板起飛的可行性。在蘇-27生產型1981年4月首飛1年後的1982年,隨即開始用T-10-3原型機進行地面滑躍甲板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試驗。
蘇-33戰鬥機
T-10-3,注意此時沒有鴨翼
蘇-33戰鬥機
T-10早期設計概念
T-10-3在8月27日從牽引系統上起飛成功,並於8月28號完成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首飛的滑跑距離不超過230米,起飛時速達到了232千米,起飛重量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艦上甲板風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離內完成起飛。這時期的T-10-3與普通的蘇-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新生產的T-10-25號原型機在1984年8月開始投入試驗工作,1986年,安裝鴨翼的T-10-24也開始進行試驗,之後又有T-10U-2參加滑躍試飛,但這些樣機都在試驗中先後墜毀,1985年2月,蘇聯軍事委員會正式向設計局下達了研製蘇-27K的命令。

服役歷程

1986年,開始正式使用帶前翼的T-10-24和雙座型T-10-Y2進行工廠試驗。除了進行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外,還初步進行了彈射器的試驗,為後續採用彈射起飛方式進行了前期準備。1987年夏天,蘇-27K的原型機T-10K-1製造完成,沒有採用摺疊機翼,半年後,第二架原型機T-10K-2也製造完畢,並採用了摺疊翼,1988年8月25日,T-10K-1改裝成摺疊翼。1989年9月,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當時稱“提比里西”號)開始試航前,蘇-27K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全部的設計和試驗工作,並對飛機起飛、著艦、空中加油和機翼摺疊等技術進行了相當充分的試驗。1989年10月27日,維克多·普加喬夫駕駛T-10K-2飛臨庫茲涅佐夫號,進行模擬接近、降落、低高度進場、降落後拉起的試驗動作。1989年11月1日,蘇-27K首次在航空母艦上著艦,隨後共青城飛機製造廠開始根據要求批量生產蘇-27K,同年還開始設計用於訓練飛行員的艦載型教練機蘇-27KU,完成總體設計後,T-10K-4被選作蘇-27KU的改造原型機,由於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蘇-27K最終僅生產了24架。俄羅斯之後將蘇-27K命名為蘇-33,1993年開始交付的首批蘇-33艦載戰鬥機,組建了俄羅斯海軍第一支先進艦載機作戰部隊,使俄羅斯海軍首次具有了可以和美國海軍艦載機在質量和戰鬥力上相抗衡的海上空中作戰力量。
蘇-33戰鬥機
T-10-K-4,此時安裝了鴨翼
蘇-33戰鬥機(蘇-33)
蘇-33三視圖

技術特點

機型結構

蘇-33的機身結構與蘇-27基本相同,都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為了滿足艦載機採用攔阻方式著艦時所需要承受的5g縱向過載,對蘇-33機身主要承力結構進行了加強。前起落架支柱直接與機身主承力結構聯接,加強了前起落架的結構強度,並且改用了雙前輪。主起落架直接聯接在機身側面的尾樑上,通過加強的結構和液壓減振系統,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艦上攔阻著陸時6~7米/秒的下沉率。尾鉤組件安裝在強化的中央桁樑上,為保證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在艦上起降的安全性,縮短了尾錐的長度。機翼部分改動比較大,蘇-33增加了主翼的面積,並且把蘇-27後緣半翼展的整體式襟副翼改為機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在機翼靠近翼尖部分設定有副翼。
蘇-33戰鬥機(蘇-33)
T-10-K-20
蘇-33戰鬥機(蘇-33)
蘇-33多視角CG
通過增加的雙開縫增升襟翼,提高了蘇-33的機翼升力。在外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之間的位置上安裝有機翼摺疊機構,通過摺疊機構把外翼分為固定翼段和可摺疊機翼2部分,通過布置在機翼摺疊機構開縫處後段的液壓做動筒控制機翼的打開和摺疊。蘇-33從後期的原型機開始就增加了可動的前翼結構,蘇-33新增加的前翼設計十分出色,前翼的偏轉角度為+7°~-70°,只能同向偏轉而不能差動,前翼與主翼安裝在相同平面上。通過加裝的前翼和使用數位化電傳操縱系統,使蘇-33的縱向安定度放寬到15%平均氣動弦長,比蘇-27的5%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小型的前翼與邊條共同作用可以形成一個可控渦系,提高飛機的俯仰操縱性能。
通過增加的前翼形成的可控渦流的作用,把蘇-33的升力係數在蘇-275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近0.2(意味著短距起降能力有所提高)。蘇-33的垂直安定面高度比蘇-27略有增加,提高了飛機的方向安定性,使蘇-33在側風條件下的起降性能有所提高。水平尾翼布置位置和結構與蘇-27相同,為了保證艦上使用對空間的限制,水平尾翼在與主翼摺疊處相同的位置也設定有摺疊機構,可以在艦上與主翼一起摺疊起來,主翼和尾翼摺疊後的寬度相同,減少了蘇-33在航空母艦甲板上所占的面積,相應增加了甲板上的飛機容量。
蘇-33戰鬥機(蘇-33)
蘇-33鴨翼特寫

航電系統

蘇-33的雷達和主要電子系統與蘇-27基本相同,雷達採用了蘇-27的N001雷達的改進型,與蘇-27S使用的雷達相比,提高了雷達對水面目標的探測能力。在對空作戰中可以使用中距離空空飛彈進行攔截作戰或者使用短距離飛彈進行空中格鬥,在對海上目標作戰時可以控制Kh-41飛彈對驅逐艦以上規格的水面目標進行攻擊。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與蘇-27採用同樣的結構,因為機頭左側安裝了伸縮空中加油管,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偏向右側。由光電二極體組成的紅外接收系統可以探測距離60千米內的尾後目標,對目標迎頭發現距離不超過20千米。雷射測距儀的最大有效作用距離為7千米。
蘇-33戰鬥機(蘇-33)
蘇-33剖視圖
蘇-33上採用的頭盔瞄準具是通過頭盔上表面的紅外發光二極體和座艙內的光敏元件進行定位。瞄準具為單目簡單光環式,只能顯示簡單的瞄準和鎖定信號。機上紅外格鬥飛彈導引頭可以隨動於頭盔瞄準具,採用頭盔瞄準具擴大了蘇-33在近距離格鬥時的飛彈離軸發射範圍。機上還增裝了與航空母艦配套的自動著艦引導裝置,通過這套裝置可以保證蘇-33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在自動引導裝置的引導下採用自動或者半自動的方式將飛機降落到航空母艦相應位置的一個直徑9米的著艦區內,自動引導裝置提高了蘇-33著艦的安全性和在惡劣條件下的全天候作戰能力。
蘇-33戰鬥機(蘇-33)
蘇-33的座艙

電子對抗

蘇-33的電子對抗設備主要由SPO-15LM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控制的主動干擾機和誘餌彈投放器組成。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可在360°範圍內探測大部分頻率上的脈衝雷達和頻率捷變雷達,在座艙內顯示輻射信號的類型並且由飛行員控制投放誘餌彈,機上採用的主動干擾機和在機翼翼尖處外掛的主動式電子干擾吊艙,可用連續波或者脈衝的方式進行雜波干擾和地形反射干擾。如果在擔負伴隨干擾任務時,機翼下的掛點還可以掛裝吊艙式電磁干擾系統。蘇-33座艙顯示系統比蘇-27有所改進,換裝了改進型的平視顯示器,可以顯示導航、瞄準、飛行姿態信息和雷達/紅外探測系統的信號。
蘇-33戰鬥機(蘇-33)
蘇-33翼尖吊艙特寫
座艙內部的飛行儀表仍然是常規儀表,右上角的單色多功能顯示器可以顯示雷達和紅外系統得到的信號圖形。總體上看,蘇-33的顯示系統和人機工程設計方面與蘇-27相差不大。在飛行控制系統和飛行性能方面,蘇-33採用了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代替蘇-27S上採用的模擬式系統。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和前翼的使用使蘇-33的敏捷性有所提高,飛機操縱更加輕巧靈活,解決了蘇-27模擬電傳系統中存在的滯後現象。這意味著,蘇-33的空戰能力較蘇-27大為提高。
蘇-33戰鬥機(蘇-33)
尾椎及著艦鉤特寫

武器系統

原來蘇-33外掛載荷雖然達到了6500千克,但在航空母艦上採用滑躍甲板起飛的最大重量應該只是略超過26噸,如果海上氣候條件惡劣的時候起飛重量還要降低。如果以26噸的起飛重量來計算,蘇-33在帶有60%燃料的條件下,只能外掛2000千克左右的載荷,這個重量只能是基本空戰所用的8枚空對空飛彈的重量。另外在對海作戰中,雖然可以使用Kh-41反艦飛彈,不過以蘇-33的掛點強度和對飛機起飛性能的影響程度看,也只能在蘇-33機身進氣道之間的掛點帶1枚飛彈,其他對地(海)攻擊武器的使用也都要受到外掛的限制。
蘇-33戰鬥機(蘇-33)
翼下火箭彈吊艙
蘇-33在執行艦隊防空作戰任務時主要依靠飛彈武器系統進行空中作戰,在空對空飛彈方面,蘇-33可以使用R-27中距離空對空飛彈和R-73近距離格鬥空對空飛彈,由於不能使用R-77,使得蘇-33的中遠程空戰能力不如F/A-18E/F等西方新型艦載戰鬥機。在對海攻擊武器方面,蘇-33可以使用新型的Kh-41大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最大射程可達250千米的Kh-41是海軍著名的3M-80超音速飛彈的空射改進型,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大裝藥量的彈頭單發命中就可以對大型軍艦造成嚴重破壞。蘇-33還可以使用各種口徑的火箭彈和航空炸彈。此外,蘇-33安裝有1門帶彈150發的30毫米GSh-301航炮。
蘇-33戰鬥機(蘇-33)
機腹中軸線下的飛彈
蘇-33戰鬥機(蘇-33)
蘇-33理論掛載示意圖

性能數據

蘇-33戰鬥機參考數據[來自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蘇霍伊公司官方網站]
乘員
1人
長度
21.19米
翼展
14.7米(摺疊後為7.4米)
高度
5.93米
機翼面積
67.84平方米
空重
184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33000千克
動力系統
2×AL-31F加力渦扇發動機
加力推力
2×125.5kN
最大飛行速度
2.17馬赫(230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7000米
航程
3000千米
作戰半徑
1100千米
爬升率
246米/秒
翼載荷
483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78
限制過載
8G
武器系統
主要武器
外掛架:12個
空對空飛彈:R-27R1(ER1)、R-27T1(ET1)、P-73E
火箭彈:С-8КОМ, С-8ОМ, С-8БМ,С-13Т,C-13OF,C-25-OFM-PU
炸彈:50,100,250,500公斤級別
集束炸彈:RBK-500
輔助武器
1門30mm Gsh-301機炮

服役事件

2016年11月15日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 紹伊古表示,在敘作戰行動啟用搭載蘇-33戰機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以打擊恐怖分子,這在俄羅斯海軍史上尚屬首次。
2016年12月3日,據俄國防部透露,俄海軍一架蘇-33艦載戰機在著艦時,因阻攔索突發故障,戰機意外墜入海中,飛行員成功逃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