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鐵類植物

蘇鐵類植物,裸子植物的一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鐵類植物
  • 類別:裸子植物
與銀杏類和松柏類一起繁盛於中生代。包括本內蘇鐵目(又稱擬蘇鐵目)和蘇鐵目。兩者共同的特點是葉作羽狀及種子和莖的解剖構造屬裸子植物型。區別在於:①本內蘇鐵目生殖器官的構造和被子植物的花相似,為頂生、兩性,胚珠托為“雄蕊”所包圍;蘇鐵目生殖器官多為球果狀、單性,胚珠位於大孢子葉邊緣。②本內蘇鐵目葉部角質層較厚,表皮細胞壁常彎曲,氣孔器為本內蘇鐵式(又稱連唇式),即保衛細胞和付衛細胞同源,由同一氣孔器母細胞分裂兩次而成;蘇鐵目葉部角質層較薄,表皮細胞壁直,氣孔器為蘇鐵式(又稱單唇式),保衛細胞和付衛細胞不同源,即保衛細胞由氣孔器母細胞分裂一次而成,付衛細胞則直接由表皮細胞形成。蘇鐵類植物可能起源於古生代的種子蕨,其祖先最可能為髓木目。這類植物的個別種屬始現於晚古生代(中石炭世),中生代三疊紀大量出現(蘇鐵類的兩個類型在晚三疊世以前已分化完成),至中晚侏羅世達到極盛期,在當時植物界占顯著地位,與銀杏類、松柏類一起使中生代成為裸子植物時代。它在中生代廣泛分布於亞、非、歐、美各大陸,甚至今北極圈的格陵蘭和南極洲都有分布。至晚白堊世蘇鐵類植物開始衰頹,本內蘇鐵目絕滅;蘇鐵目的大部分種屬也告絕滅,當今僅剩下約10個屬、100餘種,分布僅限於中美、南非、澳大利亞和東亞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如蘇鐵等。蘇鐵類植物保存為化石的有葉、生殖器官及樹幹等部分,常見的是葉部化石,以印痕化石或壓型化石的形式保存下來,長几厘米至一米以上,通常一次羽狀分裂,少數為單葉,全緣,具革質,有厚角質層。葉形各異,有帶形、披針形、卵形、倒卵形。脈序有單脈、平行脈、網狀脈和放射脈等。根據裂片在葉軸上著生位置的不同及葉形分成不同的葉型屬,如側羽葉、耳羽葉、蕉羽葉、蓖羽葉、帶羽葉和毛羽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