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艾倫·帕庫拉
- 編劇:艾倫·帕庫拉、威廉·斯泰倫
- 主演:凱文·克萊恩,梅麗爾·斯特里普,彼得·邁克尼克爾
- 對白語言:英語、波蘭語、德語
- imdb編碼:tt0084707
- 中文名:蘇菲的抉擇
- 外文名:Sophie's Choice
- 其它譯名:索菲的抉擇、蘇菲亞的選擇、蘇菲的選擇
- 出品時間:1982年
- 製片地區:美國、英國
- 製片成本:$12,000,000
- 類型:愛情、劇情
- 片長:150分鐘
- 上映時間:1982年12月8日(美國)
- 分級:USA:R
- 色彩:彩色
-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 混音:單聲道
- 著作權所有:ITC Films Inc.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製作發行,主創單位,上映日期,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影片從1947年開始,一位名叫斯丁格(彼得·邁克尼克爾飾)的青年住在寄宿宿舍里從事寫作,他經常被樓上一對男女的爭吵與歡笑聲所打擾。女的叫蘇菲(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是個在戰爭中失去丈夫與兒女的波蘭人,男的叫納森(凱文·克萊恩飾),是個多才多藝的猶太知識分子。兩人都被關進過集中營。
納森患有精神分裂症,舉止反覆無常,而蘇菲也有隱痛。原來,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時,納粹曾經逼她在子女之間作出殺一留一的殘酷選擇,如果她不作抉擇,那么兩個孩子都將被殺死。為了使留在身邊的兒子能活下去,她任由納粹糟蹋,但是後來兒子也沒能倖免一死。斯丁格對蘇菲的遭遇十分同情,竟愛上了她,面臨兩個性格迥然不同的男人,蘇菲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選擇了納森。可是這對情人終因心情灰暗而不能自拔,雙雙服毒自殺。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蘇菲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 |
納森 | 凱文·克萊恩 | ---- |
斯丁格 | 彼得·邁克尼克爾 | ---- |
耶塔 | Rita Karin | ---- |
Larry | Stephen D. Newman | ---- |
Leslie Lapidus | Greta Turken | ---- |
Morris Fink | Leslie Lapidus | ---- |
Astrid Weinstein | Marcel Rosenblatt | ---- |
Moishe Rosenblum | Moishe Rosenfeld | ---- |
Lillian Grossman | 羅賓·巴利特 | ---- |
Polish Professor | 尤戈尼·力平斯基 | ---- |
Librarian | 約翰·羅思曼 | ---- |
Dr. Blackstock | Joseph Leon | ---- |
English Teacher | David Wohl | ---- |
Woman in English Class | Nina Polan | ---- |
Man #1 in English Class | Alexander Sirotin | ---- |
Man #2 in English Class | Armand Dahan | ---- |
Reporter | Joseph Tobin | ---- |
Bellboy | Cortez Nance | ---- |
霍斯 | Günther Maria Halmer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
艾倫·J·帕庫拉 Keith Barish William C. Gerrity Martin Starger | 艾倫·J·帕庫拉 | Michea Caye Alex Hapsas 塞爾吉奧·米米卡-戈贊 Joseph Ray | 艾倫·J·帕庫拉 威廉·斯泰倫 | 納斯托·艾爾孟德羅斯 | 馬文·哈姆利奇 | Evan A. Lottman | George Jenkins | John Jay Moore | 艾伯特·沃斯基 |
角色演員介紹
- 斯丁格演員:彼得·邁克尼克爾斯丁格是影片中故事的敘述者。他從南方來到紐約,理想是成為偉大的小說家,自信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想要的一切。在與蘇菲的接觸當中,慢慢地愛上了蘇菲。在看到蘇菲遭受納森的暴力之後,一心想要帶蘇菲離開納森,但最終沒能挽救蘇菲。
- 蘇菲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蘇菲是一個信奉天主教的波蘭女人。她因為私藏火腿而被納粹逮捕,送入集中營,她在那裡失去了兩個孩子,自己僥倖活了下來,移民到美國布魯克林,與猶太知識分子納森同居。因為自己內心的愧疚,她忍受猶太人納森的虐待,並最終和納森服毒自殺。
- 納森演員:凱文·克萊恩納森是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多才多藝。二戰期間,他在納粹黨迫害下,精神備受創傷,以至人格畸變。他在精神正常的時候與蘇菲恩愛有加,不正常的時候虐待毆打蘇菲,最終與蘇菲雙雙服毒自殺。
- 霍斯演員:Günther Maria Halmer霍斯是納粹集中營的德軍長官,冷漠嚴肅,無情的執行上級的命令。因為蘇菲的能力而招募蘇菲作為他的打字員,後對蘇菲舉止曖昧,想與蘇菲發生關係未果。
音樂原聲
曲目 | 其他信息 | |
---|---|---|
Love Theme | Stingo, Polish Lullaby | |
Train Ride to Brooklyn | Nathan Returns | |
Returning the Tray | Southern Plantation | |
Coney Island Fun | I'll Never Leave You | |
Songs Without Words: Op. 30, No. 1 | Stingo and Sophie Together | |
Emily Dickinson | Ample Make This Bed | 藝人: Marvin Hamlisch |
Aren't All Women Like You? | End Credits | 唱片公司: Southern Cross |
Rite on the Brooklyn Bridge | 發行時間: 1984年01月01日 |
幕後花絮
- 《蘇菲的抉擇》正式開拍前,帕庫拉想邀請歐洲女演員出演女主角蘇菲,演員高蒂·韓對這個角色也很有興趣。帕庫拉最後還是選擇了美國女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
- 為了演好蘇菲,斯特里普特地進語言學校,接受了為期兩個月的德語和波蘭語的語音訓練。並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使體重驟減6公斤。
- 為了增強真實感,不少場面,例如主人公在集中營受折磨的場面,都是在德國南方的原集中營舊址與營房拍攝的,採用原始的營房布置和自然光照明。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1983年 | 第55屆 |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獲獎 |
1983年 | 第55屆 |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 | 艾倫·J·帕庫拉 | 提名 |
1983年 | 第55屆 |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 | 納斯托·艾爾孟德羅斯 | 提名 |
1983年 | 第55屆 |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 | 艾伯特·沃斯基 | 提名 |
1983年 | 第55屆 | 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 | 馬文·哈姆利奇 | 提名 |
1983年 | 第40屆 | 美國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獲獎 |
1983年 | 第40屆 | 美國金球獎最佳男新人 | 凱文·克萊恩 | 獲獎 |
1984年 | 第37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提名 |
1984年 | 第37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男新人 | 凱文·克萊恩 | 提名 |
1984年 | 第7屆 | 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 《蘇菲的抉擇》 | 提名 |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
製作公司 | 1、Incorporated Television Company(英國) 2、Jadran Film(克羅地亞) |
---|---|
發行公司 | 1、CBS/Fox Video(比利時) 2、CBS/FOX(美國) 3、CBS Television Network(美國) 4、Maple Pictures(加拿大) 5、Associated Film Distribution(美國) 6、Editora Europa(巴西) 7、環球影業(美國) 8、Versatil Home Video(巴西)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1982年12月8日(限量放映);1983年3月4日 |
加拿大 | 1982年12月10日 |
巴西 | 1983年1月14日 |
西班牙 | 1983年3月4日 |
挪威 | 1983年3月13日 |
澳大利亞、丹麥 | 1983年3月25日 |
法國 | 1983年3月30日;2013年6月19日(重新發行) |
芬蘭、瑞典、希臘 | 1983年4月1日 |
英國 | 1983年4月14日 |
烏拉圭 | 1983年4月18日 |
荷蘭 | 1983年4月21日 |
墨西哥 | 1983年4月28日 |
愛爾蘭 | 1983年4月29日 |
比利時 | 1983年5月5日(根特) |
義大利、西德 | 1983年5月6日 |
阿根廷 | 1983年8月18日 |
葡萄牙 | 1983年8月25日 |
日本 | 1983年10月15日 |
匈牙利 | 1985年10月3日 |
影片評價
該片突出了猶太人負罪體驗和道德糾結。(光明日報評)
影片幾乎沒有直接表現戰爭,卻表現了戰後不堪回首的靈魂絕望。(藍春雨、王佳泉評)
該片的內容比較深刻,觀眾可以透過男女主人公的悲慘遭遇與複雜內心,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暴行給人們帶來的精神創傷。但是該片在結鉤上比較鬆散,例如蘇菲時常陷入回憶,因此故事敘述中只得穿插大量閃回鏡頭。(娜捷評)
影片最大的成就是斯特里普的演技,她把蘇菲這個飽經滄桑而又感情複雜、情緒多變的人物演得層次分明且質樸自然,使人感到她不是在演戲,好象是在現身說法。尤其令人驚嘆的是,斯特里普以其豐富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把複雜的內心活動充分體現出來。(李莊藩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