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蘇聯的核武庫不僅花樣繁多,門類齊全,而且數量龐大,是當今世界能與美國核武庫相抗衡的核大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核武庫
- 外文名:The Soviet nuclear arsenal
- 拼音:su lian he wu ku
- 特點:門類齊全,數量龐大
- 類型:戰略核武庫
- 發射場數目:16個
核武庫門類齊全,發展,一 20世紀50年代:打基礎和技術突破,二 20世紀60年代:增加數量與品種,三 20世紀70年代:趕超美國,簡述,分布情況,保衛措施,
核武庫門類齊全
美國等西方國家把原蘇聯的核武庫分為戰略核武庫和戰術核武庫兩種。據美國《背景材料》和其他西方報刊披露,原蘇聯共擁有戰略和戰術核彈頭27000餘枚,其中戰略核彈頭11000多枚。這些戰略核彈頭安裝在洲際彈道飛彈、潛艇發射的彈道飛彈和戰略轟炸機機載彈道飛彈上。由於武器的射程能打到美國的本土,所以美國軍事界將這些核武器列入戰略核武庫。而其餘的16000餘枚核彈頭由於射程短,打不到美國本土,則被劃入戰術核武庫範疇。這些戰術核武器主要包括巡航核飛彈、機載核飛彈、反潛核飛彈、核魚雷、陸基戰術核飛彈、核炮彈和核地雷等。
發展
1949年8月,蘇聯成功試爆了首枚核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此後,蘇聯為了與美國爭奪核優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與較量,在核技術、核力量規模與結構上不斷趕超美國。概括起來,蘇聯/俄羅斯核力量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一 20世紀50年代:打基礎和技術突破
1943年,在獲悉美英正在研製核子彈的情報後,蘇聯啟動了核武器的研製計畫。1945年7月16日,美國的第一枚核子彈爆炸成功;1945年8月6日,美國在廣島投放了一枚核子彈。美國的行為給世界以很大的震動,也促使蘇聯加快了核武器研製的步伐。1949年8月29日,蘇聯首枚核子彈爆炸成功;緊接著1953年試驗了第一枚含有熱核材料的助爆型核子彈,1955年11月22日首枚氫彈試驗成功。
二 20世紀60年代:增加數量與品種
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研製出第二代戰略飛彈,包括陸基SS -7、SS -8和潛射SS -N-4、SS -N-5飛彈。蘇聯初期的“三位一體”核力量主要是由這些飛彈構成。蘇聯前兩代飛彈的特點:均為液體燃料火箭,彈頭比較原始、笨重、突防能力弱、精度差,威力均為百萬噸級。在此時期,戰術核武器得到廣泛部署,包括陸基近程彈道飛彈、核大炮、系列空地飛彈等。
三 20世紀70年代:趕超美國
進入20世紀70年代,在制勝性核戰略指導下,蘇聯庫存核武器的數量和實戰能力均有很大的提高,代表核軍備實力的某些指標逐步接近或者超過美國,與美國形成核均勢。首先,蘇聯裝備了第三代戰略核飛彈,即陸基Ss -9、SS - 11和SS - 13飛彈;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部署了潛射彈道飛彈SS -N-6、SS -N-8,接著於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部署了第四代戰略核飛彈,它們是陸基SS -17、SS - 18、SS - 19和潛射SS -N- 17、SS -N- 18飛彈,這些飛彈的更新使蘇聯核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厘其次,核武器性能有大幅度的改進,這些改進可歸納為:從液體燃料推進火箭發展到固體燃料推進火箭;南單彈頭過渡到集束式多彈頭再發展到分導式多彈頭;發射方式從熱發射到冷發射,這樣可以使發射井重複使用;核彈頭由大型、笨重、高威力發展到小型、加同、有突防能力;命中精度由圓機率誤差幾公里提高到數百米。這一時期,戰術核武器也得到很大的發展和擴充。從全局來看,通過這10年的發展,蘇聯核武庫的實力中的某些指標(如核彈頭數、運載工具數、投擲重量、威力等)已領先於美國。美國則在核飛彈的命中精度和實戰能力中的某些指標如預警能力、戒備率、可靠率、反應時間等方面繼續領先。
簡述
原蘇聯核武庫不僅龐大,而且分布很廣,戒備也極森嚴。據美《背景材料》透露,原蘇聯戰略核武器大部分部署在俄羅斯領土本土上和海上,還有約20%分布在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境內。
原蘇聯共建有16個固定式戰略飛彈發射場,其中12個在俄羅斯境內,2個在哈薩克境內,2個在烏克蘭境內。哈薩克境內為2個SS-l8飛彈發射場,每個發射場部署有50枚飛彈。由於每枚SS-18帶有10枚核彈頭,因此哈薩克境內總計部署有1000枚戰略飛彈彈頭。而烏克蘭境內為SS一19和SS-24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場。SS-19發射場共貯存有60枚飛彈,每枚攜帶有6個核彈頭,總計360枚核彈頭。SS-24發射場存放了56枚飛彈,每枚飛彈帶有10個核彈頭,總計560枚核彈頭。由此可見,烏克蘭的領土上一共部署了920枚陸基戰略核彈頭。
分布情況
除了上述16個固定式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場外,原蘇聯還有12個移動式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基地,其中俄羅斯境內有10個,另2個在白俄羅斯境內,且白俄羅斯境內的2個都是單彈頭的SS-25飛彈發射基地,每個基地約有30枚飛彈,即白俄羅斯共有60枚陸基戰略核彈頭。
原蘇聯還擁有25個可攜帶核武器的戰略轟炸機基地,其中俄羅斯境內11個,烏克蘭境內8個,白俄羅斯境內5個,哈薩克境內1個。
原蘇聯所有的彈道飛彈潛艇基地皆設在俄羅斯境內的港口。根據1985年美國軍事當局的估計,大約25%的蘇聯彈道飛彈核潛艇時時刻刻都在海上游弋。這些核潛艇機動性強,隱蔽性好,攻擊能力大,因此被視為威脅最大的戰略核力量。
與戰略核武器相比,原蘇聯戰術核武器分布更廣,幾乎遍及原蘇聯所有15個加盟共和國境內。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這些戰術核武器可能已撤至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境內。
保衛措施
由於核武器是當今世界殺傷力最強、對人類安全危害最大的尖端武器,而且分布又很廣,因此原蘇聯最高當局制定了十分完備的控制和使用核武器的規定,採取了極其嚴格的保衛措施。戰術核武器除海基巡航飛彈和潛艇、水面艦艇攜帶的核魚雷、核反潛飛彈外,大多數戰術核武器的彈頭和運載工具是分開儲存保管的,而且還安裝有被稱為“允許發射線路”的保障系統,以防止未經當局批准而擅自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原蘇聯生產核材料和儲存核武器(主要指戰術核武器)的地點屬國家核心機密,位置偏僻,偽裝巧妙,不僅周圍一般平民百姓一無所知,而且許多地點就連所在的共和國政府也不甚了解。這些生產核材料和儲存核武器的地方安裝有靈敏度極高的報警系統,晝夜由蘇軍和克格勃經過特殊訓練、忠心耿耿的特種部隊把守,可謂戒備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