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宮殿(俄文 дворец советов 、英文 Palace of Soviets)是前蘇聯規劃在首都莫斯科建造的超高層建築,囊括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及其周邊地區。高達415米,超過當時世界上所有建築,僅頂部列寧像就有75米高。
1924年春,政府委員會建議在大教堂地址上建造蘇維埃宮。但由於處在困難時期,計畫擱淺。1931年6月,前蘇聯政治局接受建築學會再次提出建造蘇維埃宮的建議。計畫把大教堂所在廣場改造成比紅場更大的廣場,在廣場上建起蘇維埃宮,隨即展開了蘇維埃宮設計方案的競賽工作。
蘇維埃宮殿設計方案的徵集是面向全世界的。在400多個各國設計者的方案中,前蘇聯建築師約樊高中榜首。同時政府就把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炸毀,預留下空地。但經過多年的方案設計與修訂,始終未能建成。
前蘇聯解體後,為了紀念莫斯科建城850周年,莫斯科市政府花費巨資重建被毀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於2000年8月重新對外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維埃宮殿
- 外文名:俄дворец советов 英Palace of Soviets
- 地理位置:莫斯科
- 建築高度:415米
時代背景,決定建造,約樊的方案,廢墟,失敗原因,結果,
時代背景
1931年,前蘇聯的報刊宣傳第一個五年計畫取得了重大成就:建起了強大的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的基礎,有了發達的農業,無論從經濟的年增長率,還是從發展速度來說,前蘇聯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蘇聯第一”、“蘇聯惟一”的思潮和行為急速膨脹,那種曾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蔓延而後被抑制的“蘇維埃世界共和國”的理論和主張又統領了一切,種種夢幻般的想法,“世界革命首都”、“共產國際中心”等等不一而足。
大、高、神聖是這個時代衡量一切的標準。因為只有大、高、神聖才能體現出蘇聯的強大、第一和不可替代。在當時的莫斯科,有一座大、高、神聖的標誌性建築物,但卻不是“無產階級”的,而是俄羅斯東正教的豐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它處於莫斯科中心地段,對面就是克里姆林宮,當蘇聯領導人從紅色宮牆裡推窗而望,首先見到的卻是這一建築物。
事實上,從1924年春天開始,在紀念列寧的名義下,政府委員會就建議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地盤上建造一座有高聳列寧像的宏偉紀念大廈——蘇維埃宮。按照委員會的成員、建築師巴拉辛的構想,這個蘇維埃宮應是個各邊100×100×100(m)的立方體龐然大物,其面積要超過大教堂,並在頂端聳立70—75米高的列寧像。但那時,蘇聯政治、經濟正處在困難時期,計畫就擱淺了。1928—1929年間,也就是第一個五年計畫剛開始執行的時候,又有人建議在這塊風水寶地建造“共產國際大廈”,其高度要超過克里姆林宮中的伊凡雷帝鐘樓,這一建議也沒得到具體的反應。
決定建造
1930年,聯共(布)中央政治局作出決議,把莫斯科劃為獨立的行政經濟單位,指示制定莫斯科的遠景發展規劃。1931年6月,政治局作出了《關於莫斯科城市經濟和蘇聯城市經濟發展》的決議,其中明確提出要把莫斯科的建設當成蘇聯社會主義體制下城市建設的樣板和實驗室來抓。這次,領導人的目光準確地落在了“蘇維埃宮”的建造上。建築學會的一位領導人不失時機地再次提出了蘇維埃宮的建造問題。他建議把大教堂所在的廣場改造成比紅場更大的廣場,在廣場上建起一座天下第一的宮殿——蘇維埃宮。他的建議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隨即展開了蘇維埃宮設計方案的競賽工作。為了體現蘇聯是個世界第一流大國,設計方案的徵集是面向全世界的。在400多個各國設計者的方案中,蘇聯建築師約樊高中榜首。
約樊的方案
約樊的方案很好地體現了大、高、神聖的特色。就大而言,它要囊括大教堂及其周邊地區,無論是建築物本身還是內部空間都將超過蘇聯現有的任何建築物。就高而言,它不僅要超過克里姆林宮,而且要超過世界上現有最高的建築:蘇維埃宮高達415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高278米,比德國科隆大教堂高255米,比羅馬聖彼得教堂高272米,比巴黎艾菲爾鐵塔高95米,比紐約帝國大廈高8米,意圖顯示共產主義的優越性。
約樊的設計全方位地滿足了設計的期望與追求。盧那察爾斯基的一番話是當時領導人中間共同的想法和願望:“當我們想到要推倒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時(由於它是個龐然大物,又有金頂,所以成了從遠處尤其是從列寧山上眺望的最佳景點),這樣做的理由不完全是因為在這裡找到了建造我們所需要的偉大蘇維埃宮的最佳地點(這個宮也許會成為一個人數極為眾多的集會地點,這是符合我們人民代表大會制民主的真諦的),也是為了給莫斯科一個無與倫比的大廈,給莫斯科這個紅色首都一座可見的建築豐碑。”所以,當蘇維埃宮還在進行設計競賽時,1931年,史達林下令炸掉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經過俄國人民艱苦工作44年,高355英尺的宏偉建築——就這樣被毀於一旦。此時的他正盤算著建造巨大的“人民的宮殿”,以慶祝共產黨的崛起。至於取代教堂的新建築,史達林希望能夠比帝國大廈更高,同時建築頂端的列寧鍍金雕像要高高在上,不輸給自由女神像,在精神上戰勝美國。
廢墟
但是“鐵人”史達林的瘋狂計畫從未實現過。儘管第一階段是完成了(爆破不過是個簡單工程),後期工程還是因經費不足取消,二戰戰火已經蔓延到莫斯科,重要的資源不得不轉向戰場。在史達林死後,他的繼任者——尼基塔·赫魯雪夫在大教堂遺址命令建造了一個大型游泳池。然而有部分人對當年教堂仍念念不忘,儘管只是一些年齡老邁的婦人,她們常常駐足游泳池邊,向著消失已久的神像祈禱。
然而,這座蘇維埃宮在“4年3個月提前超額完成”的第一個五年計畫、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在史達林執政期間和去世前,都沒有出現在蘇聯領導人期望它聳立的那箇中心地區,空留一片廢墟,一片積滿了水和長滿了草的市中心地段。只是赫魯雪夫看不慣,才在這塊地盤上建造一個直徑130多米,深6米多的“莫斯科游泳池”,並於1960年對公眾正式開放。蘇聯解體後,為了紀念莫斯科建城850周年,當局又毀了游泳池,把那座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又原模原樣地恢復了起來。
失敗原因
提出要建蘇維埃宮的歲月,前蘇聯在經濟上遭遇了重重困難。在“把富農作為一個階級來消滅”和完成“農業全盤集體化”的1930和1931年,農業並沒有取得領導者所期望的成就,相反卻是災荒遍地,大規模的歉收,進而災難性地影響到對城市居民的供應、多種工業產品的原材料供應。由於燃料能源出現嚴重困難,工業生產受阻,從1932年起,“工業化”的速度急劇下降。再一次恢復居民的糧食、工業品的憑證供應制就是證明。
不是從實際而是從“蘇聯第一”、“蘇聯惟一”的追求出發,於是,那種建造世界一流的、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蘇維埃宮”之類的構想和做法就接踵而至。然而,“蘇維埃宮”超越了前蘇聯發展的真實需求和可能性,也超越了人們認識和接受的需求和可能性,所以它就永遠成了紙上的東西。
結果
前蘇聯解體後,蘇維埃宮殿的建造計畫也徹底破產。為了紀念莫斯科建城850周年,政府投入了二億重建救世主大教堂,重建工程在1995年展開,並於2000年8月重新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