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用發

蘇用發

蘇用發,印尼籍華人,祖籍福建南安。印尼蘇鋼集團董事長、印中經濟文化與社會合作協會蘇北省分會會長、印尼蘇北華社慈善與教育聯誼會理事長、印尼蘇北省棉蘭崇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世界蘇氏宗親總會第五、七屆理事長。

印尼蘇鋼集團由蘇用發與父親於1969年聯手創立。到2013年,蘇鋼已發展成為主營鋼鐵製造並涵蓋生物質發電、焦化、水泥、棕櫚油脂、食品生產、飼料加工、畜牧業、船務運輸等多元領域的現代化企業集團,並在印尼創造了許多第一。蘇鋼投資興建印尼第一座煉鐵高爐及焦化廠,改寫了印尼的冶金史;特種鑄鋼產品出口世界各地,成為全球三大供應商之一;快速發展的生物質發電,為印尼發展新能源開創了新模式;糖果廠日產量100噸,居亞洲第二位。特種鑄鋼,因年出口創匯近4億美金,屬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蘇鋼連續五年獲得印尼政府頒發的最高獎“出口業績優秀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用發
  • 外文名:FadjarSuhendra
  • 國籍:印尼
  • 出生地:印尼棉蘭
  • 出生日期:1947年
  • 職業:企業家、社會活動家、慈善家
個人履歷,社會責任,個人貢獻,

個人履歷

1947年,蘇用發出生於印尼棉蘭。父親蘇錐有,於1937年從福建南安只身前往印尼謀生,數十年苦心經營,是印尼蘇北頗有聲望的實業家;母親楊柑枝,生於棉蘭,是1930年代棉蘭赫赫有
青年時期蘇用發青年時期蘇用發
名的楊家千金。在兄弟姐妹七人中,蘇用發排行老二,自小他就喜歡聽母親講古人博學成才的故事,入學後亦發奮刻苦,每門功課都很優秀,並在朗誦、演講、唱歌、書法等方面表現不俗,被譽為學校的“文藝才子”。
進入中學後,文理兼修的蘇用發已精通印、中、英三種語言,並尤其偏愛機械製造學科,他覺得更先進的生產工藝,關聯著更幸福的生活,值得潛心鑽研。然而1965年爆發的“排華運動”,將本該按部就班的一切都打亂了,彼時的印尼,華人大受打壓,華文學校被迫解散,不得已,蘇用發的大學夢斷了。
失學後蘇用發沒有氣餒,進入父親的企業後依然沒有放棄學習,白天工作,晚上就自修機械、製造、管理、冶金等專業課程,紮實的語言功底加上可以學以致用的操作環境,他漸趨諳熟了投資經商的種種學問,尤其在冶金學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多年後,他常常感嘆,或許正是際遇的此番坎坷,才鋪就了後來的人生軌跡。
成功之後,蘇用發依舊保持著學子本色,日學不輟。

社會責任

蘇鋼集團注重經濟效益,也注重社會效益;不僅為印尼的經濟繁榮作貢獻,也一直在為印尼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2012年蘇鋼投資建設印尼第一座高爐全貌2012年蘇鋼投資建設印尼第一座高爐全貌
在全球化進程中,每一個國家都需要發揚優秀文化,提升自身的軟實力,這是印尼的國家戰略,也是蘇鋼集團的責任。在蘇用發大力支持下,成立於2008年非盈利性質的棉蘭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已成為海外最大的華文本科院校,截止到2013年在校學生已達到1000多人。
成立之初,學院大量聘請中國教師,到2012年,這所印尼唯一一所華文本科學院的畢業生,紛紛走向印尼的教育崗位,他們秉持母校的教育理念,向印尼學生傳授優秀文化。
由蘇用發主導出資,於1965年關閉的棉蘭崇文中國小也重新複課,在2011年7月重新打開大門的崇文學校,學生可以學習印尼文,華文、英語。不遠的將來,蘇用發出資培育的三語人才,將使印尼在全球大家庭中更具活力。
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全貌亞洲國際友好學院全貌
越來越激烈的全球性競爭,其實是人才的競爭,一個國家擁有優秀人才和文化,才能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蘇用發捐資教育,社會收穫人才,捐資教育不可能為企業帶來現實的經濟效益,但蘇用發堅持把捐資教育放在集團社會責任的重要位置,其目的就是要為國家儲備人才。
蘇用發與時任國僑辦主任李海峰合影蘇用發與時任國僑辦主任李海峰合影
蘇用發身上的職務很多,除了公司還有很多社團的工作,但蘇用發說他在華文學校的工作最開心。在教育上他不僅要出錢,還要出力去推動,還要參與管理,更要思考如何把學校建設好。但想到這些學生將來從華文學校走向社會,將來創造的財富,對社會的貢獻,他認為自己得到的遠遠超過自己的投入。他說:“只要去辦華文學校的事,再忙都不會感覺到累,就是因為有一種我們的責任,再加上那種成就感,讓你可以陶醉在這個快樂的心情之中。”
為表彰推動華文教育做出的突出貢獻,2011年由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中國海外交流協會主辦的第二屆華文教育大會上,受邀出席大會的蘇用發被授予華教傑出人士稱號。

個人貢獻

蘇用發立足棉蘭,樂善好施,逢善必舉。他贊助失學青年讀書、幫助困難華人度過難關、深入亞齊海嘯災區賑災、捐資救助雅加達水患災民、資助福利院、孤兒院等舉不勝舉。據統計蘇用發在棉蘭亞洲國際友好院、崇文中國小前後捐款累計達到360多億印尼盾(當時折算人民幣約3000多萬元)。蘇用發常說:“我是印尼人,要為印尼盡忠;我是中華後裔,要為中國盡孝”。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雜交水稻在蘇北試種成功蘇用發參加收割儀式雜交水稻在蘇北試種成功蘇用發參加收割儀式
1986年,蘇用發跟隨父親首次返鄉回到福建南安,與印尼僑親一道,創辦了梅元國小新校區,並先後捐資興建了教學大樓“有用樓”、教師宿舍樓以及附屬幼稚園。
2005年,他再度捐資RMB70萬元修建梅元國小“用發樓”,並為教室添置電腦設備、整修美化校區、修建運動場。額外拿出RMB10萬元,支持國小校董會獎勵考入高等學府的優秀學子。
蘇用發還和家人創辦了南安玲蘇中學。1992年以來,他先後捐建了“錐有樓”、“柑枝樓”、“用成樓”、“用福樓”、“用斌樓”;2007年,捐資RMB220萬元修建了“用發科學樓”,並以RMB50萬元創設玲蘇中學教育基金會,親自擔任董事長。2010年捐資RMB100萬元用於重建學校食堂綜合樓及改善辦學條件。
捐資RMB100萬元給南安市慈善教育機構,設立“蘇用發教育基金會”;捐資RMB50萬元興建康美衛生院“用發醫枝樓”;捐資RMB32萬元修建梅元村道路基礎設施。福建省政府曾兩度授予蘇用發“樂育英才”金質獎章,以及“福建省捐贈公益事業突出貢獻獎”金質獎章、牌匾和榮譽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