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特色
學校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始終貫徹“從嚴治校”的方針,以“團結、勤奮、求實、進取”為校訓,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多數學科會考合格率達到100%、優秀率60%以上;高考上線率均保持在85%左右,一大批畢業生考入全國重點院校。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體育、美術方面辦出了特色,美術班同學高考上線率達100%,班級規模正不斷擴大。
歷史沿革
1956年7月,義烏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在蘇溪區內創辦初級中學國所,籌建工作由原蘇溪區公所、有關農業社共同負責。校址設於蘇溪區中心國小對面,教師由縣人民委員會在國小教師中選拔任用,面向全區招生。當年秋季,招收國中新生兩個班,112人。學校定名為"義烏縣第五初級中學"。
1957年,經批准在蘇溪鎮南三株頭徵用山坡荒土地42.5畝,另建校舍。是年下學期開學時,即遷入新址。招收初一新生兩個班,學生112人。這時,全校總計學生212人,教職工14人。
1959年暑假,第一屆國中生畢業,兩個班110人。8月,接義烏縣人民委員通知,學校改名為"義烏縣蘇溪初級中學"。
1960年,秋季國中招生五個班,另有浦江衛校併入1班,36人,初一年級6個班,316人。全校共10個班525人,教職工27人。
1961年到1964年,每年秋季均招國中3 個班,累計招生672人。
1962年,為解決照明問題,縣文教局款5150元為學校安裝電燈。
1965年,秋季招收國中普通班3個;另招半耕半讀班1個,除開設語文、數學課外,加設珠算、農業知識等。下半年,"四清"工作組進駐學校。
1966年6月,"文革"開始,學校開始組織紅衛兵,成立戰鬥隊,進行大串聯 停課停教,直至1967年6 月,才陸續停止外出串聯,搞"複課鬧革命"。
1966年至1969年,學校停止招生。
1968年下半年,所有學生離校回鄉參加勞動,教師也隨之下伸到各公社"五七"學校任教。
1969年9月,校舍被撥給義烏縣播器材廠房,校舍建築面積總計3179平方米。此後,學校曾多次向縣、地、省直至國務院反映情況,要求歸還校舍。
1970年暑假,學校恢復招生中,首次招收高中新生兩個班103人。因原校舍被工廠所占,學校只得借用原蘇溪區革級及蘇溪公社"五七"學校房屋。學校名稱改為"義烏縣蘇溪中學",為縣直屬完全中學。
1971年,秋季招收高中新生兩班122人。因無校舍,經協商撥給牛頭山腳原蘇溪石渣礦和蘇溪酒廠舊房共1300平方米做校舍。同年,新建教學大樓(稱為"紅樓")、辦公樓各一幢,計建築面積1303平方米,校園占地9畝左右。
1972年春季,招收高中1個班,秋季招收高中兩個班。同年暑假,首屆高中生畢業,共兩個班101人。
1973年至1976年,每年秋季均招高中3個班。
1977年至1984年,每年秋季均招高中4個班。
1980年下半年,全校12班704名學生,教職工44人。同年,徵用土地16.24畝,新建教學大樓、宿舍大樓各一幢,建築面積計2277平方米。師生參加勞動,平整200米跑道的操場一個。
1981年秋季,恢復國中招生,招收國中3個班。高中新招4班,其中兩班改二年制為三年制,加兩班仍為二年制。自1982年起,高中均改為三年制。
1982年,為解決師生吃水問題,教育局撥款16,100元修建水塔安裝自來水。
1983年3月,教育局長、全縣縣屬中學校長來校,幫助制定《崗位責任制》,歷時二十餘天。6月縣教育局黨組批准試行此制。
1984年暑假,國中畢業兩班79人,高中畢業兩班89人。因寢室緊張,國中停止招生。高中秋季招生4班249人,全校16個班854人。
1984年下半年,根據上級要求,學校試行教職員工聘用制,聘期一年。教育局撥築路專款15,000元,師生動手修築校門口至蘇溪主街大路,路面寬4米,長197米。學校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活動先進集體。
1985年2月,蘇溪中學首屆教工大會召開,通過了《教工條例實施細則》、《文明宿舍公約》等。
1985年暑假,國中畢業2班91人,高中畢業4班1620人,高考上線14人,高中專上線6人。秋季招收普通高中3個班180人,另招園藝職業班1個,60人。下半年,全校14個班782人,教職員工57人,其中正式教職工51人。
1985年,繼續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活動,被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學校"。
2013年秋季,蘇溪中學整體搬遷,現為義烏市第五中學(即
義烏五中)。
學校現狀
學校現有21個教學班、教職員工80人,校園環境優雅,有較好的教學設施--按高標準配備了理化生實驗室、音美勞技教室、計算機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校圖書館藏書4萬餘冊,資料室、閱覽室寬敞明亮。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環境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