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篇,屏南縣壽山村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出生於破落家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永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不詳
人物經歷,少年經歷,參與革命,投入生產,晚年結局,人物貢獻,
人物經歷
少年經歷
蘇永篇出師後,先在本村與鄰近小村修制錫器,酬資憑人贈送,民眾稱好。隨著技藝提高,又兼學銅、鐵等五金器具的修制,成為屏南北路出了名的手工師傅。他常教誨兒子:“工藝之通,其理歸一,只要有恆心,摸清結構原理,零件作用及相互影響,抓住要害,精心操作,就會功到事成。”
參與革命
民國37~38年(1948~1949年)間,中共領導的閩東遊擊隊陳邦興、何道武部在屏(南)、政(和)、周(寧)、寧(德)邊區活動,他們槍枝零部件損壞,蘇永篇冒險於夜間背簡易工具到駐營地為之修理。1949年閩屏人民游擊隊在壽山鄉活動時,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縣人民武裝部,均請蘇永篇承擔槍枝突擊修理的繁重工作,他以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精神完成任務,受到好評。
投入生產
1953年,他帶領二個兒子到雙溪鎮開辦五金修理店,接著參加組建手工業聯社雙溪小組。1956年,縣國營農具廠創建,蘇永篇被聘請為師傅,他悉心參與農具改革,做出成績。
“大躍進”開始,蘇永篇主動要求到第一線,被聘任為先進(雙溪)公社農具廠技術負責人。1958年冬,紅專(代溪)公社在梨洋村下寶亭建設當時全縣最大的煉鐵廠,20千瓦水電站是主要配套工程。公社請他幫助技術攻關,他留下三兒子主持雙溪廠技術工作,自己帶著大兒子匆匆前往。當時,以蘇永篇為主的4人攻關小組,在缺資金、缺材料的困難條件下,不講報酬,晝夜奮戰,終於製成由12塊松木板上下銜接並成40厘米口徑、外加鐵箍的50米長的壓力水管和木質的中水頭戽斗式水輪機,並大膽利用電動機加裝電容器暫代發電,為屏南建起第二個小型水電站。
1959年,蘇永篇承擔趕建代溪公社電站的技術任務。他根據地形,就地取材,採用6根大毛竹並排銜接製成壓力水管發電。同年,代溪公社黨委決定擴建綜合農機修造廠,請蘇永篇負責技術方面工作。他在四兒子、長孫女和技術工韋忠次的配合下,以南平買來的一台帶式舊車床為樣機,自行設計繪圖試製。經半年多時間的苦幹加巧幹,終於建成有車、釒包、銑、沖、鑽等11台各類工具機的金工車間和14台具的鉗工裝配車間。
晚年結局
1961年春,在所謂“民主補課”的“二次土改”運動中,蘇永篇被遣送回家“監督勞動改造”。
1964年,得到平反後,在家鄉繼續做些五金修配行業。
“文化大革命”結束,他重返雙溪,與兩個兒子又辦起五金修配店,仍義務獻藝於新興的社隊企業和有困難的民眾。1980年,蘇永篇病逝,享年76歲。
人物貢獻
蘇永篇為了改變手工打鐵的古老方式,協同鐵匠利用電站余水安裝一個小水力站,自製帶式氣錘鍛打鐵件,建立起半自動鍛工車間。為了解決鑄件的灰口鐵,蘇永篇與當地鑄鍋出身的翻沙工人研究,用管道回收煉爐的熱風,通過鼓風機再送進翻沙爐,一次性成功地煉出灰口鐵,從而提高鑄件質量,批量生產各型號鐵鍋供應市場,遠銷南平、三明等地,為籌集資金作出貢獻。代溪公社是甘薯產區,為提高工效,減輕勞動強度,減少甘薯霉爛,蘇永篇還自行設計製造縣內首台甘薯切絲機。當時,各公社都急需大批技術工人,蘇永篇對來廠實習的各類學校學生和知識青年,總是手把手地熱心傳、幫、帶,培養了許多技術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