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流逝和時代的更迭悄無聲息,讓人不以為意。然而,翻開人類歷史的漫漫長卷,我們總能聽到許多年前傳來的聲聲巨響,那些重要人物的出現和他們的作為,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這些偉大人物傳奇的一生令我們感動和震撼! 當我們為人類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驕傲時,我們怎能忘記那些曾經為此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歷史名人。魏廣振、雲飛揚主編的《蘇格拉底伏爾泰》能讓今天的讀者感受到名人們所處的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感受到名人們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而進行的史詩般的創造歷程,感受到心靈的啟迪、激勵和蕩滌,更能讓我們多一份深深的思考。 謹以《蘇格拉底伏爾泰》向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名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也向閱讀此書的所有讀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基本介紹
- 書名:蘇格拉底伏爾泰/名人的真實故事系列叢書
- 出版社:未來出版社
- 頁數:120頁
- 開本:16
- 作者:魏廣振 雲飛揚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174881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在魏廣振、雲飛揚主編的《蘇格拉底伏爾泰》中,我們將以蘇格拉底和伏爾泰的人生經歷為線索,為您生動再現他們生前的種種事跡,期待與您一起通過大師們的跌宕命運走進他們的靈魂世界。作為一代先賢,蘇格拉底一直被認為是為信仰和真理獻身的聖人典範。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人才濟濟,一大批在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巨匠在這個時代脫穎而出,伏爾泰就是其中之一。
圖書目錄
蘇格拉底
雅典的“黃金時代”
雙親與摯友
社會大學
貌不驚人
最智慧的人
對大自然的疑問
辯證法與靈魂不滅
“智慧的助產士”
三次參軍
身為人夫和人父
出任公職
“三十人僭主集團”
指控
辯護
從容赴死
伏爾泰
和死神開的玩笑
父親的管教
巴黎的“浪蕩公子”
初入巴士底獄
第一部戲劇《俄狄浦斯》
再入巴士底獄
在不列顛
《哲學通信》
再回巴黎
夏特萊侯爵夫人
西雷莊園
與普魯士王子相識
離開柏林
國王的侍臣
親密愛人離世
蟄居日內瓦
與“百科全書派”
民間鬥士
好客的主人
大師離開
雅典的“黃金時代”
雙親與摯友
社會大學
貌不驚人
最智慧的人
對大自然的疑問
辯證法與靈魂不滅
“智慧的助產士”
三次參軍
身為人夫和人父
出任公職
“三十人僭主集團”
指控
辯護
從容赴死
伏爾泰
和死神開的玩笑
父親的管教
巴黎的“浪蕩公子”
初入巴士底獄
第一部戲劇《俄狄浦斯》
再入巴士底獄
在不列顛
《哲學通信》
再回巴黎
夏特萊侯爵夫人
西雷莊園
與普魯士王子相識
離開柏林
國王的侍臣
親密愛人離世
蟄居日內瓦
與“百科全書派”
民間鬥士
好客的主人
大師離開
文摘
西雷莊園
伏爾泰初到西雷莊園,愛米莉並沒有同行,她在巴黎繼續著往日的社交,盡情地享受著巴黎上流社會的繁華生活。除此之外,她還一直跟法國著名科學家莫伯都依認真地學習數學。1734年10月,愛米莉離開巴黎,來到了西雷伏爾泰的身邊。愛米莉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在西雷莊園單調、枯燥的生活,她很快變得不耐煩,多才幽默的伏爾泰也留她不住。當她在聖誕節來臨前再度前往巴黎後,伏爾泰只好獨自一人在西雷莊園埋首於他的文學創作。不過,身在巴黎的愛米莉並沒有忘記她落魄中的情人,在巴黎的社交中,她也在積極為伏爾泰斡旋。在她的努力下,1735年3月,國王撤銷了對伏爾泰的密札通緝。3月底,伏爾泰終於回到了巴黎。
伏爾泰不在巴黎的這段時間,莫伯都依成為巴黎上流社會的新寵。等伏爾泰回到巴黎時,才發現整個巴黎的目光都聚集在莫伯都依身上。自視甚高的伏爾泰對巴黎上流社會的善變感到十分氣憤,風頭正盛的莫伯都依更讓他妒火中燒。他開始極力地貶低人家,並準備拿出自己更多的作品與莫伯都依一比高低。
伏爾泰剛從英國回來時,曾模仿莎士比亞的《裘力斯·愷撒》寫成悲劇《愷撒之死》。在這部講述愷撒遇刺事件的悲劇中,伏爾泰並沒有按照史實來塑造人物,而只是想借用羅馬帝國時期的專制與共和的名義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了打擊一下莫伯都依的囂張氣焰,伏爾泰將他的這部悲劇交給了一所中學的學生們排演。1735年8月,《愷撒之死》首次公演,大獲成功,伏爾泰對此頗感快慰。然而沒多久,《愷撒之死》就遭到了幾個小人的利用,他們以此大肆攻擊伏爾泰,指責他的作品具有危險的煽動性,鼓勵弒君篡權。在這起事件中,伏爾泰居住在西雷莊園的秘密也被曝光,而他與夏特萊侯爵夫人的關係更被傳得沸沸揚揚,伏爾泰一時間陷入萬分窘迫的境地。
除了《愷撒之死》帶來的煩惱外,因為伏爾泰自己的大意,他的《奧爾良少女》也給他帶來一場不小的風波。據說,當時的法國司法大臣因伏爾泰這個慣犯死不悔改,曾揚言道:“如果他(指伏爾泰)膽敢把那些詩篇印出來,一定把他活埋在牢里。”因為這場風波,伏爾泰又不得不從西雷莊園逃往洛林,躲藏起來。後來,在愛米莉和朋友的活動下,他才得以再次返回西雷莊園。
經歷了這些波折,愛米莉也下定決心來到西雷莊園,打算好好陪伴在伏爾泰身邊,以免這個孩子一樣不安分的情人再惹出什麼事端。在西雷莊園這段時間,伏爾泰和愛米莉開始了一段親密無間的共同生活。
1736年,身在西雷莊園的伏爾泰寫了一首名《摩登人物》的哲理詩。在這首詩中,他巧妙地為當時的奢侈生活做辯護,嘲笑古希臘的黃金時代和基督教的伊甸園,諷刺冉森教派所倡導的簡樸生活的道德觀。伏爾泰創作這首詩的初衷與18世紀法國崇尚古典主義的風氣有很大關係。當時的法國人不僅在文化上崇尚古典主義,生活上的尚古主義也蔚然成風。伏爾泰本人雖然有文化尚古主義的傾向,但堅決反對生活上的尚古主義。在他看來,人類早期缺乏享受舒適生活和追求精美藝術的意識,這並不是美德,而是愚昧無知的表現。早期的人類之所以那么高尚無私,與他們自身的品德無關,而是因為那個年代一切東西都歸集體所有,人們因為生活所迫才表現得那么完美。至於他們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也完全是由於他們一絲不掛、一無所有的緣故。
伏爾泰這種觀念的形成一方面是受他從未遠離奢華圈子的生活經歷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受他作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對私有制進行辯護的使命所驅動。事實上,在18世紀上半葉,像伏爾泰這樣為追求舒適生活做辯護的大有人在,其中一部分人從經濟基礎著眼,把奢侈生活看作是增長財富、促進商業發展的手段。與這種從經濟基礎角度出發的觀點不同,伏爾泰是從人自身的角度出發闡述這一觀點的。在他看來,奢侈生活其實是藝術和肉體上的享受工具,它的出現和發展體現了人是一個有理性的存在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伏爾泰的這種觀點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真正的目的是藉此反對宗教禁慾主義,提倡個性解放和嚮往幸福生活的人道主義,這種觀念在他的這首《摩登人物》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摩登人物》寫成後,伏爾泰非常謹慎地將它在自己幾個可信賴的朋友們中間傳閱。然而,一個意外的機會還是使它落到了法國政府手中。它被認為是一部惡意中傷基督教、屬於異教的作品,因為它居然敢褻瀆聖靈,“暗示什麼亞當從沒有修過鬍子,剪過指甲,皮膚裸露被太陽損害,還享受著與夏娃的肉體關係。”1736年12月22日,伏爾泰在巴黎的好友里舍利厄公爵夫婦的一封告急信匆匆寄到了西雷莊園。公爵夫婦告訴伏爾泰和愛米莉,當局對《摩登人物》極為不滿,勸他們想辦法暫時避避風頭。伏爾泰一刻也不敢耽擱,冒著大雪和刺骨的寒冷,登上了前往荷蘭的馬車。途中,他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逗留了一晚。
這一次,伏爾泰逃到了曾留下他美好初戀記憶的海牙。在海牙,他享受到了意料之外的禮遇。達官貴人、社會名流的魚貫而至,以及那些百聽不厭的恭維言語,令伏爾泰迅速忘了逃亡生涯的不快,他又變得歡快起來。帶著這種快活的心情,他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重新修訂已經發表過的一些著作。豐富的人生閱歷,進步的思想積澱,嫻熟的藝術技巧,使他的作品更加完美起來。
伏爾泰出逃後,愛米莉以及夏特萊侯爵,還有里舍利厄公爵夫婦則在法國國內四下活動,疏通關係,為伏爾泰爭取回國的機會。1737年2月,伏爾泰在眾多朋友的幫助下,得到了返回西雷居住的許可。3月初,他終於又回到了這裡。P87-91
伏爾泰初到西雷莊園,愛米莉並沒有同行,她在巴黎繼續著往日的社交,盡情地享受著巴黎上流社會的繁華生活。除此之外,她還一直跟法國著名科學家莫伯都依認真地學習數學。1734年10月,愛米莉離開巴黎,來到了西雷伏爾泰的身邊。愛米莉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在西雷莊園單調、枯燥的生活,她很快變得不耐煩,多才幽默的伏爾泰也留她不住。當她在聖誕節來臨前再度前往巴黎後,伏爾泰只好獨自一人在西雷莊園埋首於他的文學創作。不過,身在巴黎的愛米莉並沒有忘記她落魄中的情人,在巴黎的社交中,她也在積極為伏爾泰斡旋。在她的努力下,1735年3月,國王撤銷了對伏爾泰的密札通緝。3月底,伏爾泰終於回到了巴黎。
伏爾泰不在巴黎的這段時間,莫伯都依成為巴黎上流社會的新寵。等伏爾泰回到巴黎時,才發現整個巴黎的目光都聚集在莫伯都依身上。自視甚高的伏爾泰對巴黎上流社會的善變感到十分氣憤,風頭正盛的莫伯都依更讓他妒火中燒。他開始極力地貶低人家,並準備拿出自己更多的作品與莫伯都依一比高低。
伏爾泰剛從英國回來時,曾模仿莎士比亞的《裘力斯·愷撒》寫成悲劇《愷撒之死》。在這部講述愷撒遇刺事件的悲劇中,伏爾泰並沒有按照史實來塑造人物,而只是想借用羅馬帝國時期的專制與共和的名義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為了打擊一下莫伯都依的囂張氣焰,伏爾泰將他的這部悲劇交給了一所中學的學生們排演。1735年8月,《愷撒之死》首次公演,大獲成功,伏爾泰對此頗感快慰。然而沒多久,《愷撒之死》就遭到了幾個小人的利用,他們以此大肆攻擊伏爾泰,指責他的作品具有危險的煽動性,鼓勵弒君篡權。在這起事件中,伏爾泰居住在西雷莊園的秘密也被曝光,而他與夏特萊侯爵夫人的關係更被傳得沸沸揚揚,伏爾泰一時間陷入萬分窘迫的境地。
除了《愷撒之死》帶來的煩惱外,因為伏爾泰自己的大意,他的《奧爾良少女》也給他帶來一場不小的風波。據說,當時的法國司法大臣因伏爾泰這個慣犯死不悔改,曾揚言道:“如果他(指伏爾泰)膽敢把那些詩篇印出來,一定把他活埋在牢里。”因為這場風波,伏爾泰又不得不從西雷莊園逃往洛林,躲藏起來。後來,在愛米莉和朋友的活動下,他才得以再次返回西雷莊園。
經歷了這些波折,愛米莉也下定決心來到西雷莊園,打算好好陪伴在伏爾泰身邊,以免這個孩子一樣不安分的情人再惹出什麼事端。在西雷莊園這段時間,伏爾泰和愛米莉開始了一段親密無間的共同生活。
1736年,身在西雷莊園的伏爾泰寫了一首名《摩登人物》的哲理詩。在這首詩中,他巧妙地為當時的奢侈生活做辯護,嘲笑古希臘的黃金時代和基督教的伊甸園,諷刺冉森教派所倡導的簡樸生活的道德觀。伏爾泰創作這首詩的初衷與18世紀法國崇尚古典主義的風氣有很大關係。當時的法國人不僅在文化上崇尚古典主義,生活上的尚古主義也蔚然成風。伏爾泰本人雖然有文化尚古主義的傾向,但堅決反對生活上的尚古主義。在他看來,人類早期缺乏享受舒適生活和追求精美藝術的意識,這並不是美德,而是愚昧無知的表現。早期的人類之所以那么高尚無私,與他們自身的品德無關,而是因為那個年代一切東西都歸集體所有,人們因為生活所迫才表現得那么完美。至於他們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也完全是由於他們一絲不掛、一無所有的緣故。
伏爾泰這種觀念的形成一方面是受他從未遠離奢華圈子的生活經歷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受他作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對私有制進行辯護的使命所驅動。事實上,在18世紀上半葉,像伏爾泰這樣為追求舒適生活做辯護的大有人在,其中一部分人從經濟基礎著眼,把奢侈生活看作是增長財富、促進商業發展的手段。與這種從經濟基礎角度出發的觀點不同,伏爾泰是從人自身的角度出發闡述這一觀點的。在他看來,奢侈生活其實是藝術和肉體上的享受工具,它的出現和發展體現了人是一個有理性的存在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伏爾泰的這種觀點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真正的目的是藉此反對宗教禁慾主義,提倡個性解放和嚮往幸福生活的人道主義,這種觀念在他的這首《摩登人物》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摩登人物》寫成後,伏爾泰非常謹慎地將它在自己幾個可信賴的朋友們中間傳閱。然而,一個意外的機會還是使它落到了法國政府手中。它被認為是一部惡意中傷基督教、屬於異教的作品,因為它居然敢褻瀆聖靈,“暗示什麼亞當從沒有修過鬍子,剪過指甲,皮膚裸露被太陽損害,還享受著與夏娃的肉體關係。”1736年12月22日,伏爾泰在巴黎的好友里舍利厄公爵夫婦的一封告急信匆匆寄到了西雷莊園。公爵夫婦告訴伏爾泰和愛米莉,當局對《摩登人物》極為不滿,勸他們想辦法暫時避避風頭。伏爾泰一刻也不敢耽擱,冒著大雪和刺骨的寒冷,登上了前往荷蘭的馬車。途中,他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逗留了一晚。
這一次,伏爾泰逃到了曾留下他美好初戀記憶的海牙。在海牙,他享受到了意料之外的禮遇。達官貴人、社會名流的魚貫而至,以及那些百聽不厭的恭維言語,令伏爾泰迅速忘了逃亡生涯的不快,他又變得歡快起來。帶著這種快活的心情,他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重新修訂已經發表過的一些著作。豐富的人生閱歷,進步的思想積澱,嫻熟的藝術技巧,使他的作品更加完美起來。
伏爾泰出逃後,愛米莉以及夏特萊侯爵,還有里舍利厄公爵夫婦則在法國國內四下活動,疏通關係,為伏爾泰爭取回國的機會。1737年2月,伏爾泰在眾多朋友的幫助下,得到了返回西雷居住的許可。3月初,他終於又回到了這裡。P87-91
序言
作為一代先賢,蘇格拉底一直被認為是為信仰和真理獻身的聖人典範。他一生未能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弟子柏拉圖和色諾芬著作中的記載得以傳世。雖然如此,蘇格拉底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卻是無人可及。他的思想被認為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紀元,更給柏拉圖等後一輩人以深刻而巨大的影響,從古羅馬到後世的西方哲學中,至今我們依然能看到蘇格拉底學說的影子。
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人才濟濟,一大批在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巨匠在這個時代脫穎而出,伏爾泰就是其中之一。他出身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因為不羈的性格和反抗專制制度的決心,曾再三觸怒法國當政者,也因此被一再流放,甚至驅逐出境。他渴望得到王室的認同,以實現他的政治主張,同時又竭力維護自己身為獨立知識分子的自由與自尊;他曾積極參與和扶持“百科全書派”的活動,也曾為蒙受冤屈的弱小者四處呼籲,伸張正義。伏爾泰生前就以自身的獨特魅力征服了無數人的心,直到今天依然不減。
在本書中,我們將以蘇格拉底和伏爾泰的人生經歷為線索,為您生動再現他們生前的種種事跡,期待與您一起通過大師們的跌宕命運走進他們的靈魂世界。
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人才濟濟,一大批在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巨匠在這個時代脫穎而出,伏爾泰就是其中之一。他出身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因為不羈的性格和反抗專制制度的決心,曾再三觸怒法國當政者,也因此被一再流放,甚至驅逐出境。他渴望得到王室的認同,以實現他的政治主張,同時又竭力維護自己身為獨立知識分子的自由與自尊;他曾積極參與和扶持“百科全書派”的活動,也曾為蒙受冤屈的弱小者四處呼籲,伸張正義。伏爾泰生前就以自身的獨特魅力征服了無數人的心,直到今天依然不減。
在本書中,我們將以蘇格拉底和伏爾泰的人生經歷為線索,為您生動再現他們生前的種種事跡,期待與您一起通過大師們的跌宕命運走進他們的靈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