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二年級的學生。用了“請給我一分鐘”的膽略,獲得英特爾國際科學化學類首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意涵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台灣
- 職業:學生
- 畢業院校: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 主要成就:獲得英特爾國際科學化學類首獎
蘇意涵:2008年5月14日,美國亞特蘭大世界展覽中心,一年一度的英特爾國際科學展正值火熱進行。
其中一個不到一平方米的展台前,站著一個黃皮膚的女孩子。她叫蘇意涵,今年17歲,是
2008年5月14日,一年一度的英特爾國際科學展照例在美國亞特蘭大市開羅。來自51個國家、1500名的中學生代表,在敞亮的世界展覽中心裡使盡渾身解數,爭取評審的青睞。競賽規則其實很公平:你如果連吸引評審前來聆聽你的研究報告、觀看你演示發明成果的能力都不具備,不論你的發明多么偉大,你也只好和競賽說聲再見。在那樣的場合,機會只有憑實力去爭取,沒有後門可走,沒有關係好拉,哭也是沒用的。 一位十七歲的姑娘站在冷冷清清的展台前,看著一位又一位西裝筆挺的評審走過,他們都對她的展台不屑一顧,目光射向對面一個亮麗的展台——那是去年得到青年科學家首獎的學生,展台前圍繞著眾多評審,看來,即使他的展出只是個兒童玩具,今年的首獎也已經快到手中了。
姑娘的臉色表達出她經過了一番內心的掙扎,然而看不出準備繳械的氣餒神色。她眼神一亮,迎向正在走來的一位評審:“先生,您能夠給我5分鐘的時間嗎?”當然是5分鐘,大會規定,向評審陳述的時間只能用5分鐘。可是,不可一世的評審沒有停下腳步,搖搖頭就走向對面的展台去了。
姑娘打起精神,展開自信的笑容,又去攔截另一名評審。一連受到5位評審的拒絕,終於,第六位停下了腳步,淡淡地說:“好吧!”
姑娘立刻掌握機會,開口說:“我叫蘇意涵,來自中國台灣,我做的題目是均相沉澱法製備CZA觸媒的探討,這個實驗主要是要探討燃料電池的觸媒轉換效率……”她滔滔不絕地講了5分鐘。那位評審臉上終於出現了豐富的表情,仔細地觀看她的研究簡報,沒有走開的意思。
蘇意涵得到了鼓勵,立即改變戰略:“先生,我不浪費您太多時間,請給一分鐘,就一分鐘!”這招果然有效,一個個評審先後被她成功攔截。只要你肯停下腳部,我就會讓你留下來!姑娘就憑著這份自信,終於讓展台前圍了一小圈評審。接著,她清晰、充滿自信的聲音像磁鐵一樣,把圍繞在對面展台的評審也一個個吸引過來了。
她的實驗做了一次又一次,一直到所有的展台已經沒有圍觀者,她才結束了最後一次實驗,把停留最久的一位老教授送走。
“因為評審一人一票,更多人認識我的實驗,開會討論時就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姑娘明白這個規律。
過了三十八個小時,頒獎典禮上,得獎學生的名字一個一個揭曉了。沒想到,蘇意涵不但搶下化學科首獎,壓軸的“青年科學家獎”竟然也是“Yi-Han Su”。
她是中國台灣第一個得到英特爾科展最大獎“青年科學家獎”的中學生,獎金高達5萬8千美元。翻開這個獎項的歷史,歷年的36位得主中,僅有6個不是來自美國,她是來自亞洲人中的第二個幸運者!
在分析拿下大獎的原因時,她的輔導老師這樣說,除了良好的選題,還得益於她在極短的時間內能讓評審全面了解自己實驗的表達能力,更離不開她敢於在關鍵時刻跨出展位向評審說“請給我一分鐘”的膽略!
媽媽是蘇意涵的金牌教練
蘇意涵的心理素質、表達力、歸納力、應變力,以及堅韌的意志力是她成功的關鍵。而這些能力的成功締造者不是別人,是她最為親近的媽媽。
從國小二年級開始,當別的媽媽天天逼著孩子沒完沒了地寫同步練習和答模擬考題的時候,蘇意涵的媽媽只做一件事:每天陪女兒寫30個字的日記。女兒寫,她也寫;不要求多,但要有內容,要寫得精練。寫得不好,擦掉,重寫。沒事件可寫嗎?自己創造一件,總之必須是真實的,心有所感的,不能胡扯,不能為寫日記而寫日記。
“今天老師叫我跟同學去送東西,上樓的時候,樓梯好高——累得我們都氣喘兮兮。”算一算,不行,多出一個字,重寫。不必媽媽監督,她都會自己要求自己,非得完成這一堂課的訓練不可。一個成功的教練不是天天逼著隊員照他的要求去做,而是讓隊員了解這樣做的目的,從內心裡接受這樣的訓練方式,並且要求完成訓練指標。正如吃飯,天天定時定量,並講求飲食的質量,才對長身體和健康強壯有利;貪多,會吃壞身體,厭食,就缺少營養。這是她媽媽堅持的教練信條。如果按我的歸納,蘇意涵的媽媽是一個很稱職的教練型媽媽,但她是一個真正的金牌教練,不是“魔鬼教練”。
你看吧!每天寫30字,30字有什麼困難?如果媽媽只問結果,孩子當然只求交差,別說30字,3千字又有何難?許多媽媽就是這樣要求孩子的。所以天天寫完一本同步練習的孩子未必成績就超越不寫的孩子,天天上特長班的兒童將來未必就有什麼特長!寫30字,一下子就寫完了,如果連事件的過程都還沒描述完,那還能表達出什麼結論?這項訓練的目的不在結果,而是過程,要求孩子磨鍊到有能力作出最具體、最精煉、最準確的表達。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地提高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又要養成一絲不苟的認真勁兒,鍥而不捨的追求意志,蘇意涵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是:她媽媽的教養手段——不追隨功利,自主發展;有目標、講策略,堅持始終,這才是培養人才的正確方法。
有些媽媽們可能還不理解我上面這些話的涵義,那么我再舉蘇意涵媽媽的引導方法:
在女兒思索著無法下筆的時候,媽媽說:“一定要兩行就把重點講完。”女兒還是不會寫,她就引導:“在樓梯跑上跑下,然後怎么樣?”“很累呀!”“對了,那么結論就寫很累呀,結論不就寫出來了嗎?”她媽媽從來就不直接“教”,而是引導,引導孩子自己去學出來,這就是我倡導的“少教多學”的教育方法。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就這兩行字的日記,總是讓蘇意涵擦了再寫,寫了再擦,但慢慢的,蘇意涵的作文能力進步了,一個月後,媽媽陪伴她寫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最後,只要女兒寫完拿給她看她才看,不拿給她看,她連問都不問——當然,她事實上一直在觀察,發現女兒沒有納入她設計的學習進程時,就會適當地“關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