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福濟觀

福濟觀位於閶門內下塘街132號,俗稱神仙廟。宋時為“李王祠”,元至大四年(1311)重建時,才改稱福濟觀。福濟觀之於道教,泰伯廟之於祭祀,專諸巷之於工藝等等。至於歷史人物,明代唐寅以絕世之姿獨領江南才子風騷,其傳說故事家喻戶曉,大大提高了桃花塢的知名度。唐代皋橋的泰娘,清代繡谷的張憶娘,都是文人騷客追慕的對象。由此可見,桃花塢確實是蘇州文化沉澱頗為豐厚的地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福濟觀
  • 地理位置:蘇州市閶門內下塘街132號
  • 始建:南宋孝宗淳熙年間
  • 俗稱:神仙廟
簡介,歷史沿革,地圖信息,

簡介

福濟觀位於閶門內下塘街132號,俗稱神仙廟。宋時為“李王祠”,元至大四年(1311)重建時,才改稱福濟觀。明景泰年間再建時設呂仙祠,以祭祀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呂仙。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坐北朝南。中路僅存山門及兩廡。山門面闊四間14.2米,進深6.8米,硬山頂,青石覆盆柱礎。西路存樓兩進。東路有平房兩進。

歷史沿革

神仙廟“軋神仙”起自明代,清代時已十分興盛,1922年曾募修山門,下塘街街面狹窄,民屋緊湊,為防火患,上世紀30年代地方政府曾試圖封鎖神仙廟,取締燒香,但民俗已成,迎合民俗的各種商業活動有增無減。日本侵占蘇州時期,部分廟屋被拆毀,但“軋神仙”活動並未中止。解放後,“軋神仙”廟會中的商業活動重心逐漸演變成民間工藝品和花木買賣為主。文革中,神仙廟中的神像全毀,殿宇被拆改為民房,僅存山門殘跡,但軋神仙民俗並未消失,只是廟會內容除傳統花卉、兒童玩具、工藝品貿易外,還增加了各種小百貨、服裝等。1980年後,軋神仙一度改遷到張廣橋、皋橋附近的西中市東端的吳趨坊巷內,1992年起,又換到與東中市相交的、道路更寬闊的中街路內。上世紀末,有關部門在閶門內南浩街復建了“神仙廟”,自1999年起軋神仙活動正式轉移到了南浩街。

地圖信息

地址:閶門內下塘77號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