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崑長堤

蘇崑長堤

本文選自《夢溪筆談》是宋朝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讓我們得到了做事要因地制宜,不要很死板,要根據事情本身的特點解決問題的啟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蘇崑長堤
  • 作品別名:澤國長堤
  • 創作年代:1086年~1093年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文學體裁:筆記體
  • 作者:沈括
原文,譯文,啟示,注釋,出處,

原文

蘇州崑山縣凡六十里,皆淺水,無陸途,民頗病涉,久欲為長堤。但蘇州皆澤國,無處求土。嘉佑中,人有獻計,就水中以籧篨、芻藁為牆,栽兩行,相去三尺。去牆六丈,又為一牆,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實籧篨中,候乾,即以水車汱去兩牆之間舊水,牆間六丈皆土。留其半以為堤腳,掘其半為渠,取土以為堤。每三四里則為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為利。

譯文

蘇州到崑山縣共六十里,都是淺水而沒有陸路,百姓都苦於往來涉水,很久就想要築長堤。不過蘇州到處都是水鄉,沒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間,有人建議,在水中用粗竹蓆和乾草做成牆,排立兩行,相距三尺。在離牆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樣的方法再做一道牆。撈起水中淤泥填實到竹蓆牆中間,等淤泥幹了,就用水車汲去兩道牆中間的積水,牆中間六丈寬的地方都是泥土了。保留它的一半作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來築堤。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橋,來溝通南北的水流。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還給予人們交通之便。

啟示

要因地制宜,做事不要很死板要根據事情本身的特點解決問題.

注釋

1.病涉:對往來涉水感到不便。
2.蘧蒢(qu chú):用葦或竹編的席。
3.芻藁(chú gǎo):草把。
4.漉:撈取。
5.汱:本意是河水降落,這裡引申為排水。
6.凡:總共,一共。
7.欲:想要。
8.以:用來。
9.實:填滿

出處

《夢溪筆談》宋朝沈括所著的筆記體著作,大約成書於1086年~1093年,收錄了沈括一生的所見所聞和見解。
現存《夢溪筆談》分為30卷,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個門類共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蘇崑長堤
沈括像
在數學方面開創了“隙積術”和“會圓術”。天文方面指出極星不在天極;得出冬至日長、夏至日短等結論。並且對天文儀器也有所改進。曆法上大膽創新,提出《十二氣歷》。地理學方面以流水侵蝕作用解釋奇異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記載了磁偏角、凹面鏡成像實驗和聲音共振實驗。書中還記述當時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煉銅、煉鋼、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詞是在該書中首次提出的,並且沿用至今。
沈括在晚年用寫成《夢溪筆談》二十六卷,再加上《補筆談》三卷和《續筆談》,共列有條文六百零九條,遍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以及冶金、機械、營造、造紙技術等各個方面,內容十分廣泛、豐富,是中國科學史的重要著作。《夢溪筆談》中所記述的許多科學成就均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夢溪筆談》中涉及物理學方面的內容主要有聲學、光學和磁學等各方面,特別是在磁學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歷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二十四《雜誌一》中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時候才發現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發現晚了四百年。
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第三卷中《藥議》中又記載道:“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僅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而且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針的的方法:把磁針橫貫燈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絲線懸掛起來。最後沈括指出使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最好。
光學方面,《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知識也極為豐富。關於光的直線傳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為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一性質。他在紙窗上開了一個小孔,使窗外的飛鳥和樓塔的影子成像於室內的紙屏上面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他生動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間的直線關係。此外,沈括還運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形象的說明了月相的變化規律和日月蝕的成因。
在《夢溪筆談》中,沈括還對凹面鏡成像、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學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
聲學方面,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精心設計了一個聲學共振實驗。他剪了一個紙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彈動和該弦頻率成簡單整數比的弦時,它就振動使紙人跳躍,而彈其它弦時,紙人則不動。沈括把這種現象叫做“應聲”。用這種方法顯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創。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紀,義大利人才開始做共振實驗。至今,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學物理課堂上,教師還使用這個方法給學生做關於共振現象的演示實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