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蘇崑長堤
- 作品別名:澤國長堤
- 創作年代:1086年~1093年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文學體裁:筆記體
- 作者:沈括
原文,譯文,啟示,注釋,出處,
原文
蘇州至崑山縣凡六十里,皆淺水,無陸途,民頗病涉,久欲為長堤。但蘇州皆澤國,無處求土。嘉佑中,人有獻計,就水中以籧篨、芻藁為牆,栽兩行,相去三尺。去牆六丈,又為一牆,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實籧篨中,候乾,即以水車汱去兩牆之間舊水,牆間六丈皆土。留其半以為堤腳,掘其半為渠,取土以為堤。每三四里則為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為利。
譯文
蘇州到崑山縣共六十里,都是淺水而沒有陸路,百姓都苦於往來涉水,很久就想要築長堤。不過蘇州到處都是水鄉,沒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間,有人建議,在水中用粗竹蓆和乾草做成牆,排立兩行,相距三尺。在離牆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樣的方法再做一道牆。撈起水中淤泥填實到竹蓆牆中間,等淤泥幹了,就用水車汲去兩道牆中間的積水,牆中間六丈寬的地方都是泥土了。保留它的一半作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來築堤。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橋,來溝通南北的水流。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還給予人們交通之便。
啟示
要因地制宜,做事不要很死板要根據事情本身的特點解決問題.
注釋
1.病涉:對往來涉水感到不便。
2.蘧蒢(qu chú):用葦或竹編的席。
3.芻藁(chú gǎo):草把。
4.漉:撈取。
5.汱:本意是河水降落,這裡引申為排水。
6.凡:總共,一共。
7.欲:想要。
8.以:用來。
9.實:填滿
出處
現存《夢溪筆談》分為30卷,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個門類共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夢溪筆談》中涉及物理學方面的內容主要有聲學、光學和磁學等各方面,特別是在磁學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歷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二十四《雜誌一》中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時候才發現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發現晚了四百年。
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第三卷中《藥議》中又記載道:“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僅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而且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針的的方法:把磁針橫貫燈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絲線懸掛起來。最後沈括指出使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最好。
在光學方面,《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知識也極為豐富。關於光的直線傳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為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這一性質。他在紙窗上開了一個小孔,使窗外的飛鳥和樓塔的影子成像於室內的紙屏上面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結果,他生動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間的直線關係。此外,沈括還運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形象的說明了月相的變化規律和日月蝕的成因。
在《夢溪筆談》中,沈括還對凹面鏡成像、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學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