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共亡黨十年祭(最新版)》以史為鏡,通過剖析蘇共因失人心而失天下的歷史悲劇,深刻闡述了保持黨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是黨的生命線這一重大主題。作者黃葦町一針見血地指出:蘇共並不是被國外反共勢力搞跨的,而是被她一直代表的蘇聯工人階級和人民所拋棄的,人心向背是蘇共存亡的決定性因素。
基本介紹
- 書名:蘇共亡黨十年祭
- 作者:黃葦町
- ISBN:9787549318858
-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7-01
- 裝幀:平裝
作品簡介
作者簡介
黃葦町,以研究隱形經濟著稱的中國經濟學家。1947年生,1975年畢業於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1982年調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誌做編輯工作,撰寫思想評論。1985年任紅旗雜誌社事業部主任。現任紅旗出版社副總編輯。主要著作有《當代中國的消費之謎》、《中國的隱形經濟》、《世上有真情》、《失落的尊嚴——懲腐備忘錄》等。曾獲“全國首屆十佳經濟讀物”獎等5個獎項。作者多次應邀出國講學,《中國的隱形經濟》等三種專著已被譯成英、日、韓、德等多種文本在國外出版發行。
目錄
第一篇 歷史在這裡沉思
第二篇 誰是蘇共的掘墓人
第三篇 反思俄羅斯改革
第四篇 我們為什麼沒有重蹈蘇東覆轍
第五篇 執政黨興旺發達的關鍵
第六篇 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承諾
附錄
葉爾欽在1987年受到蘇共公開批判、被逐出政治局後,被安排擔任正部級的國家建委第一副主任職務。因此,戈巴契夫不同意葉爾欽參選,說你是部長,不能競選人民代表。葉爾欽說,我不當部長也要當代表。因此,葉爾欽是違反黨紀、政紀參選,和黨組織推薦的正式候選人爭奪人民代表席位。一個共產黨員,公開走到共產黨的對立面,這並不奇怪;而耐人尋味的是,他競能得到近90%民眾的擁護,當上了人民代表。
如果說,葉爾欽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有來自黨外民眾的支持,那么蘇共受到的另一次災難性打擊則直接來自黨內。
1989年底,立陶宛等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共產黨“多數派”相繼宣告脫離蘇共而獨立。正是在這些主張退出蘇共和蘇聯的代表三國“多數共產黨員”的領導者的鼓動下,在1990年的議會選舉中,三國民族分裂主義者相繼奪取了共和國領導權,隨後又更換了國名、國徽,廢除了本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憲法,成為蘇共解體和蘇聯崩潰的開端。
1991年的“8·19”事件,應該說是蘇共挽狂瀾於既倒,避免自己“走向災難深淵的最後嘗試”。但是,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領導者卻未能得到人民,包括還在組織的1500多萬名黨員(這之前因戈巴契夫造成的思想混亂,已有420萬名黨員退黨)的積極回響。
8月18日這天是周末,葉爾欽等人都在鄉間別墅休假,本來可以很輕易地被控制起來。但被派去逮捕葉爾欽的克格勃最精銳的反恐怖特別部隊“阿爾法”小分隊,除了組長一人外,全體成員都拒絕執行命令,聽任第二天早上葉爾欽聞訊後,率領他的車隊從小分隊眼皮底下開過去,進入俄羅斯議會大廈(即“白宮”),去從容地部署反擊。機場沒有被關閉,“白宮”對外的電話聯絡也沒有被掐斷,葉爾欽可以自由地和西方各國領導人通話,爭取援助。派去攻打“白宮”的軍隊也按兵不動,甚至發生倒戈,許多坦克調轉炮口。葉爾欽還登上了坦克,向歡呼的人群發表演說……事後,國內外有很多人批評事變的發動者優柔寡斷,沒有採取堅決措施控制要害部門和逮捕政敵。有人說這是一次組織得極為笨拙的“秀才造反式的叛亂”。其實這也有些“冤枉”了他們。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內並不乏有經驗的黨政軍和內衛部隊領導人。但當時出現的形勢,在很大程度上是“非不為也,乃不能也”。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很多人都選擇支持退黨的葉爾欽和民主派。副總統亞納耶夫等人發出的命令無論在黨內、政府內,還是在軍隊內都處處受阻,幾乎沒人執行。因此,僅兩天時間,挽救蘇聯的最後努力就流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