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仲平

蘇仲平

蘇仲平,選礦藥劑專家,我國現代選礦藥劑科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選礦藥劑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並親自主持和參與一些重要選礦藥劑課題的研究,研製成功氧化石臘皂、硫氮九號等多種新型選礦藥劑,滿足了選礦生產急需,解決了生產選礦藥劑必須依賴農產品等重大難題,對我國選礦藥劑研究方向和新藥劑的研製及生產套用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我國選礦藥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仲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奉天(今遼寧)瀋陽
  • 畢業院校:輔仁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蘇仲平,選礦藥劑專家。奉天(今遼寧)瀋陽人。1943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生物系。曾任東北金屬礦業公司選礦藥劑廠工務員。建國後,歷任東北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工程師,北京礦冶研究總院藥劑室主任、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成功用氧化石臘皂代替大豆脂肪膠,作為鐵礦捕收劑。研製成功硫氮9號、磷銨4號等有色金屬硫化礦捕收劑,研究成功含鎂矽酸鹽礦物抑制劑,製成1號、3號纖維素等。

人物生平

蘇仲平,1919年5月25日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今遼陽市),幼年在家鄉受啟蒙教育。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亡國奴的生活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創傷,在家庭和社會影響下,他發憤學習立志工業救國。12歲他就離開家鄉到奉天(今瀋陽),就讀於奉天省立第一工科職業學校。畢業時年少無為,只有繼續深造,當時有兩條途徑可走,一是去日本,另一是去內地,那時他不願接受日本教育,便隻身到北平(今北京),考入匯文中學。193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燕京大學醫科預備系,1939年夏轉入輔仁大學生物系,1943年畢業。
大學畢業後,蘇仲平由校方介紹到德國拜爾藥廠科學部任化學師,先後在該廠的上海、大連、瀋陽等地的研究室、工廠工作,直到1945年藥廠解散。1946年,蘇仲平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進入東北金屬礦業公司瀋陽選礦劑工廠從事選礦藥劑研究。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日本侵略軍破壞和銷毀了各廠礦的設備與資料,瀋陽選礦劑廠也不例外,要生產選礦藥劑只能從零開始。為提供東北地區礦山恢復生產所需的選礦藥劑,蘇仲平進行了黃藥、黑藥、松根油的合成探索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調至瀋陽冶煉廠銅電解車間工作。後任該廠第一任化驗室主任。後因各地礦山恢復生產需要選礦藥劑,1949年末又將他調回選礦劑工廠。在這裡,他進行了固體黃藥、黑藥、松根油生產工藝的研究,並親自指導生產。
蘇仲平在從事選礦藥劑研究過程中還努力學習選礦專業知識與基礎理論。因此,在選礦劑工廠投產後,他又被調到東北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選礦科任助理工程師。1950年,在青城子鉛鋅礦指導提高鉛選礦回收率取得明顯成效,並獲得獎勵;1951年至1953年,先後到東北各鉛鋅多金屬礦指導選礦廠投產試車、達產及提高選礦指標等工作;在推行多金屬混合浮選工藝流程及提高楊家杖子鉬礦選礦廠處理能力的磨礦流程改造中,均做出貢獻。
1953年10月,由瀋陽調到北京有色冶金設計院選礦處,1954 年至1955年,主持湖南新冶銅礦選礦廠設計工作,任設計負責人。1956年至1957年,蘇仲平赴前蘇聯有用礦物機械加工科學研究設計院(今俄羅斯聖·彼得堡米哈諾布爾研究院)參與審核冶金工業部有色金屬選礦研究設計院(今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建院的擴大初步設計,任設計總工程師。回國後,參加該院的建設工作,並繼續擔任選礦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在該院由他組建了我國第一個選礦藥劑研究室。之後,他長期擔任研究室主任工作,全面負責、指導研究課題的試驗研究,為我國選礦藥劑科學研究和工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蘇仲平還較長時間擔任院副總工程師職務,為該院科研工作及其發展做出貢獻。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技術成就

蘇仲平在領導選礦藥劑研究與開發數十載的工作中,始終遵循科研面向生產和為生產服務的指導方針。他根據國家在各個經濟建設時期的需要,組織研究開發選礦生產中所需要的多種新型選礦藥劑,解決了選礦生產中的許多重大難題。
20世紀50年代末,根據鋼鐵工業發展的需要,鞍山鋼鐵公司(簡稱鞍鋼)建起了年處理量為500萬噸的東鞍山貧赤鐵礦(簡稱東鞍山)選礦廠,該廠原設計浮選藥劑採用大豆油脂肪酸硫酸化皂,但當時的國民經濟狀況難以實現貧赤鐵礦選礦工業生產中使用以大豆油為原料製造的浮選藥劑。東鞍山選礦廠是鞍鋼鋼鐵生產的重要原料基地,能否按計畫提供原料,不僅影響鋼鐵工業的發展,而且對國民經濟建設也具有重大的影響。對此,建成的東鞍山選礦廠必須按計畫投產,浮選藥劑問題必須及時解決。因此,在東鞍山選礦廠投產之際提供新型赤鐵礦浮選藥劑,是生產的急需,是國家的急需。
蘇仲平接受了這項要求在一年時間內完成研製浮選新藥劑的艱巨任務,並立即組織了該礦浮選藥劑研究專題組。在研究工作中,他明確提出:“研製新型藥劑的原料要豐富、價格要便宜,產品要無毒、無臭,效果要好”,他還提出:“石油產品、副產品是開發浮選藥劑原料的重要來源”。在他這種思想指導下,專題組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進行了大量的合成與選礦試驗研究,於1959年4月以石油產品——高碳烷烴為原料,研製出新型藥劑——氧化石蠟皂。緊接著,蘇仲平運用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迅速組織了該藥劑的合成擴大試驗和選礦工業試驗。在選礦工業試驗過程中,他不住賓館、招待所,而是與同事們同吃、同住在職工宿舍,經常不分晝夜地在車間觀察浮選現象,了解生產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措施。氧化石蠟皂通過合成擴大試驗和選礦工業試驗,取得了進一步完善和較滿意的選礦生產指標,為新型浮選藥劑迅速投入生產套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以石油產品為原料製取的新藥劑,成功地代替了大豆油脂肪酸硫酸化皂,解決了東鞍山礦浮選的藥劑難題,從而使得當時世界最大的赤鐵礦選礦廠得以穩定持續生產,使鞍鋼生產的原料供給得到保證。由此,選礦廠每年可節省大豆油近5000噸。其成果1959年獲冶金部一等獎、1964年獲國家科委發明獎。
20世紀60年代初,包頭白雲鄂博赤鐵礦(簡稱包頭礦)的開發提到議事日程。該礦石中赤鐵礦的回收也選擇了浮選方案。蘇仲平主持該礦浮選新藥劑的研究,採用含油軟蠟的高碳烷烴為原料,研製出氧化軟蠟皂,為其投產奠定了基礎,獲得冶金部嘉獎。以此為原料製取的新藥劑至今仍在東鞍山和包頭礦的選礦生產中使用,並在非金屬礦與稀有金屬氧化礦等選礦領域也得到廣泛套用。
20世紀60年代,有色金屬冶金工業要求在不增加設備的情況下,提高冶煉生產能力。為達到此目的,冶煉要求吃“精料”,要求選礦產品提高其金屬含量,而且要在回收率不變的基礎上提高精礦品位。完成此任務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捕收劑在浮選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捕收劑的選擇性對選礦指標有重大影響。因此,他組織與領導開展研究新的選擇性捕收劑以滿足選礦生產的需要。
根據國外報導和我國化工原料生產狀況,蘇仲平指導專題組在有限資料的基礎上開展了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藥劑(簡稱為硫氮類)的研究,試製出硫氮藥劑達10種之多。其中硫氮九號(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鈉)於1965年完成合成擴大試驗,並在江西銀山鉛鋅礦選礦工業試驗獲得成功。它捕收力強,與一般黃藥相比其用量可大幅度降低,浮選速度提高一倍左右;可以在較高的礦漿pH值條件下發揮有效的捕收作用,對於鉛鋅分離和提高鉛精礦質量更有獨特的效能。
為了使硫氮九號迅速投入生產套用,在院選礦藥劑車間,建成了從原料二乙胺的生產到硫氮九號產品的化工合成生產線,其產品於1966年正式在選礦生產中使用。該項成果獲得冶金部嘉獎。後來,由於冶金部有色局對選礦藥劑生產的統籌安排,硫氮九號的生產技術無償轉讓給株洲選礦藥劑廠,至今仍是該廠的選礦藥劑產品之一。
當時研製出的其他硫氮產品在選礦中也很有特色,如硫氮七號在鉛鋅混合浮選方面,硫氮十號在提高銅的回收率方面都有顯著效果。蘇仲平還領導了氧化礦浮選藥劑——羥肟酸及其鹽類和降低礦山能耗的低溫浮選藥劑的研究等。20世紀70年代,他參加了磷銨四號(苯胺黑藥)的合成擴大試驗,為選擇性捕收劑——磷銨類藥劑的研製成功做了大量工作。
“為了選礦工業的發展,為了國計民生,選礦藥劑原料必須擺脫農產品、出口產品”,這是蘇仲平在領導選礦藥劑科研工作時的指導思想。這個指導思想對我國新型藥劑的研究方向和選礦工業發展產生了重大效應和深遠影響。
在有色金屬礦石浮選中,通常使用最多的浮選藥劑是丁基黃藥和松醇油(俗稱二號油)。丁基黃藥是用丁醇為主要原料合成的,而它則是用玉米發酵製得。玉米在五六十年代是我國北方主要的食糧,同時供應也處於緊張階段,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為減少生產丁基黃藥使用的糧食用量,蘇仲平提出從煤焦油及一些副產品中尋找丁基黃藥的代用品。酚焦油、硫化蒽油等都是那時開發的典型代表。20世紀60年代末期,我國石油化學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各種合成的醇類產品逐漸生產出來。他組織研究室採用石油化工產品——異丁醇、仲丁醇等代替正丁醇合成異丁基黃藥,並立即投入工業生產和選礦套用。從70年代初開始至今,異丁基黃藥在有色金屬礦山選礦廠一直得到廣泛使用。
20世紀60年代初期,盤石鎳礦浮選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礦石中的脈石礦物難以抑制,致使精礦中的矽鎂含量超標。根據當時的技術資料來看,澱粉和糊精是用於提高精礦品位的較好抑制劑,而它們也是以糧食為原料的產品,這在當時的選礦工業生產中套用是難以實現的。蘇仲平為了擺脫這種困境,採用以稻草和紡織工業中的落地棉為原料研製成功的一號纖維素,用於提高該礦精礦品位取得了顯著成效,使當時國內少有的鎳礦選礦生產指標達到了國家要求。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松醇油是有色金屬礦石浮選的主要起泡劑,它是以松節油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松節油用處很多,尤其是作為一種重要的出口物資,能為國家換取大量外匯,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60年代初,蘇仲平開始組織開展合成起泡劑的研究。從中,他發現合成起泡劑具有起泡力強,用量少;泡沫量大而脆,有利於精礦多次富集,可以提高精礦品位;浮選泡沫不粘,使浮選流程通暢,有利於操作、有利於精礦產品沉降和減少金屬流失等諸多優點。1963年,他利用化工原料研製成功了新型起泡劑——丁醚油。1964年,在該院建成合成擴大試驗車間,大大加快了新藥劑的合成與選礦工業試驗和生產速度,也為我國選礦藥劑科研單位開創了自行化工合成擴大試驗生產的先例。
後來,蘇仲平根據合成起泡劑的特點和各種礦石對起泡劑性能的要求,以及各種礦石的特性和對浮選指標的要求,對合成起泡劑的研究工作從未間斷。80年代初,與中國科學院大連物理化學研究所合作,以丙烯為原料研製成功六碳混合醇,其性能與美國的MIBC起泡劑相近,用於浮選滑石、輝鉬礦等獲得滿意的選礦指標,尤其更有利於精礦品位的提高。90年代,在他的科研思想指導下,研製成功的BK-201、BK-204、BK-206等起泡劑,均投入生產套用。
選礦藥劑的開發研究屬於邊緣套用學科。蘇仲平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認識到,從事選礦藥劑研究工作人員知識結構的系統性和人員結構的互補性非常重要。他積極鼓勵學化學的研究人員學選礦專業知識,學選礦專業的人員學化學知識;在選礦藥劑研究專題組裡,蘇仲平安排了這兩類專業的技術人員,這樣組成的研究小組使新藥劑的開發和套用結合得非常緊密。
蘇仲平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建立並始終堅持一套較為先進的研究工作程式,而且逐漸使其成為科研人員遵循的科研方法,即小型合成試驗與選礦效果評價同時進行,在試驗工作中根據選礦效果和要求,不斷改進合成條件和產品質量,使新藥劑達到新水平。在選礦藥劑小型試驗取得滿意的結果後,立即進行新藥劑合成擴大試驗並提供選礦工業試驗用藥試驗結果證明,新浮選藥劑對提高選礦指標能取得滿意成效的,則立即組織投產,並套用到選礦工業生產中,迅速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在浮選藥劑研究過程中,蘇仲平明確指出,選礦藥劑的分析與合成工作同等重要,藥劑分析是合成的眼睛,兩者必須密切配合才能使選礦藥劑的研究得以順利開展。合成的新藥劑只有通過分析才能明了其組成、含量及結構,再通過選礦試驗,查明藥劑不同成分的效果和合成發展方向,這對新藥劑的深入研究、縮短試驗周期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他在組建選礦藥劑研究室時就考慮到藥劑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因而,相繼申報並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紅外光譜儀、紫外光譜儀和氣象色譜分析技術,為新藥劑的合成和促進選礦藥劑與礦物作用機理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簡歷

1919年5月25日 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
1932~1935年 在奉天省立第一工科學校學習。
1936~1938年 在北京匯文中學學習。
1938~1939年 在燕京大學醫科預備系學習。
1939~1943年 在北京輔仁大學生物系學習。
1943~1945年 任拜爾藥廠化學師。
1946年 任瀋陽第一女子中學英文教員。
1946~1948年 任東北金屬礦業公司瀋陽選礦劑工廠工務員。
1948~1949年 任瀋陽冶煉廠銅電解車間工務員、化驗室主任。
1949年 在瀋陽選礦劑工廠工作。
1950~1953年 任東北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選礦科助理工程師。
1953~1956年 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院選礦處工程師。
1956年 任冶金部有色金屬選礦研究設計院選礦研究室副主任。
1956~1957年 赴前蘇聯有色冶金工業部有用礦物機械加工科學研究設計院,參與審核有色金屬選礦研究設計院建院設計。
1957~1986年 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選礦研究室副主任、藥劑冶金研究室主任、藥劑研究室主任、院副總工程師兼藥劑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1986年8月 離休。

主要論著

1 蘇仲平,孫成林.國外選礦藥劑概況.1962
2 蘇仲平.第一屆全國浮選藥劑會議論文集·氧化石蠟皂的性質及其在浮選赤鐵礦過程中的作用和影響.1962
3 蘇仲平.第一屆全國浮選藥劑會議論文集·高分子有機抑制劑羧基甲基纖維素之製造與性能及其在鎳礦浮選中的套用.1962
4 蘇仲平.氧化石蠟皂的組成結構與礦物作用機理研究.有色金屬,1964 (11):19~23
5 蘇仲平(指導編寫、審查).有機浮選藥劑分析.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87
6 蘇仲平.選礦手冊(第三卷第二分冊)·浮選藥劑.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