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葦卷葉蛛

蘆葦卷葉蛛

昆蟲名,為蜘蛛目(Araneae),卷葉蛛科。分布於湖北、山東、河北、遼寧、吉林、浙江等。寄主昆蟲為棉蟲,寄主危害作物有水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蘆葦卷葉蛛
  • 拉丁學名:Dictyna arundinacea (Linnaeus, 1758)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蛛形綱 Arachnida
  • :蜘蛛目 Araneae
  • :卷葉蛛科
  • :卷葉蛛屬
  • 分布區域:湖北、山東、河北、遼寧、吉林、浙江等
  •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形態特徵,雌蛛,雄蛛,幼蛛,生物學特性,習性,歷期,壽命,年生活史,繁殖性比與交配,抗逆能力,

形態特徵

編號:
14036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Metathelae
中文亞目:
新蛛亞目
中文科名:
卷葉蛛科
拉丁科名:
Dictynidae
中文亞科:
卷葉蛛亞科
拉丁亞科:
Dictyninae
中文屬名:
卷葉蛛屬
拉丁屬名:
Dictyna
拉丁種名:
arundinacea
定名人:
(Linnaeus)
年代:
1758
中文名:
蘆葦卷葉蛛
原始文獻:
?
模式產地:
?
生境:
草叢和灌木叢
國內分布:
山西,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湖北,浙江,四川
國外分布:
全北區
資料來源:
馮鐘琪,1990 P.35;陳孝恩 高君川,1990 P.27;陳樟福 張貞華,1991 P.42

雌蛛

體長2.30-3.00毫米;背甲深棕色,頭部隆起,色澤較淺,呈黃褐色,中窩至眼域被有白色細毛。中窩、頸溝、放射溝明顯。8眼中僅前中眼黑色,前後側眼緊靠。胸板棕褐色具細毛。步足黃褐色,多毛,無輪紋。腹部背面淡棕色,密被灰、黑及褐包細毛,斑紋呈深棕色,前1/2部位之斑紋單一、頗粗,中間部位向內凹陷,後1/2部位為數列橫向“山”字形斑,愈向後斑紋愈短,第一橫列“山”形斑之兩側各向前側斜行。腹部腹面中央灰褐色,兩側為黃褐色。紡器、篩器皆為褐色,篩器不橫裂。

雄蛛

體長2毫米左右。螯肢短於頭胸部,螯爪基部無突起,前齒堤在近螯爪基部有一個大突起,基部較為膨大。前齒堤3齒,第一齒位於近爪端,隔一段距離為第二、三齒;後齒堤4齒,第一、二齒間距大於其它各齒間距。卵袋:白色,呈球形,直徑2.50-3.00毫米,高1.20-1.50毫米。每個卵袋內含卵10粒左右。

幼蛛

蘆葦卷葉蛛的幼蛛蛻皮4-5次,有5-6個齡期,各齡期的主要特徵是:一齡:體長0.50毫米,背甲寬0.21毫米。全體黃白色,無斑紋,腹背色較深。頭部隆起,前中眼最大。二齡:體長0.62毫米,背甲寬0.27毫米。體紅黃色,前中眼黑色余白色,前後側眼基部相連,頭部隆起部有一縱列白毛。三齡:體長1.20毫米,背甲寬0.38毫米。頭部白毛列排列呈“ψ”形。中窩處有黃色斑,頸溝、放射溝明顯。腹背有葉片狀縱斑。四齡:體長1.40毫米,背甲寬0.47毫米。腹背葉狀斑呈黑色,體棕色。雌蛛生殖厴顯現,雄蛛觸肢末端膨大。五齡:體長1.75毫米,背甲寬0.50毫米。背窩縱向較深,腹面斑紋同四齡。雌蛛生殖厴更加明顯,雄蛛觸肢末端膨大呈荷苞狀。

生物學特性

習性

蘆葦卷葉蛛多在棉花枝葉交叉處結不規則小網,蛛居於網中,以網捕食棉蟲。該蛛遇驚後能迅速從網上落入地面或棉花下層,呈假死狀,險情過後,大部分能回到原處。該蛛自殘習性不強。

歷期

山東省,蘆葦卷葉蛛第一代卵期16天左右,幼蛛期75天左右,全世代需96天左右;第二代卵期9天左右,幼蛛期60天左右,全世代73天左右;第三代(越冬代)全世代需180天以上。

壽命

蘆葦卷葉蛛成蛛的壽命,由於發生代次的不同而有差異。平均壽命雌蛛在60天左右,雄蛛在50天左右。

年生活史

蘆葦卷葉蛛在山東省於10月下旬開始以成蛛或亞成蛛在冬播作物田塊、土縫或石塊下越冬。於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活動,4月中、下旬產卵。在該地區一年可完成二個完整世代。

繁殖性比與交配

在正常情況下,蘆葦卷葉蛛雌蛛多於雄蛛,其雌雄比在1.30:1。雌性亞成蛛蛻皮後2-3天,雄性亞成蛛蛻皮後12小時即可尋找異性求偶。交配在網上進行,當雄蛛接近雌蛛後,用第一對步足觸摸雌體,然後繞其轉動,身體並不斷扭動,若雌蛛許諾,就靜伏不動,此時雄蛛從雌蛛頭胸部爬到胸板下,雄蛛以頭頂著雌蛛胸板,第I、Ⅱ對步足抱著雌蛛腹部,二者呈垂直狀進行交配,授精歷時4-6小時,交配多在晚上進行。雌蛛有多次交配習性。產卵與護卵:蘆葦卷葉蛛的產卵時間多在早晨4-9小時之間。雌蛛產卵時一般有三種姿式:其一是前二對步足和左側第Ⅳ步足支撐身體,由左側第Ⅲ步足和右側第Ⅳ步足輔助抽絲,觸肢協同蛛絲一圈圈地粘在卵袋上;其二是第Ⅳ對步足支撐身體,腹部抬起左右擺動,用紡器加厚卵袋壁;其三是前Ⅲ對步足支撐身體,腹部抬起,紡器散開,第Ⅳ步足跗節彎成“曲指”狀,反覆刮紡器部位。每刮十餘次,紡器像點水一樣,觸在卵袋壁或物體上。上述三種動作在製作卵袋過程中交替使用。整個製作卵袋需3小時左右。該蛛有一定的護卵性。當卵袋形成後雌蛛以身體護卵袋,若遇到敵害,很快離開,在卵袋旁進行看護。產卵與孵化率:交配後的雌蛛在第一代6天左右,第二代4天左右時間即可產卵。每頭雌蛛一生可產3-5個卵袋。雌蛛一般產2-3個卵袋後停止產卵,待孵化後,再產以後的卵袋。蘆葦卷葉蛛的產卵量不高,每個卵袋內的含卵量平均10粒左右,最多只達16粒。每個卵袋內含卵量,隨著產卵次第的增加而減少。因此單雌一生的產卵總量平均40粒左右。不同世代產卵量表現出差異,一般以第一代的雌體產卵量較多。孵化率一般較高,平均在90%左右。其孵化率的高低,與產卵次第有關,一般第一個卵袋內卵的孵化率為最高。後期產的卵孵化率低。

抗逆能力

蘆葦卷葉蛛抗飢與抗乾的能力大小與性別、發育階段和溫度高低有密切關係。抗飢能力一般雌性大於雄性,成蛛大於幼蛛,與溫度呈負相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