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笛岩-大岩壁書位於桂林西北郊光明山,距市中心約六公里。蘆笛岩、大岩不僅以奇異峻美的景致聞名,而且洞府內有不少前人的墨筆題字。對這些古代墨跡,人們稱它為“壁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蘆笛岩-大岩壁書
- 地理位置:桂林西北郊光明山
- 出現時期:南朝齊武帝時(483~493)
- 現存壁書:總計170件
簡介,歷史,
簡介
被譽稱為“大自然藝術之宮”的蘆笛岩及其相鄰的大岩,位於桂林西北郊光明山,距市中心約六公里。蘆笛岩、大岩不僅以奇異峻美的景致聞名,而且洞府內有不少前人的墨筆題字。對這些古代墨跡,人們稱它為“壁書”。
蘆笛岩和大岩的壁書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桂林市西北光明山中。現存壁書總計170件,最早一件署"永明"年號,是南朝齊武帝時(483~493)的留題。明代題記最多,內容多為反映民間疾苦和避難的紀實,其中9則反映桂林地區的天災人禍和人民生活困苦,如"人民有難"、"田禾全不收"、"拖欠錢糧到此"等。另有15則壁書反映了當時桂林地區農民起義和明王朝鎮壓起義的史實,如明景泰六年(1455)、七年(1456)、八年(1457)義寧等地回響侯大苟起義時,攻城奪池、殺死官吏、搶劫銀庫、沒收官印等情況。壁書大多出自平民百姓之手,真實記錄了當時歷史事件片段,對研究廣西歷史極其珍貴。
歷史
蘆笛岩壁書共有七十七則,其中唐代五則,宋代十一則,元代一則,明代四則,民國四則,年代無考者五十二則。大岩壁書共有九十三則,其中宋代一則,明代七十一則,清代八則,民國一則,年代無考者十二則。由此可以看出,兩洞壁書在年代分布上,有年可考的,蘆笛岩以唐宋為多、明代較少,清代沒有;而大岩則以明代為最多,清代次之,唐代、元代沒有,宋代僅一件。由於蘆笛岩壁書剝蝕嚴重,大岩壁書比較清晰可認,因此兩洞壁書在年代無考的數量上,又以蘆笛岩較多,大岩較少。就作者和內容來說,蘆笛岩壁書有不少是文人、僧侶和遊覽者的題名、題詩,作者來自全國各地;而大岩壁書則多為當地入岩者的紀事。此外,從大岩壁書的用語通俗、行文不順,以及錯字、別字和書寫之劣來看,它似乎多為粗識文字者的手筆。兩洞壁書的不同之處,說明蘆笛岩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遊覽勝地,大岩則是明清時期當地民眾的避難場所。
蘆笛岩壁書最早見於唐貞元六年(790年)洛陽壽武、陳臬、顏證、王漵等四人題名。以上四人,顏證曾為桂州刺史,王漵於同年與僧人道樹在虞山韶音洞有題名石刻。此外,蘆笛岩唐代墨跡尚有:
“柳正則、柳存讓、僧志達,元和元年二月十四日同游。”
“無等、僧懷信、無業、惟則、文書、惟亮,元和十二年九月三日同遊記。”
“元和十五年,僧晝、道臻。”
壁書中的元和元年為公元八佰零六年,元和十二年為八佰一十七年,元和十五年為八佰二十年。懷信等人的題名雖然部分已經蝕沒了,但從他們在南溪山元岩的題名可以得到左證。懷信、無等、無業、惟則及僧晝等人是唐代著名的和尚,《高僧傳》里載有他們的生平事跡。這幾批僧人結伴遊桂,反映了當年桂林佛教的盛行,因而這些題筆文字是研究唐代佛教傳播和桂林歷史的有用資料。
在蘆笛岩壁書中,保存比較完整、比較清晰是明代靖江王府采山隊的題名,是一件為人注重的文物。題筆寫道:
“靖江王府敬差內官典寶周禧、郭寶、孟祥帶領旗校人匠王茂祥、張文輝等數人十人采山至此,同游。丁丑歲仲夏月十有六日記。”
這則壁書高50厘米,寬58厘米,字徑6厘米,反映王府在營建藩邸、陵墓時曾到此選材取石。據考證,靖江莊簡王陵的陵門,金水橋等使用的帶紅紋石材即取自光明山。反映了當年靖江王為營建華麗的府第和陵墓大肆濫用人力物力的情況。它是封建統治者豪華奢侈的罪惡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