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地處蘆溪縣城田心閣十字路口以東120米處,占地面積40餘畝,校園環境整潔優美,現有教職工110人,學生1300餘人,是一所教書育人、學會求知做人的理想學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蘆溪鎮中
- 教職工:110人
- 學生:1300餘人
- 地處:蘆溪縣城田心閣
辦學特色,主要成績,
辦學特色
近年來,蘆溪鎮中學緊緊抓住新課程改革的機遇,大力推行教學改革和創新,最佳化課程結構,落實教學常規,改革教學管理,立足校本,以研促教,逐步形成了具有蘆溪鎮中學特色的新課程改革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益。
(一)用教育科研破解觀念轉變難題
一是為書香校園營造氛圍。在目前新課程背景下,讀書是一種最經濟、最有效、最方便的走進新課程的途徑。一個教師不讀書,他不可能把握新課程的基本方向。一所學校不重視讀書,甚至排斥讀書,這個學校肯定沒有希望。為此,我們向老師、學生推薦新課程方面的書籍,鼓勵老師從自身出發找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並用讀書所得的觀點和方法,對新課程進行一些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教學研究,在不斷積累、整理、反思中形成全新的教學觀念,很好地為新課程服務。
二是為校本研修搭建平台。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教師隊伍的素質,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如何開展、落實校本教研。近年來,學校根據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積極引導教師進行校本教研。一是組織教師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更新教師教育觀念,開拓教師教育事業。二是舉辦中青年教師教學大比武活動,培養教師教學的“精品意識”。三是紮實搞好“聽、評、說”活動,加強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四是組織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科研水平。五是組織教師進行新課程培訓,鼓勵教師參加非學歷遠程教育,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最佳化課堂結構的能力,促進教師的業務素質提高,切實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
(二)用教育科研破解教學管理難題
科學的管理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只有把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教學管理的核心,才能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效益。為此,我們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入手,作好教和學兩篇文章。
一是抓教師教的管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有一支深厚的文化素養、紮實的專業知識、較高教學水平的教師隊伍,必須有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青年骨幹教師。為此,在教學管理方面,我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做文章:一是抓教師業務能力提高和繼續教育。二是抓教師的理論教育,每月備課組組織兩次以上的理論學習,學習新課程的精神,交流對新課改的看法,促進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三是抓教學研究,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教師之間相互聽課、評課,形成濃厚的教學研究氛圍,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
二是抓學生學的管理。學生會不會學習、怎樣學習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為了使教法和學法的研究更具廣泛性,我們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組織教師參加學法指導的學習和研究活動,並鼓勵學生探索積累科學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了適合蘆溪鎮中學學生實際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模式,豐富了教法和學法的內涵。
(三)用教育科研破解課堂教學難題
課堂教學無止境。應怎樣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哪些教學方式方法的綜合運用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更好的支持,怎樣實現教師課堂教學的設計、教學目標的確定、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等,都成為了我校校本教研的課題,同時從以下兩個方面凸現了“課堂教學的生命力”。
一是以教研彰顯課堂教學特色。為了給新課程改革提供一個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平台,聚焦課堂教學,以科研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我們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大膽進行了課堂教學的研究,注重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問題學習為主要方式的課堂教學,追求教師課堂教學的個性化,實現了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和更新。
二是把教研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在校本研修過程中,我們針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實行集體備課制度、課前討論制度,把教研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末。具體來講,主要做到了“四個關注”,即關注教師課前備課,關注課堂師生關係,關注學生學習和進步的變化,關注學生的學習品質,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破解教與學的瓶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用教育科研破解教學常規難題
學校的核心竟爭力是教學質量,而教學常規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校把教學常規的管理作為教育科研的一部分,以發現問題為起點,以研究問題為載體,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落實教學常規。 在教學環節方面,我們對教師提出了“六要”要求——備課要“實”,課堂要“活”,練習要“精”,指導要“細”,考試要“嚴”,分析要“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三主”作用,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突出重點難點、突出精講巧練、突出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三動”能力。同時,我們還建立“學校——年級組——科任教師”三級學生學習質量監控制度,落實“培優輔差”,把優生的培養和後進生的轉化納入教學質量的考核內容,保證了教學活動有序、高質、高效地開展,整體提高質量。
(五)用教育科研破解教師評價難題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對教師工作的評價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工作質量,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完備的、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對激發教師創造潛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自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我校對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評價機制的改革進行了專題研究,初步形成了適合自身實際的評價體系,一是兼顧評價指標的全面性,既考核教師“德”“能”“勤”“績”等顯性指標,又在考核中設定了“是否注重發展學生的能力”、“是否面向全體學生”等符合新課程改革思路的隱性指標;二是做到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三是強調完善教師“自我評價”評價方法,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信任老師,從而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克服以往教師評價中死板的教條主義。
主要成績
近年來,由於積極推行新課程改革,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自2006年以來,我校學生有10多人次在省、市、縣競賽中獲獎,中考成績和七、八年能全縣質量抽查多年名列前茅,應屆畢業生升高中學校比例一直走在全縣前列。08年獲縣中考狀元,09年獲全市中考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