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墟搖快船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競技活動。流行於蘆墟鎮城司、白巨斗、蘇家港、北蘆墟、來秀橋、東玲、甘溪、尖田、北趙田等20多個村及與蘆墟交界的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的農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蘆墟搖快船
- 類型:船
歷史沿革,競技概況,快船種類,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蘆墟搖快船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競技活動。根據分湖詩人沈昌眉《長公吟草》中的五言長詩《上已日觀賽船》和葉楚傖《古戌寒笳記》中的“龍船”記述,蘆墟一帶明代就有此項活動。
清乾隆、嘉慶年間郭頻伽《靈芬館詩集》中的《分湖欸乃歌》中也有描述:“窯港西漾鑼鼓鬧,紛紛注目碧波中”,並詩後自註:“謂搖快船也”。另徐江庵《話雨樓遺集》、柳樹芳《勝溪竹枝詞》中對蘆墟搖快船亦有生動的描繪。
搖快船的出現與“猛將會”等廟會有著密切關係。吳江分湖南岸蘆墟草里村的“莊家圩廟”,供奉的就是“劉猛將”。出劉猛將廟會時,除一般常見的各種儀仗和拜香、山歌、蓮湘、高蹺、龍燈等外,就是“搖快船”。
一年一度的農曆七月初“搖快船”,則以蘆墟城司村為首,聯合白巨斗、洋沙坑、蘇家港、五娘子港、白盪灣、北趙田、尖田等周圍村落舉行盛大的“三廟”廟會。具體日期確定後,由大廟劉王(大老爺廟)香伙掮了廟裡的“執事”硬牌至各處串村傳告,此謂“染會”。
從此起,有關村的村民們即開始準備香燭之類物品,邀親約友“看快船”。會期二天,凡逢閏年晚上還加搖彩燈船。出會期間還分別搖往莘塔、蘆墟二鎮及參會各村。城司“正官堂”和廟西的西潭子漾是各村快船每天的集散處,廟內為會事活動的聯絡處,因而廟場及其周圍是看快船的最佳地段,以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蘆墟搖快船就是環繞上述莊家圩猛將會、城司“三廟”廟會和其他村的廟會及蘆墟鎮的迎神賽會等而舉行的系列傳統競技賽船活動,一年內達8次以上。
競技概況
莊家圩猛將會於每年年初四開始啟動,只要天氣晴朗,廟前所立的二三十米高的旗桿上就會升起紅旗,作為信息告知,各村早已整裝待發的快船立即匯集三白盪的莊家圩猛將廟邊。搖快船活動共舉行三天,快船於初五從草里村經窯港、北柵港兩渡口飛箭似搖入蘆墟,初六則去莘塔。窯港及北柵港兩個渡口都有二十多米寬。成千人的出會隊伍須用十幾隻快船接渡。快船爭先恐後過窯港,至最後一船將“劉王老爺”神轎送到對岸,再把隊伍渡到北柵港。到達北柵港後,隊伍上岸,快船解纜動櫓,在分湖內開始一場聲勢浩大、驚險緊張的比賽,爭搶頭旗。這一過程中先有一次接渡,最後一次是驚心動魄的競技“拆渡”,十分精彩。
蘆墟有句古話:“看莊家圩猛將會看不到拆渡就等於沒有看莊家圩猛將會”。參加“搖快船”的,除本地船隻外,還有來自浙江、上海的。比賽時廟會會場和船隊的鑼鼓齊鳴,鞭炮陣陣,船隊破浪前進,場面緊張熱烈。
城司快船的船隻,一直租用澱山湖、元盪一帶的專業彩裝快船。這種快船在船頭、船艙、船梢上都搭建花俏漂亮的船棚,叫“花船”。每隻船的租金(二天)約一石糙粳。這些船至期均自動到各村報到,數村快船共有二十餘只。“踏白船”、“夷婆船”各二至三隻則分別由尖田、北趙田二村自備。
除莊家圩“猛將會”和城司廟會外,蘆墟鎮迎神賽會及其他村廟會都要舉行搖快船。另搖快船還用於慶豐收、過傳統節日的自娛活動中。農村娶親也用“快船”迎新娘,規模較小,但幾隻快船同樣也要競賽,這種儀式到20世紀50年代還保留著,頗有觀賞價值。
快船種類
快船,是會期的主要船隻,二櫓、一棹、數篙。品質均很堅實,頭、艙、梢三棚三頂均是轎式裝璜,全由繪花的彩色綢緞披掛,所以稱“花船”,各船艙內都有以少年為主的鑼鼓隊。搖動以快為譽,在比賽時能搶到“頭船”,更為榮耀。搖此船體力消耗較大,二櫓皆配“雙出跳”,有“按墊臍”、“把大櫓”、“搭梭”、“拉大綁”,一支大櫓上共需六七人。船頭那支棹,均由船主人自檔。搖時均拼足全力,因此,一個壯漢也只能上櫓十分鐘左右,須替換接力。行船時,岸上鑼鼓聲震天響,船上的漢子發出“哎嗨哎唷”的號子,合著節奏奮力搖櫓,兩櫓必須同時推,才能保持船體平衡、航向穩定。船速飛快,船頭激起沖天白浪。接近調頭的地點時,撐大篙的人一跺腳、一揮手,兩支櫓稍停一下,然後“推艄”轉彎。此時長篙子迅速插到河底拼力撐住,“當棹”的奮力用槳擋水,使船頭轉到相反方向。“把大櫓”的一跺腳,兩支櫓又合著節奏切水前進,這叫“打趟子”。調頭時船身傾斜,“出跳”的人雙腳全在水中,尤其“外吊繃”的人下半身也拖在水中。
“踏白船”,歷來由尖田、孫家浜村的尖梢捕魚船裝配,這種船船身長而靈活,系無棚赤膊船,艙中亦有鑼鼓,不用櫓,由十多名壯漢分左右二船舷用短槳手劃,船頭上擋棹掌篙人腳踏“平箕板”發聲指揮。
“夷婆船”,又作“姨婆船”、“鹽婆船”,歷來由北趙田村備船裝配,僅2隻。此船僅搭中艙、船梢二棚,也是裝“出跳”的二櫓船,艙內不用鑼鼓,用絲弦音樂。船上人員除樂工外,作男女老少簡單化妝。船上的擋棹人,手邊常放一把“夜壺”,斷續地作喝“尿”表演,引人嬉笑,此人亦謂“騷搭子”。
頭艙作台,由二、三人化妝扮演“倪鳳扇茶”、“孟姜女過關”之類地方小戲,雜以滑噱表演動作。梢上的搖船人亦作簡單化妝,唱些“一把扇子七寸長,一人扇來二人涼”之類民間小調,手雖按在櫓上卻是似搖非搖地使船在河中緩慢行進,因而亦謂“盪河船”。此船對婦女、小孩吸引力尤大。
“彩燈船”,是在全船掛上二十盞左右各色小號竹絲燈,燈內全點小燈燭,因此,各船都帶足燈燭,以備途中接燭,並系有各色彩綢彩球,鮮艷奪目。
保護傳承
目前,蘆墟搖快船的代表性傳承人有四位:
1、王劍秋,男,1929年2月生,家住汾湖城司村9組,少年時即參加搖快船,解放後任城司村大隊書記,曾在解放初組織過花船競技活動。目前身體健康。
2、許法元,男,1933年5月生,家住汾湖鎮城司村11組。少年時就迷戀“花船”,16歲時就加入搖快船行列,勇猛非凡,解放前後被公認為“搖快船能手”。目前身體健康。
3、徐鳳林,男,1936年7月生,家住汾湖鎮中星村(西柵)7組。兒童時聰明活潑,就在快船里敲鑼打鼓。父親徐海和是搖快船好手,少年時徐鳳林就向其父學習,解放初期曾上船競技,成為骨幹。目前身體健康。
4、潘土興,男,1938年10月生,家住汾湖中星村(東沿頭)1組。從小追隨搖快船,先敲鑼鼓,後向其父潘友生(當棹能手)學習,解放後參與快船競技,並長期當生產隊長。目前身體健康。
“搖快船”主要靠農村青壯年的參與,而當前大部分農村青年進城務工,一些年紀大的傳承人相繼去世,所剩下的都已進入高齡,使傳承出現斷層。農船作為水鄉的主要交通和運輸工具,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已廖廖無幾。2007年,吳江市政府將此競技項目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搶救、保護。汾湖鎮文化服務中心組織力量對這一項目進行普查和調研,並取得初步成果,並制定落實了保護措施,其中包括:組織落實資金,打建2~3條木質快船;恢復組建“搖快船”隊伍2~3組;在廟會期間進行競技表演,擴大其影響,增強知名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蘆墟搖快船由蘇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