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蘄山藥
- 產地名稱: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青石鎮
- 品質特點:品形如棒槌、清脆爽口、肉質細膩多汁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046號
- 批准時間:2013年12月30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點,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地貌土質,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點
蘄山藥外表形態如棒槌狀,根莖粗,直生,一般棒長在20~30厘米,長有許多鬚根,清洗後皮色黃亮,肉白色。
蘄山藥有三奇:一奇是長在青山綠水間。蘄山藥主產於蘄春縣青石鎮高溪村一帶,該地位於北緯30°,北倚大別山,南臨長江,青山綠水,環境潔淨無污染。二奇是用在飲食延年壽。蘄山藥枝肥個大,澱粉豐富,色白多汁,食味香甜。蘄山藥富含多種營養,尤其多糖含量高。其中多糖是公認的山藥主要活性成分。三奇是種在田野效益豐。
營養價值
蘄山藥內含蛋白質等多種營養元素,其中蛋白質(以乾基計)≥12.5%、總糖(以乾基計)≥2.0%、澱粉(以乾基計)≥65.0%、胺基酸(以乾基計)≥10.0%、水分≥65.0%、鈣≥137、鐵≥5.8、鉀≥2600、鋅≥4.5、鎂≥130等元素。
產地環境
地貌土質
蘄山藥產地蘄春縣地處大別山南麓余脈,長江中游北岸。境內地勢起伏大,海拔最高處1244.1米;地貌結構複雜,山地、丘陵、平原兼具,且呈現多層次立體分布。整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由東北向西南漸次傾斜,形成向南敞口的不完整盆地,屬於中山區和低山區類型。地勢大體分為自北向東南走向和自北向西南走向兩大支系。蘄山藥主產地為自北向東南走向支系的山地,主要山峰有由雲丹山(海拔1244.1米)向北走向的三面尖(海拔1009.9米)、鼓角山(海拔1144米)、桐山(海拔1070.9米)、將軍山(海拔1109.7米)和向東南走向的橫崗山(海拔815米)等。蘄山藥生產區的土質主要以山區的沖積物形成的沙壤土為主,土壤熟化程度高,土層深厚、疏鬆、富含有機質,適合蘄山藥生長。
水文情況
蘄山藥種植區的用水來源區域內主要以水庫和山泉水為主,常年水源充沛,水質清潔,無污染,符合Ⅱ級飲用水標準。
氣候情況
蘄春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交替明顯,產地年平均氣溫為17.2℃,≧10℃年活動積溫5476.2℃,無霜期平均為259天,年平均降水量為1418毫米,其中春、夏季降水量多,秋季較少,冬季最少,與蘄山藥生長需水特性基本吻合,年均總日照時數為1950.2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78%。
歷史淵源
中國是山藥的重要原產地,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
蘄山藥是蘄春縣青石鎮的傳統特產,也是桐梓河流域的重點農作物,以其品味好聞名。
據明萬曆六年(1578年)《本草綱目》記載:蘄山藥,“甘,溫平無毒”,有“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之功效。
蘄春縣作為醫聖李時珍的故里有悠久的山藥種植歷史,蘄山藥就是一蘄春縣為主的鄂東山區大面積種植的優良地方山藥。
20世紀70年代,為提高山藥品質,蘄春縣著手山藥再生植株的組織培養苗間栽培試驗。
2009年以來,黃石理工學院與蘄春縣農業局合作,圍繞蘄山藥的高產栽培開展相關研究,以為蘄山藥的大面積推廣和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持。
2011年,蘄春縣農業局將高溪山藥列為全縣蔬菜示範基地,建設以高溪村為主,涉及3個村、面積1000畝的山藥高產高效栽培示範片。
2014年,蘄春縣啟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項目,開展包括蘄山藥等中藥材種植,當年使用國家項目資金140萬元,培育的785名職業農民全部進入全省農村實用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庫。
2015年,蘄春縣的蘄山藥等中藥材產地被列入“湖北省九大特色農產品基地”。當年,蘄春縣產的蘄山藥等中藥材獲得“三品一標”品牌93個,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連續3年達到98.5%以上。
2018年,蘄春縣為保證農產品、中藥材質量,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13個鄉鎮檢測室,生產基地有56台速測儀,連續6年農產品、中藥材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超過98.5%。還制訂“蘄山藥”等地方標準,標準化入企率達到100%。
生產情況
2013年,蘄春縣青石鎮高溪村種植的蘄山藥畝產3500~4000斤,售價平均6元/斤,畝平純收入16000元以上,產品遠銷湖北省全省各地乃至其他省市地區。
產品榮譽
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蘄山藥”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要求:產地環境條件符合《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蘄山藥栽培選擇水源條件良好,保水性能好,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的沙壤土。土壤中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含量不超過國家標準;栽培區遠離工廠、醫院、礦山、垃圾場等“三廢”污染地,種植地塊排灌方便,土層深1米以上,地勢高亢、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生態環境優良。
2、品種範圍:選用皮色黃亮、無病蟲害、無損傷、大小勻稱的棒槌山藥作栽培用種。
3、生產控制:
3.1、選種:選用抗病蟲、高產、優質的當地棒槌山藥作種。
3.2、種薯處理:蘄山藥留作種薯的應在栽種前將其按2~3厘米切分成段,每段重20~30克左右,切分的山藥段子切口,要粘一層草木灰消毒,防止或減少腐爛。
3.3、整地:蘄山藥栽種前,翻耕耙平並開溝整廂。廂面寬70厘米,廂溝寬20厘米,廂溝深30厘米以上。同時起好圍溝和中溝,以利排灌。
3.4、定植:
3.4.1、時間:蘄山藥栽種時間宜在3月上中旬進行。
3.4.2、用種量及種植密度:大田生產每畝用蘄山藥種薯200千克,栽種株行距1厘米×12厘米定植穴深約10厘米,定植時將切分消毒過的山藥段子植入定植穴中,將有皮朝上,然後覆土10厘米培成廂。
3.4.3、施肥培壟:蘄山藥定植完畢後,每畝在廂面施入優質菜子餅100千克,含硫複合肥(含量45%)75千克,然後取溝覆蓋培壟。
4、田間管理:
4.1、搭架引蔓:蘄山藥出苗前,必須完成搭架引蔓。
4.2、除草:蘄山藥出苗後,要及時除草2次以上,防止草荒。當蘄山藥藤蔓生長覆蓋廂面後才不需要除草。
4.3、追肥:7月上中旬、8月下旬各追肥1次,每次每畝廂面撒施含硫複合肥(含量45%)40千克。
4.4、抗旱:8~9月,遇到秋旱時,要及時抗旱。具體辦法是廂溝灌水參溝,但不能漫出廂面為宜。
5、病蟲害防治:
5.2、農業防治:採用水旱輪作換茬,即頭年種植蘄山藥,第二年種植水稻,防止土傳性病害發生,這是蘄山藥種植的關鍵技術。
5.3、藥劑防治:
5.3.1、防治原則:嚴格按照NY/T393-201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規定執行。
5.3.2、生長期防治:莖葉生長期視病蟲發生情況用藥劑防治2~3次。炭疽病發病初期用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施。根腐病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淋根基部,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地老虎、蠐螬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1500倍液進行澆灌防治。
6、產後處理:
6.1、採收時間:採收應符合NY/T1049-2006《綠色食品、薯芋類蔬菜》的要求,蘄山藥採收時間必須是從12月中下旬開始,不宜提前採收。
6.2、採收方法:在壟的一端開挖約50~60厘米見方的土洞,再在洞邊用鐵鏟沿著山藥兩邊剷出根旁泥土,直到溝底見到山藥根狀塊莖尖。然後握住山藥嘴子上端,將山藥二邊側根全部切斷,固定泥土鏟掉,再提住山藥下端,雙手上下稍用力即可取出完整的山藥,不可損傷根皮。
6.3、儲藏保鮮:貯藏應符合NY/T1056-2006 《綠色食品、貯藏運輸準則》的要求。冬季貯藏要求地勢乾燥,避風遮陽。室內沙埋貯藏可選無陽光直射處,貯藏期間保持乾燥,通風冷涼。
6.4、生產檔案:建立田間生產技術檔案。生產記錄要求使用農業投入品要建立檔案,記錄投入品的名稱、使用時間、次數、用量、使用方法,收穫日期等。
7、包裝標識:
7.1、包裝:蘄山藥按照規定應當包裝銷售。
7.2、標識: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蘄山藥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7.3、其它:蘄山藥的採收、貯藏、運輸等,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範。
- 質量安全規定
蘄山藥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5089-2005《無公害食品、綠葉類蔬菜》無公害農產品的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蘄山藥專用標誌的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標註制度。蘄山藥專用標誌使用具體實施依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執行: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持有人“蘄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①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②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③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明確使用的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2、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①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武宣胭脂李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①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②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③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4、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6、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