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黑腐病是由奇異長喙殼引起的、發生在鳳梨的病害。該病主要為害果實、葉片、幼苗,病果呈暗色水漬狀斑,病健交界處分界明顯,果肉腐爛變黑,散發出特殊的香氣;幼苗受侵後引起苗腐,葉片受害後出現黃褐色條斑,後轉為灰白色。
鳳梨黑腐病是世界鳳梨種植區普遍發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中國廣東、廣西、台灣等地也有發生。該病可引起葉基、莖幹和果實軟腐,特別是果實貯藏期能造成很大損失。在中國廣東,有的產區的發病率高達40%,嚴重影響市場供應及加工生產。
鳳梨黑腐病病原菌自傷口侵入,防治應以避免產生傷口為中心採取措施。此外栽種前還需選用壯苗,清除前作的殘屑以減少接種菌源,並加強栽培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鳳梨黑腐病
- 別名:基腐病、果腐病、水皰病
- 為害作物:鳳梨
- 為害部位:果實、葉片、幼苗
- 病原:奇異長喙殼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鳳梨黑腐病病原為奇異長喙殼(學名:Ceratocystis paradoxa (Dade) Mor.),屬子囊菌亞門、球殼目。其子囊殼基部膨大成球形,有細長的頸,頂端常裂成須狀,壁薄、黑色。子囊壁在子囊發育早期常消解,很難看到完整的子囊。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S”形,大小為(7-10)微米×(2.5-4)微米。無性世代為奇異根串珠霉(學名:Thielaviopsis paradoxa (de Seyn.) Hoha.),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無性階段產生兩類分生孢子:厚壁孢子和內生孢子。厚壁孢子在孢子梗頂端串生,一般每串3-8個,球形或橢圓形,大小為(16-19)微米×(10-12)微米,初呈黃褐色,後為黑褐色,表面有刺突。內生孢子長方形或短圓筒形,無色,大小為(10-15)微米×(3.5-5)微米,內生於淺色的生殖菌絲中,排列成串,成熟後依次逸出。在培養基上菌落平展,灰色、欖青色或黑色。生長溫度範圍7-37℃,最適溫度28℃。酸鹼度範圍1.7-11,最適pH5.5-6.3。
為害症狀
鳳梨黑腐病在鳳梨的不同部位表現的症狀,差別甚大:
- 黑腐:果實上的症狀,未成熟果和成熟果均可受害。但多發生於成熟果。通常在田間無顯著症狀,收穫後在堆放貯藏期間果實則迅速腐爛。病菌從傷口侵入,以收穫時從果柄切口侵入最多。被害果面初呈暗色水潰狀軟斑,繼而擴大並互相連結成暗褐色無明顯邊緣的大斑塊,可擴展至整個果實,內部組織水漬軟腐與健全組織有明顯的分界。被害的組織逐漸分解,果心及其周圍變黑褐色。後期病果大量滲出液體,組織崩解,散發特殊的芳香味。
- 莖腐:鳳梨黑腐病還會侵害幼苗,尤其是剛定植的幼苗引致莖腐,在溫暖潮濕的季節發病尤為嚴重,病株根端及下部葉片變黑腐爛。後期柔軟組織敗壞,僅餘下纖維組織,極易踢倒。病菌還能侵害莖頂部及嫩葉莖部引起心闋。不論是莖腐或心腐,病部都變成黑色,並發出香味。
- 葉斑:苗期及成株期葉片均可受害。初期病斑為褐色小點,在潮濕條件下迅速擴大成長達幾寸長的不規則黑褐色水漬斑塊。上生灰白色霉層(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孢子),乾旱條件病斑轉變為草黃色,紙狀,邊緣黑褐色的病班。嚴重時葉片枯萎。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或厚壁孢子潛伏在病組織或土壤中越冬。厚壁孢子可在土中存活4年之久。厚壁孢子借雨水濺射或借氣流、昆蟲傳播。遇到適當寄主組織時萌發芽管,從傷口侵入而引致發病。在運輸和貯藏期間常通過接觸傳染而蔓延為害。
流行規律
溫和的潮濕天氣適於鳳梨黑腐病發展;在排水不良、容易漬水處常發生幼苗腐爛;雨天打頂病菌易從傷口侵入,冠芽摘除過遲,傷口大,難癒合,常引起果實發病;低溫霜凍的冬果也常發病;采果時機械傷口多,在貯運期間發病也多。
防治方法
- 選用壯苗:挖苗後須陰乾幾天以利傷口栓化,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10鐘,選擇晴天栽種。
- 加強栽培管理:清除前作的殘屑以減少接種菌源。注意排水,可以減少發生苗病。及時發現和清除病苗以控制病害蔓延。病田增施石灰或硫酸鉀,可提高植株抗性。
- 去冠芽:去冠芽應在晴天進行,以利於傷口癒合,減少病菌侵染。為防止感染,可採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用於塗抹傷口,防止病菌感染。
- 果實採收:鳳梨採收宜在晴天露水乾後進行,或者陰天採收,切忌雨天採收。採收時,可用刀切割,果柄留1-3厘米長。果柄切口要平滑,還要儘量做到輕拿輕放,避免和減少機械損傷。
- 運輸貯藏:果實經處理後,用硬紙板箱或木箱裝載。貯藏庫須先打掃乾淨並消毒。貯運中,夏天應注意通風降溫,冬天須注意防寒保溫。貯藏中要注意倉庫的通風和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