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效應動力學

藥物效應動力學

藥物效應動力學簡稱藥效學,是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及其規律,闡明藥物防治疾病的機制。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產生不利於機體的反應(Untoward Reaction or AdverseReaction),包括副作用(Side Effect )、毒性反應(Toxic Reaction)、變態反應(Allergy Reaction)、繼發性反應(Secondary Reaction)後遺效應(Residual Effect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藥物效應動力學
  • 外文名:pharmacodynamics
  • 簡稱:藥效學
  • 研究內容:對機體的作用、作用規律及機制
藥物的基本作用,藥物的量效關係,藥物的構效關係,藥物的作用機制,受體學說,

藥物的基本作用

一,藥物作用性質和方式
藥物作用是指藥物與機體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藥理效應是藥物引起機體生理,生化功能的繼發性改變,是機體反應的具體表現。通常藥理效應與藥物作用互相通用,但當二者並用時,應體現先後順序。
藥理效應是機體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變,功能增強稱為興奮;功能減弱稱為抑制。
藥物作用的方式,根據藥物作用部位分為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局部作用指在用藥部分發生作用,幾無藥物吸收。吸收作用又稱全身作用,指藥物經吸收入血,分布到機體有關部位後再發揮作用。
二,藥物的治療作用
藥物的治療作用指患者用藥後所引起的符合用藥目的的作用,有利於改變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過程,使機體恢復正常。根據藥物所達到的治療效果分為對因治療和對症治療。
三,藥物的不良反應
凡是不符合用藥目的的並給患者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統稱為藥物的不良反應。根據治療目的,用藥劑量大小或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分為:
1.副作用:指藥物在治療劑量時,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不適反應。
2.毒性反應:在藥物劑量過大或體內蓄積過多時發生的危害機體的反應,一般較為嚴重。又分為急性毒性反應和慢性毒性反應。
3.變態反應:指機體受藥物刺激所發生的異常免疫反應,可引起機體生理功能障礙或組織損傷,又稱過敏反應。
4.後遺效應:在停藥後血藥濃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濃度以下時仍殘存的藥理效應。
5.繼發反應:指由於藥物的治療作用引起的不良後果。
6.停藥反應:指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突然停藥後原有疾病的加劇,又稱反跳反應。
7.特異質反應:指某些藥物可使少數病人出現特異質的不良反應,與遺傳有關,屬於遺傳性生化缺陷。

藥物的量效關係

一,劑量的概念
藥物所用的分量稱為劑量。出現療效所需的最小劑量稱為最小有效量;開始出現中毒性反應的最小劑量稱為最小中毒量;在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間可產生期望的療效而又不易中毒的劑量稱為治療量;極量是達到最大治療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應的劑量;超過最小中毒量引起毒性反應的劑量稱為中毒量;引起半數動物中毒的劑量稱為半數中毒量;引起半數動物死亡的劑量稱為半數致死量。
二,量效關係及量效曲線
藥物效應的強弱與藥物的劑量大小或濃度高低呈一定的關係,即劑量-效應關係,簡稱量效關係。可用量效曲線表示,見右圖。

藥物的構效關係

藥物的化學結構與藥理活性或毒性之間的關係稱為構效關係(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AR),是藥物化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藥物化學結構的改變,包括其基本骨架、側鏈長短、立體異構、幾何異構的改變均可以影響藥物的理化性質,進而影響藥物的體內過程、藥效乃至毒性。了解藥物的構效關係不僅有利於深入認識藥物的作用,指導臨床合理用藥,而且在定向設計藥物結構,研究開發新藥方面都有重大意義。
20世紀60年代發展的定量構效關係(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是一種藉助分子的理化性質參數或結構參數,以數學或統計學手段定量研究有機小分子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以及有機小分子在生物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生理相關性質的方法。這種方法廣泛套用於藥物、農藥、化學毒劑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合理設計。在早期的藥物設計中,定量構效關係方法占據主導地位。
9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計算能力的提高和眾多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準確測定,人們運用分子形狀分析(molecular shape analysis,MSA)距離幾何(distance geometry,DG)、比較分子力場分析(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CoMFA)、比較分子相似性指數分析(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analysis,CoMSIA)等方法,分析藥物分子三維結構與受體作用的相互關係,深入地揭示了藥物與受體相互作用的機制。基於分子結構的三維定量構效關係逐漸取代了定量構效關係在藥物設計領域的主導地位,至今已成為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基本手段與分析方法。

藥物的作用機制

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探討藥物如何引起機體作用。藥物效應是藥物小分子和機體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機體細胞原有功能水平的改變,因此要從細胞各級水平去探討。大多數的藥物作用於受體發揮藥理作用,酶是藥物作用的主要靶標,藥物作用於細胞膜離子通道,影響核酸代謝,參與或干擾細胞代謝,改變細胞周圍環境的理化性質,影響生理活性物質及其轉運,影響免疫功能。

受體學說

一,概念和特性
受體是一類介導細胞信號轉導的功能蛋白質,能識別周圍環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學物質,首先與之結合,並通過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統,如細胞內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整合,觸發後續的藥理效應或生理反應。一個真正的受體具有以下特徵:1,飽和性;2,特異性;3,可逆性;4,高靈敏度;5,多樣性。
二,受體的類型
根據受體蛋白結構﹑信息轉導過程﹑效應性質﹑受體位置等特點,可分為四類:
1,離子通道受體(配體門控通道受體),這一家族是直接連線有離子通道的膜受體,存在快反應細胞膜上,由數個亞基組成,起著快速的神經傳導作用。
2,G蛋白偶聯受體,這一家族是通過G蛋白連線細胞內效應系統的膜受體。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體,這一家族是結合細胞內蛋白激酶,一般為酪氨酸激酶的膜受體。
4,調節基因表達的膜受體。
三,作用於受體的藥物
藥物與受體結合後產生效應,首先,藥物應具有親和力,即藥物能與受體結合;其次,因為還應具有內在活性才能激動受體而產生效應。藥物與受體有很高的親和力和內在活性,與受體結合後產生最大效應,稱為完全激動藥。部分激動藥是指藥物對受體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但內在活性不強,即使增加劑量,也不能達到最大效應。受體拮抗藥雖有較強的親和力,但缺乏內在活性,故不能產生效應,但由於其占據了一定數量的受體,反而可以拮抗激動藥的作用,又分為競爭性拮抗藥和非競爭性拮抗藥。
四,受體的調節
受體的調節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其調節方式有脫敏和增敏兩種類型。
受體脫敏是指在長期使用一種激動藥物後,組織或細胞對激動藥的敏感性和反應性下降的現象。根據產生機制不同又分為同源脫敏和異源脫敏。同源脫敏指只對一種類型受體的激動藥的反應性下降,而對其他類型受體激動藥的反應性不變。異源脫敏指受體對一種類型的激動藥脫敏,而對其他類型的受體激動藥也不敏感。
受體增敏,與受體脫敏相反的現象,可因受體激動藥水平降低或長期使用拮抗藥而造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