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市習俗(禹州藥會)

藥市習俗(禹州藥會)

藥市習俗(禹州藥會),河南省禹州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藥市是指在中藥材集中集散地定期舉行的交易集市,功能齊全,分為采、種、制、用四部分,集散量大。禹州藥會,每年在河南省禹州市舉行,分春、秋、冬三會,春會從2月起到麥收,秋會在8月下旬,冬會在11月下旬,是歷史悠久的中藥材交流貿易大會。

2008年6月7日,藥市習俗(禹州藥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X-6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藥市習俗(禹州藥會)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河南省禹州市
  • 遺產編號:X-60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禹州地處嵩山、箕山兩山東端及南北夾峙的潁河谷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其地形、土質和氣候特點,適合中藥材的生長繁殖,為中藥材交易及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除此之外,禹州還是從長安、洛陽通向東南的必經之地,又處於從北京經南陽、襄樊南下湖廣的南北大道上。
春秋戰國時期,已有中藥材交易活動和醫家藥商匯聚禹州。
元代,中原地區藥材集散的常年大市定尋海在禹州形成。
《禹州志》記載,至正元年(1264),禹州“已成為藥材匯集之區”,“農家深山大壑採藥者往來不斷”,藥材交易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會期自每年農曆三月初十開始,達40天之久。
明代,全國各地藥商集結於此,禹希立乃州中藥材市場初具規模,成為全國藥材交流市場。崇禎十七年(1644),各地藥商結幫而至,並在此籌建驛棧。
到了清代,在官府的倡導下,藥交會規模進一步擴大,禹州州判何宏瓚將密縣的洪山廟藥會併入禹州藥會,使禹州藥材市場盛況空前。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禹州知州劉國儒招徠外地商人起藥市於禹城南街,始有晉商專賣海南珍貴藥材,號稱“洋貨棚”。
乾隆十三年(1748),密縣洪山廟藥商紛紛來禹,藥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形成山貨、中藥、切藥、丸散四大市場,按經營特點、藥材種類和地域分布形成藥莊、藥行、藥棚、藥店等專業機構和20個行幫組織。各藥幫組織還建立了商務活動的諸多會館,如名氣較大的有十三幫會館山西會館懷幫會館江西會館等,從而形成了國內藥材市場門類較為齊全的中藥材經營及管理體系和藥商文化。
懷幫會館懷幫會館
乾隆二十七年(1762),藥交會由每年一次改為每年春、秋、冬三個會期,每逢會期“全國二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東際高麗,北際庫倫,皆舟微淋判籃車節轉而至”,入禹經營的藥商達2300餘家,13000多人。藥會之影響,遠及海外。交易現場,日則摩肩接求照踵,夜則燈火輝煌,人聲鼎沸。眾多藥莊、藥行、藥棚、藥鋪遍布禹州大街小巷。
1992年禹州藥會現場1992年禹州藥會現場
民國初年,白朗起義軍攻陷禹州南大街,時有“打下登封城,不抵禹州的洋貨棚”之嘆。由於軍閥混戰,藥商受損,藥交會萎縮。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占領禹州,外地藥商紛紛逃回原籍。
新中國成立後,經公私合營,後因社會原因,禹州藥交會一度中斷。
1985年乘希乎3月,中斷30年的禹州中藥材交流大會恢復舉辦。

主要活動

禹州市是中國中醫藥文化發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藥材種植、採集、加工歷史。禹州藥會共分為春、秋、冬三個會期,春會從2月起到麥收,秋會在8月下旬,冬會在11月下旬。
禹州藥材交易會禹州藥材交易會
進行藥材交易之餘,每個藥市都形成了各自的交易規則、祭祀禮儀和戲曲演出、遊藝活動等藥市民俗,吸引交易者以外的廣大民眾參與和觀賞,使藥市成為富有影響力的地方性民眾集會場所。
藥交會期間,山貨、中藥、切藥、丸散四大市場遍布禹州大街小巷,其中西關街為山貨行,經營山崗藥材;西大街、光明街、三官廟街戰府嘗、四角堂街、洪山廟街為中藥行,經營各方道地藥材;山林街、槐蔭街是切藥行,以飲片加工為主;八土方街、黃家口、旗毒廟街、城隍廟街為丸散業。
禹州中藥材交易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經營實體、著名藥幫、金融機構、業務中介。
經營實體
藥莊,俗稱內字號,相當於現代的一級批發,囤遲賣快,設有分號或莊客,依靠各地藥源及信息互相調運購銷,一定程度上有壟斷市場能力。主要藥莊有17家,從業人員134人。
藥行,分中藥行和山貨行,有一定資本、場地、貨棧,從事代客買賣、包裝、託運業務。規模較大的藥行有41家,從業人員925人。
交易藥材交易藥材
藥棚,亦稱棚口、拆貨棚或洋貨棚,從藥行、藥莊批量購進藥材,組織員工加工成飲片,銷往各地中藥鋪,經營品種多達數千種。洋貨棚原為專營珍貴藥材的棚商,後經營高麗參、血蠍、肉桂、鹿茸、硃砂等名貴藥材。主要藥棚有65家,從業人員358人。
藥堂,經營方式一般為前店後作,將從藥市購人的原材料尊古炮製,經坐堂醫生診斷後就地取藥,同時也制售各類膏、丹、丸、散,通過藥市和行商銷往各地。
著名藥幫
長期的藥材交易,形成藥商之間的相互競爭。為保護自身利益不受損害,藥商們自發形成以經營類別或區域同鄉性質的行幫組織,如以類別形成的藥行幫、藥棚幫、黨參幫、甘草幫、茯苓幫、丸散幫和以區域同鄉性質的山西幫、江西幫、陝西幫、懷慶幫、四川幫、漢幫、寧波幫、老河口幫、祈州幫、毫州幫、廣州幫、金陵幫、商城幫、禹州幫等幫會組織。
十三幫會館十三幫會館
各幫會為標榜自己的實力,不惜重金興建寒驗蜜櫃會館廟堂,作為迎賓送客、祭祀慶典等大型活動的聯誼場所,自清康熙年間起相繼建成山西會館、十三幫會館、懷幫會館和江西會館,規模宏大,成為禹州藥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
金融機構
藥會交易中採取現貨、期貨、賒銷等貿易形式。現貨隨買隨賣,現金結算。賒銷為購銷雙方經紀人撮合,簽訂協約,買賣成交後各給經紀人打入3%的佣金,每年4月、8月、11月的20日,分別為上期藥材買賣雙方資金結算時間,所欠貨款到期不能償付者,除收3%的利息外,購銷雙方至此斷絕一切業務往來。藥材價格隨行就市,“早晚價格不同,眼下一言為定”,是當時禹州藥市買賣雙方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各省藥材價格均隨禹州市價而漲落。
與藥交會的發展相適應,從清中葉開始,禹州藥交會形成了自己的金融機構——錢莊。錢莊一般設在藥行後院,數量多,資金大,通過經營存取貨款、現金結算(“撥銀子”)、異地匯兌、高利貸等業務控制藥材市場的金融流通。每年春、秋、冬藥會,生熟藥材及丸散膏丹各種成藥的成交額均在1億元左右,其貨幣流通過程的60%通過錢莊完成。民國初年,禹州錢莊尚存30多家。
1920年以前,禹州城內另有東當鋪、西當鋪兩個較大的當鋪,也對藥交會的繁榮起到了促進作用。
業務中介
藥交會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一般不見面,而由經紀人穿梭其間。
經紀人俗稱“跑行的”、“藥行經手”,一般由禹州當地人充當,他們身在藥市,經驗豐富,通過嘗、嗅、觸、觀即可斷定藥材的真偽、產地、優劣和銷路。凡運至禹州的藥材,一經藥材經紀人參與,大都能銷售出去。
禹州藥材經紀人除因業務熟練名揚全國外,更以注重信譽贏得了廣大客商的讚譽。他們有明文規定和共同的信條,即不欺生、不做假、不吃價、不壓秤,如有違犯,輕則罰款,重則取消經紀人資格。
相沿日久,客商和經紀人之間達到了高度的信賴和默契,於是出現了信託式的藥材交易,賣方無須親到禹州,只要將藥材包好運至禹州,交付給可靠的經紀人,言明藥材的成本、數量及最低價格,經紀人即會按賣方要求出售,扣除佣金後將藥款如數匯給賣方。同樣,買主也可將所要購買藥材的成色、規格、數量及最高價格寫信告知,託付經紀人代購,也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文化特徵

由於禹州的地形、土質和氣候特點,適合千餘種中藥材的生長繁殖,再加上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很早就形成繁榮的中藥材市場,形成了包括中醫藥文化和商業文化、民俗文化於一體的獨特文化體系。這種文化現象,萌芽於上古,形成於元代,昌盛於明清,範圍波及海內外,見證了禹州藥材市場和藥交會的繁盛。雖然由於歷史的原因,禹州藥交會曾一度中斷,但在改革開放後立即得到恢復,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化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生機蓬勃以及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點,是禹州藥交會的主要特徵。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禹州藥交會集中國醫藥文化、中國商業文化、中國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為一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傳承狀況

1996年9月,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生部和國家工商管理局驗收,批准禹州中藥材市場為國家級中藥材市場。
2002年在市東區新建中藥材市場。
由於醫藥交易方式的改變及信息化、網路化和電子商務的推廣套用,禹州藥交會傳統的藥材交易方式受到很大衝擊。為了對盛行已久的傳統藥會進行必要的保護,禹州藥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已舉辦了12屆,規模越來越大,成果日益豐碩,影響與日俱增。

傳承人物

朱青山,男。2008年6月7日,朱青山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禹州市申報。項目名稱:藥市習俗(禹州藥會)。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河南省禹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藥市習俗(禹州藥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禹州中醫藥交易大會是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工商管理局批准的全國六大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僅以2004年的禹州藥會為例,共有450家藥商參會,年交易額10億元。
禹州藥會現場禹州藥會現場
2008年,籌辦了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第七屆中國禹州中醫藥交易大會,交易會期間醫藥局布中藥原植物標本342種,組織請客商500多人,會議成交額1億元。
2018年9月29日,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第十二屆禹州中醫藥交易會,在禹州市體育館隆重開幕,在藥交會期間,還舉行了“懷商回歸、藥幫復興”藥幫文化展、中藥材種植實物及標準化種植基地展等活動。
藥交會期間,山貨、中藥、切藥、丸散四大市場遍布禹州大街小巷,其中西關街為山貨行,經營山崗藥材;西大街、光明街、三官廟街、四角堂街、洪山廟街為中藥行,經營各方道地藥材;山林街、槐蔭街是切藥行,以飲片加工為主;八土方街、黃家口、旗毒廟街、城隍廟街為丸散業。
禹州中藥材交易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經營實體、著名藥幫、金融機構、業務中介。
經營實體
藥莊,俗稱內字號,相當於現代的一級批發,囤遲賣快,設有分號或莊客,依靠各地藥源及信息互相調運購銷,一定程度上有壟斷市場能力。主要藥莊有17家,從業人員134人。
藥行,分中藥行和山貨行,有一定資本、場地、貨棧,從事代客買賣、包裝、託運業務。規模較大的藥行有41家,從業人員925人。
交易藥材交易藥材
藥棚,亦稱棚口、拆貨棚或洋貨棚,從藥行、藥莊批量購進藥材,組織員工加工成飲片,銷往各地中藥鋪,經營品種多達數千種。洋貨棚原為專營珍貴藥材的棚商,後經營高麗參、血蠍、肉桂、鹿茸、硃砂等名貴藥材。主要藥棚有65家,從業人員358人。
藥堂,經營方式一般為前店後作,將從藥市購人的原材料尊古炮製,經坐堂醫生診斷後就地取藥,同時也制售各類膏、丹、丸、散,通過藥市和行商銷往各地。
著名藥幫
長期的藥材交易,形成藥商之間的相互競爭。為保護自身利益不受損害,藥商們自發形成以經營類別或區域同鄉性質的行幫組織,如以類別形成的藥行幫、藥棚幫、黨參幫、甘草幫、茯苓幫、丸散幫和以區域同鄉性質的山西幫、江西幫、陝西幫、懷慶幫、四川幫、漢幫、寧波幫、老河口幫、祈州幫、毫州幫、廣州幫、金陵幫、商城幫、禹州幫等幫會組織。
十三幫會館十三幫會館
各幫會為標榜自己的實力,不惜重金興建會館廟堂,作為迎賓送客、祭祀慶典等大型活動的聯誼場所,自清康熙年間起相繼建成山西會館、十三幫會館、懷幫會館和江西會館,規模宏大,成為禹州藥業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證。
金融機構
藥會交易中採取現貨、期貨、賒銷等貿易形式。現貨隨買隨賣,現金結算。賒銷為購銷雙方經紀人撮合,簽訂協約,買賣成交後各給經紀人打入3%的佣金,每年4月、8月、11月的20日,分別為上期藥材買賣雙方資金結算時間,所欠貨款到期不能償付者,除收3%的利息外,購銷雙方至此斷絕一切業務往來。藥材價格隨行就市,“早晚價格不同,眼下一言為定”,是當時禹州藥市買賣雙方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各省藥材價格均隨禹州市價而漲落。
與藥交會的發展相適應,從清中葉開始,禹州藥交會形成了自己的金融機構——錢莊。錢莊一般設在藥行後院,數量多,資金大,通過經營存取貨款、現金結算(“撥銀子”)、異地匯兌、高利貸等業務控制藥材市場的金融流通。每年春、秋、冬藥會,生熟藥材及丸散膏丹各種成藥的成交額均在1億元左右,其貨幣流通過程的60%通過錢莊完成。民國初年,禹州錢莊尚存30多家。
1920年以前,禹州城內另有東當鋪、西當鋪兩個較大的當鋪,也對藥交會的繁榮起到了促進作用。
業務中介
藥交會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一般不見面,而由經紀人穿梭其間。
經紀人俗稱“跑行的”、“藥行經手”,一般由禹州當地人充當,他們身在藥市,經驗豐富,通過嘗、嗅、觸、觀即可斷定藥材的真偽、產地、優劣和銷路。凡運至禹州的藥材,一經藥材經紀人參與,大都能銷售出去。
禹州藥材經紀人除因業務熟練名揚全國外,更以注重信譽贏得了廣大客商的讚譽。他們有明文規定和共同的信條,即不欺生、不做假、不吃價、不壓秤,如有違犯,輕則罰款,重則取消經紀人資格。
相沿日久,客商和經紀人之間達到了高度的信賴和默契,於是出現了信託式的藥材交易,賣方無須親到禹州,只要將藥材包好運至禹州,交付給可靠的經紀人,言明藥材的成本、數量及最低價格,經紀人即會按賣方要求出售,扣除佣金後將藥款如數匯給賣方。同樣,買主也可將所要購買藥材的成色、規格、數量及最高價格寫信告知,託付經紀人代購,也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文化特徵

由於禹州的地形、土質和氣候特點,適合千餘種中藥材的生長繁殖,再加上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很早就形成繁榮的中藥材市場,形成了包括中醫藥文化和商業文化、民俗文化於一體的獨特文化體系。這種文化現象,萌芽於上古,形成於元代,昌盛於明清,範圍波及海內外,見證了禹州藥材市場和藥交會的繁盛。雖然由於歷史的原因,禹州藥交會曾一度中斷,但在改革開放後立即得到恢復,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文化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生機蓬勃以及鮮明的時代和地域特點,是禹州藥交會的主要特徵。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禹州藥交會集中國醫藥文化、中國商業文化、中國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為一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傳承狀況

1996年9月,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衛生部和國家工商管理局驗收,批准禹州中藥材市場為國家級中藥材市場。
2002年在市東區新建中藥材市場。
由於醫藥交易方式的改變及信息化、網路化和電子商務的推廣套用,禹州藥交會傳統的藥材交易方式受到很大衝擊。為了對盛行已久的傳統藥會進行必要的保護,禹州藥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已舉辦了12屆,規模越來越大,成果日益豐碩,影響與日俱增。

傳承人物

朱青山,男。2008年6月7日,朱青山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禹州市申報。項目名稱:藥市習俗(禹州藥會)。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河南省禹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藥市習俗(禹州藥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禹州中醫藥交易大會是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工商管理局批准的全國六大中藥材專業市場之一。僅以2004年的禹州藥會為例,共有450家藥商參會,年交易額10億元。
禹州藥會現場禹州藥會現場
2008年,籌辦了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第七屆中國禹州中醫藥交易大會,交易會期間醫藥局布中藥原植物標本342種,組織請客商500多人,會議成交額1億元。
2018年9月29日,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第十二屆禹州中醫藥交易會,在禹州市體育館隆重開幕,在藥交會期間,還舉行了“懷商回歸、藥幫復興”藥幫文化展、中藥材種植實物及標準化種植基地展等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