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百泉藥會最初起源於隋代大業四年(608年)衛源廟的河神祭祀活動,至唐高祖時祭祀規模進一步擴大,並逐漸加入了物質交易的內容。因太行山區盛產藥材,藥材交易遂成為廟會的一項重要活動。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廟會得到官方的認可與支持,藥材交易日漸成為廟會的主要內容,廟會於是轉變為藥會。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各地來輝縣的藥商捐資修建了藥王廟,在每年正月舉辦藥王廟會,百泉藥會由此逐漸演變成中國三大藥材交易會之一。
民俗內容
主要活動
百泉藥會主要有藥材交易以外,還有祭祀禮儀、戲曲演出、遊藝活動等地方民俗活動。在藥材交流的同時,百泉藥會承載了周圍地區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的祭祀藥王活動,有“放水鴨”和“送河燈”等地方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影響較大。藥會還有各地文藝團體來
百泉鎮演出,如吳橋馬戲、濮陽雜技等。除此之外還有民間的各類技藝,百泉藥會也成為民間文化的展示場所。
交易場所
百泉藥交會的交易場所,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
1967年之前稱前期。此期百泉藥交會的交易場所,歷年以類相從,各類貨物交易場所基本固定。東街自鄉政府以南至磨盤街口為南貨藥材區;以北至郊野為山貨藥材區,總稱藥貨區;磨盤街主要經營綢緞布匹等,稱京貨區(也叫洋貨區);今輝縣市供銷合作社以北為土製掛貨、雜貨區;百泉中學一帶是農具區。各區之內都摻雜著售賣吃食的攤擔。百泉藥會的交易場所發生過短期的變動。1954年實行契約交易後,交易場所不需太大,1955年至1956年改在河南省百泉幹部療養院“北小山”辦理交易手續。1957年至1959年,藥材交易場所遷移到百泉湖南的輝縣二中(今輝縣市第二高級中學)。1960年,藥材交易所遷到蘇門山麓水泥廠。
1980年再次恢復百泉藥材交流會,稱後期。1980年,百泉藥會以百泉賓館為主會場,共城賓館為分會場,在兩個會場內設定展館、展廳、展棚。將客商食、宿、交易均安排在賓館。1983年,在百泉賓館院內修建蘇門山莊作為大會交易廳。1989年,各地藥業單位以及百泉藥會委員會在共城賓館臨街建成了一座藥交樓,以適應迅速發展的藥材交流的需要。但因到會人數增加,場地有限,不能適應每年會議規模迅速擴大的需要。1990年,百泉藥都竣工,1991年開業,結束了百泉藥材交流會交易場所遷徙不定的歷史。
交易方式
明清及民國時期,在百泉張幕立棚或租賃市房,現場交易,主要是以藥換藥,以物換藥,少量藥材現金買賣。民國元年(1912年)以後,新鄉“同和裕”銀號在輝縣南關設代理處,以放款(高利貸)、匯兌為主,兼營商業,與輝縣“大來恆”藥店、“永年堂”藥店採取兌劃和托保方式交易。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調查記錄,會上藥材以貨物互換者占百分之七十,現金貿易占百分之三十。此期顯然保留了古代以其所有、易其所無之遺風。
交易品種
1949年前,百泉藥會以藥材、京貨(綢緞、機織布)兩大行業為主。據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調查記錄,會上交易80%為藥材,15%為洋雜貨,5%為農具。藥材可分為生藥、熟藥兩大類,或分為西南貨與山貨兩大類。西南貨即雲、貴、川、鄂、湘、贛等外地藥商到會上出售的藥材;山貨即太行山區所出產的山貨藥材。
1950年復會開始,百泉藥會藥不多,只有大黃、陳皮、當歸等。1951年,百泉藥會有南藥、懷藥以及山貨藥材。1952年,上會藥材種類逐年增多,除太行山藥材山貨,還有東北人參、鹿茸、海南玳瑁、珍珠,西北羚角、麝香、雲貴三七、竹黃、浙江貝母、元胡、陝西秦艽、當歸、廣東木香、蔻仁、四川川芎、枳殼、山東阿膠、菖蒲、河南熟地、菊花等各種藥材。20世紀60年代,絕大部分是契約交易,由於中成藥不斷增加,數量品種逐年大幅度增長,1964年,百泉藥會交易藥材達千餘種。
百泉藥會交易品種原以中藥材為主,後逐漸變為以中成藥為主。1983年,百泉藥會發展為中藥材、中成藥、西藥、製藥器械、滋補保健品等多種類、多品種的交易大會。1997年,交易的中藥材及中西成藥。現百泉藥會已逐漸形成以中藥材、中成藥、中藥飲片、保健品、醫療器械、製藥器械展銷為主線,以舉行投資洽談、產品交易、學術研究、形象展示等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藥貿大會。
文化特徵
百泉藥會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習慣和風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濃厚的地域風情。在物質交流的同時,百泉藥會也承載了周圍地區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藥王廟會的祭祀活動具有一定的特色,有“觀羊”和“送帖”等獨特習俗,有放水鴨、送河燈、踩高蹺、拉洋片、甩鞭、大型戲劇、書場等地方民間文化藝術形式。
百泉藥會,因歷史悠久,有固定會期和交易場所,規模較大,是中國的中藥材集散地,藥商文化明顯,在中國的中藥材交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較大的影響,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促進了民間文化的交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百泉藥會因全國各地藥商攜各地特產中藥聚集於此,帶動了當地的特色產業的發展。百泉藥會的歷史,承載了中國傳統中醫藥事業發展變化的歷史,對中國中藥的研究和中醫發展貢獻較大。同時,百泉藥會為中國地區的各類民族民間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
傳承狀況
由於科技的迅速發展,交通、通訊日益便利,再加上西醫西藥的衝擊,傳統中藥文化和地方民間文化日趨衰落,百泉藥會也因此而出現生存危機,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郭新富,男,曾任河南省政協委員、輝縣市政協副主席。現任河南百泉藥都集團董事長,輝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百泉藥會代表性傳承人。2004年1月23日,郭新富接管百泉藥材經貿公司和藥都賓館,承擔了全部債權和債務,同時接管由政府包辦的百泉藥交會。獲得“優秀民營企業家”“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稱號。
保護措施
2008年6月7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
輝縣市文化館獲得藥市習俗(百泉藥會)的項目單位保護資格。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0年4月8日,河南省輝縣市舉行“2010年中國•百泉藥交會”。
2021年4月8日,2021中國百泉藥交會暨第十屆新鄉南太行旅遊文化節開幕。
2022年4月1日,百泉藥交會籌備工作推進會召開,決定於5月份舉辦“2022年中國百泉藥交會”。
文化軼事
關於百泉藥會的形成,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百泉後山上住著一對老年夫妻,兩位老人心地善良,種花養草、修路架橋,相敬相愛,受人尊敬。一天老頭上山砍柴,不小心跌斷了腿,皮破肉爛,當場昏迷了過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老頭慢慢甦醒過來,睜眼一看,見一位紅衣姑娘正在用黃花草給他治傷,嘴裡還嚼著半朵花,敷到老頭腿上,斷骨隨之就被接上了,身土也不疼了,老頭正要起身對姑娘表示感謝,一眨眼,姑娘不見了。老頭回到家,跟老伴一說,老伴說:“那你是遇上好人了,否則,你早沒命了,快去感謝恩人吧。”於是二老提著一籃子雞蛋和油炸果子,於第二天去山上尋找救命恩人。當他們尋到姑娘給他治傷的地方時,忽然見眼前有棵小草,頭頂上有顆紅籽閃了一道紅光,紅衣姑娘便在他們面前,笑眯眯地說:“老爺爺, 你的傷好了吧。”老頭說:“好啦, 多謝你救了我的命,這不,這日是專門來謝你的。"姑娘說:“不用謝,你的禮我不要,你傷了筋骨,還要好好調養,這兒有棵頭頂紅籽的草,你挖去滋補身體吧。”說罷,一晃身子便不見了。二老認為是遇見神仙了,於是下山取了鋤頭,便挖起藥來,挖著挖著只見土坑裡紅光一閃,挖出一個小孩似的草根,原來是一隻人參。回到家二人煮了參湯,每人喝了一碗,便都身體輕飄飄地飛了起來,二老同時飛上了天。這事傳遍千家萬戶,人們便都到山上採藥去。此事傳到朝中,朱元璋便派皇宮裡的御醫到百泉來收購藥材,可是,山里人因忙於農事沒空下山賣藥材,只能零零星星地收點。朱元璋於是下旨,規定每年農曆四月為藥材會,讓山里人到百泉來賣藥材,自此,百泉藥材會就一年一年地傳下來,直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