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市習俗(樟樹藥俗)

藥市習俗(樟樹藥俗)

藥市習俗(樟樹藥俗),江西省樟樹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樟樹藥俗包括藥材交易風俗、中藥炮製、藥膳、藥業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容小視。藥業仍是樟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2008年6月7日,藥市習俗(樟樹藥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Ⅹ-6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藥市習俗(樟樹藥俗)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江西省樟樹市
  • 遺產編號:Ⅹ-60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樟樹市位於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平原的南緣,自古為“八省通衢之要衝,贛中工商之鬧市”。樟樹在三國時開始出現藥攤,唐代則辟有藥墟,至宋代已形成藥市,明代獲得“藥碼頭”之稱,入清以後,樟樹成為“南北川廣藥材總匯之所”。從業的“樟幫”幫規嚴明,中藥材加工炮製技藝精益求精,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樟樹藥俗。
中醫學是中國人民在總結長期的醫療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獨特的傳統醫學科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和世界醫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中醫其實由兩大要素組成:醫術和中藥。
樟樹藥俗最早始於東漢。建安年間,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入閣皂山結廬而居,採藥煉丹,開樟樹醫藥先河。後其侄葛洪繼承葛玄衣缽,採藥行醫,煉丹製藥,往來於樟樹閣皂山、南昌西山、峽江縣玉笥山、廣東羅浮山之間,使樟樹採藥施診逐漸成為專門行業。南北朝時期,樟樹藥業人員有了簡單的分工。宋末寶祐六年(1258年),樟樹鎮建“藥師院”,供奉藥師佛,祭祀藥王和求神醫病。明萬曆年間,改建“藥師院”,更名為“藥師寺”。清康熙年間,樟樹藥業趨於鼎盛,享有“南北藥材之總匯”的美譽。在此期間,樟樹藥商組建“藥王會”,“藥師寺”改稱“藥王廟”並奉孫思邈為藥王,每逢四月二十八日(孫思邈生日)於藥王廟舉行廟會,招徠四方藥商交流。清嘉慶、道光年間,樟樹藥幫正式形成,為全國三大藥幫之一。光緒十三年(1887年),樟樹藥商集資公建三皇宮,此宮成為藥商交易場所、藥幫活動中心。
民國時,中醫受到限制,中藥銷路斷絕,藥材的生產和交易均呈衰敗之勢,即便如此,樟樹仍能繼續保持其全省藥材總市場的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樟樹一年一度都會舉行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參與地域之廣,來者之眾,成交品種、金額之多,均居全國南北藥材市場之冠,於是樟樹“藥都”之名漸起,深為海內外藥界同仁所推崇。

民俗內容

樟樹藥俗主要表現在 :一是生產風俗。首先是藥材的鑑別,俗稱“識藥”。樟樹中藥界在長期實踐中總結、積累了許多識藥的經驗,並編成歌訣,如口嘗牛黃鑑別歌訣:“先苦後甜,涼到舌根,嚼不粘牙,塗甲即染。”其次是藥材抖擇:樟樹藥工有句行話叫“抖擇”,有“藥無十倍不賣”之說。其三是藥材切制:樟樹切製藥片最講究“刀功”,各店號最佳刀工被稱作“頭刀”。人們常稱道“白芍飛上天,茯苓不見邊,川芎蝴蝶雙飛片,麥冬三刀成勺片”。
二是交易風俗。樟樹藥業,小到咀片店,大到藥材行、號、莊,都有自己的經營打理之道。各藥店都有一條規矩,叫“三不撿”:“處方不明不撿, 分量不準不撿,藥名不符不撿。”
三是藥幫之俗。親誼、鄉情是樟樹藥幫的感情紐帶;技術、經濟是樟樹藥幫的立足基礎;藥德、幫規則是樟樹藥幫的處世之道。
四是信仰風俗。樟樹藥幫敬仰、尊奉藥王孫思邈;藥界的慶典、祭祀活動主要有藥王會和春節團拜。藥王會是為紀念藥王孫思邈而舉行的慶典活動,從四月廿七日開始,一直延續到五月初五。春節團拜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各藥材行、號、店就酒宴不斷。臘月十六設“竺牙酒”,臘月二十四設“小年酒”,除夕設“團年酒”。大年初一,藥界同仁齊聚三皇宮團拜,恭賀新禧,頗為隆重熱鬧。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樟樹藥俗包括藥材交易風俗、中藥炮製、藥膳、藥業信仰等。“樟樹藥幫”的形成與輻射,開闢了廣闊的藥業市場和藥材資源,為中華醫藥的發展,為豐富祖國醫藥的寶庫,譜寫了光輝篇章。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樟樹市藥俗研究協會獲得藥市習俗(樟樹藥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藥市習俗(樟樹藥俗)”項目保護單位樟樹市藥俗研究協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10月16日,樟樹第49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在江西樟樹開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