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味道:面對圖像文化

藝術的味道:面對圖像文化

《藝術的味道:面對圖像文化》涉及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藝術教育等多個學科,以其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思路,對繪畫、設計、城市雕塑以及戲劇、舞台美術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將理論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熔於一爐,從而為視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基本介紹

  • 書名:藝術的味道:面對圖像文化
  • 類型:藝術美學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039620, 9787807039624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王邦雄
  • 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
  • 頁數:371頁
  • 開本:16
  • 定價:42.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藝術的味道:面對圖像文化》以其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思路,對繪畫、設計、城市雕塑以及戲劇、舞台美術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希望通過《藝術的味道:面對圖像文化》的學習,能使你了解當代校園藝術文化知識、思想與學術的發展。

圖書目錄

第一講 藝術與社會
藝術啊!藝術?
科學知識社會學對藝術史的啟示
解構主義·太極哲學-藝術
當代藝術的語義平衡
美術新聞與美術評論
休閒·娛樂·當代藝術
雙年展對話
前沿!後沿?

第二講 藝術與哲學
複製與拼貼
次要的胡說
難圓其說與精緻漫畫
從畢卡索談起……
哲學的繪畫
主體心理與現代繪畫
說畫

第三講 藝術與生活
兒童美術教育隨想
反叛與選擇
藝術精品之外
藝術品走進生活

第四講 藝術與文化
林風眠的現代意義
名者,實之本也
平面繪畫的價值
作為文化的美術
實驗美術的文化價值
轉型時期的青年美術
水墨之道
理解美術

第五講 藝術與色彩
認識色彩
感受色彩
表達色彩
理解色彩
探究色彩
創造色彩

第六講 藝術與環境
雕塑之外的話題
走向環境藝術
城市·文化·雕塑
設計·雕塑家·人文精神
場所精神與雕塑
人·時代·產品
看不見的設計
圖像·設計在當代
圖式·概念·信息

第七講 藝術與人體
赤裸裸的人體含羞走來
美感與性感——人體藝術
劉海粟畫學片論

第八講 藝術與戲劇
面對圖像文化
資訊時代的圖像
底與圖——文化格式塔
圖像——導演與設計
戲劇理論層次說
導演人和空間對話
劇場的閱讀
圖式結構與舞台藝術
當戲曲遇上話劇
視覺·心理·舞台美術
舞台美術知識結構漫議
舞台美術隨想錄
電視片的視覺形式
關於舞台美術問題的幾點思考
大舞台美術——論包浩斯
後記

文摘

我不想自吹自擂,自以為是。上海確實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人才很多。即使在美術方面也同樣如此。傳統的、古典的、現代的、前衛的、超前衛的各個不同層次,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都可以在上海找到它的影蹤。即使是參加國際性的藝術大展上海的人數也為數不少。問題是海平線畫展有它自己的選擇,主辦者自身的知識結構。所以嚴格意義還不能代表上海美術的整體水平。平心而論,它的開放性、寬容性還存在嚴重的不足。即使如此,我認為上海美協還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因為在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下,由一個官方來策劃並組織在當時還算比較開放,並容許畫家自由選擇作品、不加干涉的畫展,確實需要一定的膽識,也確實推動了當時上海美術的發展。問題是以後逐屆海平線畫展有每況愈下之感,當然有傳媒上的不足。但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形勢的迅速發展,主辦者應該推出更能代表上海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以回應全國其他省市美術的新挑戰。應該承認在歷屆海平線畫展中推出的作品一般都屬於我所稱的“遠近距離”作品。以區別“近距離”作品(“近距離”即是指拉近藝術與觀念,藝術與生活的精神距離。他們喜歡描述日常生活瑣事,常以自己最熟悉的人物作為藝術作品的主題人物,這種傾向在過於平靜的文化背景中默默加重並以複數性與印痕效果把他們的最新感受重疊在與之相當熟悉的生活真實中。詳見《獨自叩門一一近觀中國當代主流藝術》)。海平線畫展的作品比較側重在藝術的自律性方面,比較注重藝術的製作效果與視覺效果,都比較穩當,妥帖。我不想對“近距離”與“遠距離”作品作某種價值評判.在價值多元的時代,它們各有所長,“近距離”、“遠距離”作品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互補結構,它對應於不同審美需求與不同的精神世界。但必須指出上海的藝術家應該加強對迅速變化的社會作出應有的反響,在律動的生活中來震顫一下自己最真切的體會。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留下無愧於上海的痕跡。不然的話,在人們的記憶中常常只留下“海平線畫展”這一事件而留不下印象深刻的海平線畫展中的作品.事件與作品是兩回事。 在首屆海平線畫展時我寫過一篇《作為文化的美術》。在今天“海平線回顧展”之際,原本想寫一篇《作為商品的美術》。怕標題太注目,後作罷。但應該承認,今時已不能昔比,商品意識已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時下討論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也是在這個背景下凸顯出來的問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當今的社會在全球範圍內都發生了極為明顯的變化。我國也已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美術人也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處身在這個大眾社會、大眾文化價值的控制支配之下。在大眾傳播之類的現代文化工業中,文化生產並人了一般商品生產的形式之中,商品生產的規律支配了文化生產。

後記

藝術是需要實踐的,藝術用語言很難言說。但作為教師,還得去講、去說。講義理、說方法。古聖先賢講理說法是隨緣而示、隨境而言、隨問而答、隨遇而說。眾生不起心,道者不說法。法是隨立隨破,所指皆是,皆不是,不是而是,仿佛如是。因為問不盡,所以講不完,法無定法,無法之法,法法生法……
學藝如修道,可以由技人道,也可以從理人道。有為法是可以言說的,也是可教的,無為法不能言說,全憑自己實修實練,慢慢去體悟。體悟是中國文化的根本,中國的經典都是在描述生命體的本質,而又把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限制在一個相對狹窄的範圍之內,更強調生命體的精、氣、神、既注意有形的,更注重無形的。中國藝術講品,所以就有詞品、詩品、曲品、書品、畫品等等,中國藝術講味,因為味與舌有關,“舌者,心之官也”,“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醫的“心”不是西醫的“心臟”,而是指神明的一個象。所以中國藝術強調意韻、氣韻、神韻……
講品味,講味道,就要“細嚼慢咽”,細嚼慢咽本身就是修道,修道不能快,也快不出,修道需要靜。中國的儒、佛、道都強調“靜”,都強調正身,內省。身正,才能氣通;氣通,才能意靜;意靜,才能神活;內省凝神,返觀內視。《大學》講,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當代藝術要刺激,要“快”、要“感”、要“性”。“快感性”、“感性快”、“性快感”,所以當代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已經是兩回事了,現在學藝的如果不能靜下心來,那么與真正的藝術也就沒有多少關係了……
本書的文章是本人學藝學理的過程,而且都是在不同時間、空間寫就的,其中文字可能會有重複,請讀者諒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