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藝術底忠臣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聞一多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無數的人臣,仿佛真珠,
攢在藝術之王底龍袞上,
一心同贊御容底光采;
其中只有濟慈一個人,
是群龍拱抱的一顆火珠,
光芒賽過一切的珠子。
詩人底詩人啊!
滿朝底冠蓋只算得
些藝術底名臣,
只有你一人是個忠臣。
“美即是真,真即美。”
我知道你那棟樑之材,
是單給這個真命天子用的;
別的分疆割據,屬國偏安,
那裡配得起你喲!
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真箇做了藝術底殉身者!
忠烈的亡魂啊!”
你的名子沒寫在水上,
但鑄在聖朝底寶鼎上了!
作品賞析
為藝術而獻身,做美與真的忠誠的殉道者,是聞一多前期最核心的美學思想。在審美之光的照耀下,詩人追隨著18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腳步,全身心地在藝術理想國中翱翔。《藝術底忠臣》就是這種精神翱翔的產物。
詩人首先用童話般清純、透明的筆調,巧妙地將藝術世界比喻成一個絢美多彩的王國。詩人和藝術家,成了這個王國的“無數的人臣,仿佛真珠/鑽在藝術之王底龍袞上,/一心同贊御容底光采;”然而,從詩人的審美理想看來,藝術容不得半點虛偽矯飾,真正的藝術只能是美與真共同澆鑄的完美合體。因而,詩人毫不猶豫地宣告:“其中只有濟慈一個人/是群龍拱抱的一顆火珠,/光芒賽過一切的珠子。”濟慈在詩人生花的妙筆下,形象一下子超越了歷史和國界,光彩照人地明亮在中國讀者心中。沒有虛偽,沒有誇張,更沒有著意的偏頗。詩人所以將濟慈奉上藝術峰頂的寶座,只因為濟慈最完美地體現了詩人本人的藝術理想。
於是,在第三節中,詩人更明確地以深情充溢的語言,直抒胸臆地表達了詩人自己對這種藝術觀的盛讚。詩人反對用主觀的思想教條規範藝術、圖解藝術。認為藝術要陶冶人的靈魂、將社會寄入純美的理想境界,就必須以美為核心、支柱;而藝術之美又來源於人的創造。沒有人的至真至善,至情至性、一切藝術的光輝都只能是浮光掠影,海市蜃樓。據說詩人曾面對昆明西山之巔的石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老石匠,窮畢生精力開鑿石像,鑿出了精美的龍門和高踞其上的文曲星。但在石像基本完成時,他卻因心力交瘁,雕斷了文曲星手中的石筆。老石匠無法忍受藝術精品的缺憾,他舉身跳入滇池,以生命追求藝術最終的完美。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老石匠的藝術殉道者的精神,實際上正是聞一多的藝術態度。聞一多讚美濟慈,正因為他是純粹的藝術家,以全部身心、全部生命真誠地擁抱藝術,用傑出的作品和整個人生體現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藝術理想。濟慈的名詩《希臘古瓮頌》等藝術傑作,緊緊攫住了詩人的心,使這年輕的胸臆中也湧起為藝術獻身的熊熊火焰。“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箇做了藝術底殉身者!”詩人嘹亮真誠的頌歌,穿越了悠悠時空的界限,與濟慈的審美理想契合在一起。
在詩人的心中,為藝術而獻身是最崇高最偉大的業績,濟慈的名字不是象他本人在《墓志銘》中所挽那樣“浮在水上”,而是永久地鐫刻在藝術神殿的巨鼎里。濟慈的理想照亮了詩人的理想,而詩人用青春的活力和激情喚醒了濟慈,使沉眠已久的詩人顯出“藝術底忠臣”的本色。詩人在解讀濟慈,更在解讀自己,美與真是他們共同的渴望,在藝術的王國里,他們同樣是胸懷坦蕩,孜孜不倦、嚴肅而真誠的藝術的“忠臣”。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著名現代詩人、文史學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後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筆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縣。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1925年聞一多回國,在北京藝專任教,並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論文"詩的格律"中要求新詩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辭藻),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由實踐到理論為新詩發展探索一條值得重視的藝術途徑。1928年1月,第2本詩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並被選為校務會議中文學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在7月15日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講演,憤怒斥責國民黨反動派,當晚即被國民黨特務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