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苑交遊

藝苑交遊

《藝苑交遊》內容包括:決瀾社的一群、南遊憶舊、畫像的故事、已幾個美術青年、關良、王道源、號外新聞、劉獅印象記、畫人行腳、前記、畫人行腳、佛國巡禮、虞山秋遊記、歲暮還鄉記等。

基本介紹

  • 書名:藝苑交遊
  •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頁數:423頁
  • 開本:32
  • 品牌:青島出版社
  • 作者:倪貽德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69391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藝苑交遊》由青島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藝苑交遊
序·003
決瀾社的一群·005
南遊憶舊·013
畫像的故事·022
已幾個美術青年·034
關良·043
王道源·051
號外新聞·061
劉獅印象記·070
畫人行腳
前記·077
畫人行腳·079
佛國巡禮·088
虞山秋遊記·096
歲暮還鄉記·115
蘇游漫筆·126
南國行·143
海上中秋·152
香港印象記·158
藝術漫談
論裸體藝術·165
藝術之都會化·172
近代藝術的趨向·179
新的國畫·185
抒隋的繪畫·190
安樂宮觀畫述感·194
評晨光美術會第三屆展覽會·202
看了萬國美術展覽會後·210
印象派運動之先驅者·215
印象派的理論·220
女性與藝術·224
畫家竇迦·229
批評與創作·232
作者與觀眾·234
藝術家的孤獨·237
藝術家的生活問題·240
天才與藝術·243
立方主義·245
稚拙美·248
旅杭雜感·251
畫室隨筆
秋夜書懷·259
藝術家的春夢·262
道村通信·265
東海之濱·273
櫻花·284
決瀾社宣言·290
野獸主義研究·292
現代繪畫的精神論·300
現代繪畫的取材論·307
群像論·318
劉海粟的藝術·325
談談洋畫的鑑賞·331
新寫實的要點·339
畫室隨筆·344
畫室漫步·353
西洋山水畫技法探討·357
藝術的欣賞·365
關於西洋畫的諸問題·371
憶重慶·375
談徐悲鴻先生的素描·378
如何正確地對待模特兒·385
對油畫、雕塑民族化的幾點意見·389
把水彩和速寫提高一步·401
讀潘天壽近作·411
羅馬尼亞畫家博巴·417
編後記·421

後記

為倪貽德先生編一本書,是我著寫《民國美術先鋒——決瀾社藝術家群像》時就已經萌生的想法。
《民國美術先鋒》關於倪貽德的專文標題叫“無法蛻變的秋蟬”。“秋蟬”是倪貽德先生的自喻,生髮於1924年3月27日的上海,顯露於小說集《玄武湖之秋》的《致讀者諸君》一文中。文中提到,秋蟬儘管是在敗葉中待斃的,但它的悲鳴也不是想求人同情的——它知道悲鳴是徒勞的,它對享樂是棄絕的,更願意高潔地蹈此一生。
寫作此文時,倪貽德只有23歲,而這也像極了他的人生。
45年後,68歲的浙江美術學院資深教授倪貽德在經歷了捆著草繩游斗後,被發配到浙江桐廬接受勞動改造。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裡,身體極度虛弱的他跟同伴說:“我割不到頭了,可能要死在田中間了。”
病倒的他被送回杭州家中,稍見好轉又被抬到學校經歷了一次批鬥。此後,他再也無法進食,終於絕望而去。
而“秋蟬”前的定語——“無法蛻變”,則是對倪貽德的性格特質的描摹與修飾。乏於城府、坦誠、多情,極具作家的敏感和藝術家的傲骨,構成了靈肉生動的倪貽德,這一切在流轉的歲月中幾無改變;而他的繪畫,也一直有著堅實、統一的內在肌理和線索,其創作風格沒有隨著時代和意識形態的轉向發生功利化的搖擺——在藝術上,他有太充分的洞察力,他知道什麼該變,什麼不能變。
翻檢他的一生:在1920年代,他是啟蒙文學最重要的社團——創造社的“中間分子”,他的文風頗有郁達夫之味,卻常載著玫瑰色的好夢;1930年代,他是發出“現代藝術先聲”的美術社團——決瀾社的締造者,在色線形之間,做著前衛而唯美的表現;1940年代,他是新寫實主義的踐行者,是接收國立杭州藝專的軍代表;即使到了人生漸趨黯淡的1950年代,他也是《美術》雜誌的創辦者、美術理論界的權威。
除著有《玄武湖之秋》《殘夜》《百合集》《東海之濱》等小說散文集之外,倪貽德更多的文字集中於對西方藝術的譯介,他可以稱得上中國現代美術理論的先驅,是論著最多、編著美術教材最多的理論家和教育家。1949年前,各大書局均出版有倪貽德的理論著譯:中華書局有《西洋畫法綱要》(1935)、《西畫論叢》(1936)、《西畫論叢續集》(1937);開明書店有的《現代繪畫概論》(1934);商務印書館有《西洋畫派解說》(1937)、《西洋畫研究》(1938)、《油畫研究》(1941),《水彩之新研究》(1948);光華書局有《水彩畫概論》(1926);現代書局有《西洋畫概論》(1933);北新書局有《北新水彩畫》(1933)、《北新圖畫(一、二、三)》(1932—1933)、《高中美術教本》(1934);現代書局有《西洋畫概論》(1933)等。
而相對於充滿抒情意味的小說散文和較為專業艱深的理論著譯,倪貽德還有三部藝術隨筆式的文集,分別是光華書局的《藝術漫談》(1928),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的《畫人行腳》(1934)和《藝苑交遊記》(1936)。這三部文集既有利落的藝術評論,又有潺潺的心曲與行述,還有時代人物的談屑與白描。透過這些文字,不僅可以接近倪貽德,還對了解現代藝術在民國時代的傳播與發展有非凡的意義。而諸多文字在今天讀來,仍舊風采斐然、富於啟迪。
而這三部藝術隨筆集也構成了本書的編選基礎。本著尊重和重現歷史風貌的編輯原則,本書的前三小輯——“藝苑交遊”、“畫人行腳”、“藝術漫談”即照錄了三部文集的內容;第四輯“畫室漫步”,則是從倪貽德零散的隨筆文字中編選而出的。
在編選的過程中,我的同事和助手馮琳、王洲宏、崔禾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他們與我共同圓了一個“夢”。
這也是一個糾合了敬仰、感嘆、發現、重光等多種情感和情緒的夢。
臧傑
2012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