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藕岸村位於縣城東北10公里處,坐落在黃澤江北岸。成化《新昌縣誌》記載,藕岸村又名藕津。呂升亂後因過石元用舊址,悵然成詩:“時遭兵火遭荒涼,腸斷溪頭瓦礫場。亭院昔曾留客飲,蓬蒿今已沒人長。猶存徑菊溥朝露,愁看園葵向夕陽。亂後知遺幾人在,怕逢鄰叟說興亡。”呂升為宋元之際人,他曾到藕岸村石元用家作客,宋末兵亂,變成廢墟,可知藕岸村開戶於南宋末。
藕岸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人文資源豐富,村內有真君大廟、觀音堂戲台、文昌閣、衍慶祠、禮文台門、石台門和中國共產黨新昌縣農村第一黨支部誕生舊址、新昌縣原北區辦公舊址、呂紹虞故居等,並保存了較多的清代建築和傳統民居,是新昌東北區保存較好的山村型古村落,同時又是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革命活動區之一。
經濟建設
村近五年人均林業收入增張幅度達51%,林業收入占農業收入的80%,2006年我縣農村人均收入7269元,我村人均收入6500元,預計2007年達7300元,實現苗木花卉銷售收入1500萬元。
現種植經營主要苗木有紅楓、廣玉蘭、紅玉蘭、白玉蘭、桂花、茶花、杜英、紫薇、紅葉李、垂槐、垂絲海棠、西府海棠、樂昌含笑等百餘個品種。擁有專職的從業員工和園藝技術師,以守信為己任,可為客戶提供運輸、種植、技術指導一條龍服務,其中紅楓等主要產品,遠銷售全國各地。為了提高生產效益,不斷提高集約經營水平,現花木集約基地占種植面積的75%以上,採用先進的種植技術,配套設施完善,生產環境良好,為培育出上好的花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進一步提高花木的產品附加值,村兩委決定通過走“協會+農戶”產業化發展的路子,拓展農產品的銷售市場,降低農民的風險,降低銷售成本,現在花木協會正在註冊審批中,以此通過以規範促生產,以品質贏市場,提升品質量,搞好售後服務,提高農業化生產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通過與第三產業農家樂等項目有機的結合,搞休閒、旅遊、觀光一條龍,不斷做大做強花木產業。
文化景觀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藕岸村上段,坐落於衍慶祠西側,始建年代不詳,據當地老者講述建於清代中期。二層樓房,樓閣式結構,坐北朝南,底層牆體方型,為空斗磚砌,東西二端山牆均施觀音兜,二側各開磚砌門框一道,東西貫通。底樓南設樓梯,二樓早期設佛堂,四面均施隔扇窗五扇(因年久失修,現僅存三扇)。四角立木質柱子,承托其上屋面。屋面為陰陽合瓦單檐歇山頂,撐拱支頂撩檐枋。建築占地27.6平方米。
後台門
後台門位於藕岸村村中,中國共產黨新昌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於1938年11月在該台門誕生。清代晚期建築,坐北朝南,三合院格局,座樓帶左右廂樓,均設二層樓房,朝內天井立面重檐。二側廂南山牆與圍牆呈平行,圍牆居中開石庫門框,上置磚雕額枋,內凸雕古代人物故事。惜整組雕刻件均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遭破壞,今已漫漶不清。
左右廂樓各面闊六間帶一弄間,構架正房相連,故建築平面呈“凹”字形。南山牆均辟實拼門兩扇,側廂廊步直線貫通。座樓三開間,屋面望磚鋪設,明間底樓設廳堂。後為推堂間,次間立面檻牆居中均施隔扇窗兩扇。上下樓層各間室內隔斷有板壁及竹泥夾牆兩種,各逢梁架穿斗式,進深七檁分心用五柱。重檐廊步開敞式施單步,牛腿承托出檐,各單體室內為三合土地面,條石壓口,天井卵石平鋪。建築占地495平方米,總體明牆欞窗,板瓦疊脊風火山牆,青瓦屋面硬山頂。
中國民主建國會創始人黃炎培先生的學生呂紹虞就出生於後台門。呂紹虞(1907—1979),原名呂型孝,我國著名圖書學家,目錄學家。1933年畢業於立華圖書館專科學校,任上海大廈大學講師、教授、圖書館主任,上海鴻英圖書館、英士大學圖書館學系教授。著有《士學圖書館建築》、《圖書館學論叢》、《中國目錄學史稿》等,一生著作很多。他既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又受外國文化的影響。為人師表,治學嚴謹,教學認真,生活樸實,其為人處事之好堪稱君子風範。
故居由正房及東西廂房組成,均為二層樓房,重檐結構。東西廂房南山牆之間砌圍牆。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然台門朝東開設,其位於東側廂南側頭間,設木質門框,清水做法,八字狀朝東敞開。頂部設花格天花,外施彎栓,飛椽出檐牛腿承托撩檐枋。
正房面闊七間,明間底層設廳堂,次間板制檻牆上原立花格扇檻窗六扇,下夾堂板凸雕廿四孝子圖案,近期被盜,無一扇倖存。二樓早期為香火堂。朝南立面明間施花格式門窗六扇。梁架穿斗式,分心前後各施雙步外帶單步,七檁用五柱,然前檐柱作不落地處理立於前廊月梁之上。重檐廊步開敞式施單步。牛腿承托出檐,牛腿鏤雕“和合二仙”及“獅子、老虎、山羊”等動物形象。琴枋前陽雕“忠、孝、節、義”四字。
東西廂樓面闊各二間,上下重檐,檐口與正房檐口連線,均在同一水平上。其樓地面與正房樓地面貫通。二樓朝內天井方向設竹泥夾牆,各間居中均立兩扇花格門隔式窗。東西北三面牆體為空斗磚砌,卵石基礎,西側廂南山牆施風火山牆六峯,東側廂南山牆僅前檐設馬蹄峰一檔。總體小瓦疊脊陰陽合瓦硬山頂。
新昌縣北區辦公舊址,原為該村紳士呂文豪居所。當地稱石台門又稱景履堂,位於藕岸村上段,建於民國,坐北朝南。由門兜、座樓、左右側廂及東配房組成,除門兜、配房設單層外,其餘均為二層樓房。朝內天井重檐;重檐施單步廊。座樓三開間,明間前為廳堂,後設推堂間,廓步東次間前鑿有古井一口,實體圓形井圈,井壁卵石疊砌,井水清晰,周圍村民均在飲用。東西兩側山牆,均開磚砌拱卷門一道,側廂貫通。左右側廂面闊五間帶一弄間。東配房面闊側廂一致,建築占地561.1平方米。
禮文台門
禮文台門始建於清代晚期,位藕岸村上段。原由門牆、穿堂、左右側廂及座樓組成的四合院落。建築朝南向陽,外觀封閉,內相對開敞。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生火災,穿堂與穿堂前兩側廂房毀於一旦。僅存門牆、座樓及座樓兩側廂樓。為二層樓房,各間室內地磚漫鋪,階條壓口,天井施卵石。
門牆居中砌石庫門框,上置磚雕額枋門飾。座樓三開間,明間底層設中堂,後施推堂間,次間檻牆上中立隔扇窗兩扇,檻牆砌水磨青磚,清水做法。施膏藥幌子紋飾。二樓早期設香火堂,屋頂望磚鋪設。明間構架抬梁式,五架抬梁前後帶單步,七檁用四柱。五架抬梁瓜柱、跎墩不施平斗,設鷹嘴喙梁,鷹嘴弧線圓潤,稜角分明。重檐廓步開敞式施單步,牛腿支頂撩檐枋。左右廂樓各面闊六間帶一弄間,均設四扇花格門上扇,及四扇花格式檻窗,檻牆座樓一致。重檐頂部車架搭建。牛腿承托出檐。牛腿浮雕“香草蘷龍”。東西北三面牆體空斗磚砌,牆腳條石疊築。整組建築用材上乘,樹木老齡均勻,雕刻構件大氣,作法工整,想像豐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
真君大廟
真君大廟位於藕岸村西側,是該村村民祭祀北宋抗金名將宗澤之所。廟始建於元末明初,現建築重修於清嘉慶廿五年(1820),占地面積620平方米,廟前外天井有近八百年的古柏一棵,與古廟相映生輝,更具有古廟幽邃意境。
大廟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築廟宇前後兩進,一進山門,二進大殿,原山門後檐置有戲台,一二進之間內天井兩側各設看樓一列,因管理不善,戲台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被拆毀,兩側看樓於2003年出讓給村民,作廠房使用,僅存建築保存較好。木石同構,結構古樸,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2006年被公布為縣文物保護點。
山門面闊三間,朝南立面築成八字狀,前廊卷蓬軒。明次間均設板門兩扇,中檻各施門簪一對,牛腿承托撩檐枋,前檐柱與四金柱,柱子通體圓型石質,明檐柱刻有楹聯。
大殿面闊山門一致,屋面望磚鋪砌,屋脊二端設龍吻,殿內柱網通體石質至頂,前檐柱及四金柱均用覆盤式柱礎。明間構架抬梁式,五架抬梁前檐柱與金柱間施月梁拉接,月梁居中立斗拱雀替承托其上檁枋,前後用貓梁穿枋夾接,後帶雙步,九檁用四柱,牛腿承托撩檐枋,牛腿透雕“雄獅戲繡球”、“母獅護幼子”。山面穿斗式,分心前後雙步,外帶雙步,九檁用五柱,然中心雙步梁下施穿枋一道。牛腿承托出檐,鏤雕“仙鹿含靈芝”。各單體為三合土地面,條石壓口,天井卵石鋪砌,總體青瓦屋面硬山造。
觀音堂戲台座落於藕岸村街中,始建年代文獻無考,從建築風格中判斷,應建於清代晚期,台前原建有觀音殿一座,故稱該戲台為觀音堂戲台。
戲台坐南朝北,臨街而立,亦稱街台,是新昌保存較完整,也是惟一的一座街台。台寬4.33米,進深4.30米。四角設石質柱子,下方上抹角,各柱間有縱橫檐枋串接承重,承托其屋面,演區頂部不施藻井,牛腿上琴枋、座斗、雀體、荷包梁穩固其上撩檐枋,對台四柱有抱對兩副,內容為“袛樹千年留古柏,靈台一曲漾清波。寬頻常綴蓮花座,水袖沒翻藕岸風”。戲台四石柱離地1.11米處,鑿有溝槽,演戲時可依此鋪上專用木板。演時為台,閒時為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