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龍蒿
- 學名:Artemisia waltonii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屬:蒿屬 Artemisia
- 亞屬:龍蒿亞屬 Subgen. Dracunculus
- 組:龍蒿組 Sect. Dracunculus
- 分布區域:中國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 系:旱蒿系 Ser. Psammophilae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根:主根粗長,木質;根狀莖粗,木質,直徑可達2.5厘米。
莖:莖多數,成叢,高30-60厘米,栗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明顯縱紋及疏腺點,分枝多,長5-18厘米,開展;莖、枝初時微有短柔毛,後光滑無毛。
葉:葉初時兩面被灰白色柔毛,後脫落無毛;基生葉與莖下部葉長卵形或長圓形,長2-2.5厘米,寬1.5-1.8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或深裂,每側裂片3枚,小裂片線狀披針形或狹線形,葉柄長 0.2-0.5 厘米;中部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裂片形狀變化大,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5-1.5厘米,寬1.5-2.5毫米,先端有短尖頭,邊緣反卷,側邊中部裂片偶再分裂,葉脈在葉上面凹下,背面稍凸起,葉基部楔形,漸狹,無柄,基部有小型假託葉狀的小裂片;上部葉3-5深裂;苞片葉不分裂,披針形或狹鐮形。
花:頭狀花序球形、近球形或近卵球形,直徑2.5-3.0(-3.5)毫米,近無梗,下垂,在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或復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層總苞片略短小,卵形或狹卵形,背面光滑,中、內層總苞片長卵形;雌花18-29朵,花冠狹管狀,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20-30朵,不孕育,花冠管狀,檐部有短柔毛,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有小尖頭或稍圓,花柱短,頂端稍膨大,2裂,不叉開。
果:瘦果長圓形至倒卵形。
花果期:5-9月。
生長環境
常見生長於海拔3000-4 300米地區的路邊、河灘、灌叢、山坡、草原、乾河谷等地區。
分布範圍
分布於青海(南部)、四川(西部)、雲南(西部)及西藏。
局部地區形成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次優勢種。
模式標本采自我國西藏江孜。
主要價值
【藏藥】普爾芒那保:地上部分治療蟲病,炭疽,疫疽,皮膚病《中國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