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

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

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青海省藏醫院傳統醫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藏醫藥浴法,藏語稱“瀧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風、空“五源”生命觀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觀及疾病觀為指導,通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藥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調節身心平衡,實現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傳統知識和實踐。該遺產項目既體現相關社區民眾通過沐浴防病、療疾的民間經驗,也是以《四部醫典》為代表的傳統藏醫理論在當代健康實踐中的繼承和發展。

2007年5月25日,藏醫藥浴療法經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青海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編號:Ⅸ-3。2014年11月11日,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Ⅸ-9。2018年11月28日,“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 申報單位:青海省藏醫院 
  • 遺產編號:Ⅸ-9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歷史淵源,醫藥特徵,流行地區,傳承保護,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地區,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認識到沐浴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並將這一生活習慣與苯教的宗教儀軌相結合,成為具有儀式感的生活習俗。《西藏志》記載:“七月十三日,其俗將涼棚房下於河沿,遍延親友,不分男女,同浴於河,至八月初五始罷。言:七月浴康之則去疾病”。藏醫藥浴療法是“沐浴節”的延續和深化,它不受季節、氣候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綜合了水浴、藥浴、熏浴、蒸氣浴的特點。藏族先賢們又將這種生活習俗在醫學方面的作用加以利用,成為一種治療的手段,據《老宇妥傳》記載,雍仲苯醫學派就掌握了罨、浴和塗藥療法的秘訣。
在日常生活實踐的基礎上,藏醫藥浴法中自然浴的方法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中記載著“能治一切病的五種寒水石、五種岩精、五種藥河和五種溫泉”,強調了日常洗澡和溫泉沐浴等日常起居保健的重要性。天然溫泉的效果較好,但因溫泉分布不均、數量有限等條件限制,所以在沒有合適的溫泉用於治療的情況下,藏醫開始使用藥物來達到相類似的效果。
《四部醫典》在“後續部”中列有“藥浴”專章,對使用藥物進行浸浴的適應症、禁忌症、方法和功效進行詳細的論述,其中提出的以五種植物藥材為基本方的“五味甘露”浴法,是使用藥物進行藥浴的人工療法。

醫藥特徵

藏醫藥浴療法主要分為“五類溫泉”浴法和“五味甘露”浴法兩大類。浸泡洗浴能起到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病有較好的效果。
藏醫藥浴療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組方、浴前診斷、綜合施治都是在藏醫學理論指導下完成的;所採用的藥材均為青海本地雪域高原生態環境下的藥材;其藥浴流程和方法、時令選擇、護理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蘊含著藏民族特有的人文因素;在施治過程中綜合運用藏藥學、藏醫診斷學、藏醫護理學,為保障農牧社區和城鎮居民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發揮著重要作用。

流行地區

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作為藏醫學(索瓦日巴)的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山南,以及拉薩、日喀則、那曲、昌都、阿里、林芝等地和青海省西寧,以及海東、海南、黃南、海北、海西、玉樹、果洛等地的相關社區世代相傳,廣泛套用。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李先加,青海省藏醫院副院長,副主任醫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4年11月11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青海省藏醫院獲得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項目單位保護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藏醫藥(藏醫藥浴療法)項目保護單位青海省藏醫院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青海省藏醫院開展每周1至2次傳承人臨床教學查房、組織疑難病例討論,落實院內科室之間和門診專家會診討論機制,對進修實習生進行“藏醫藥浴療法”理論及實踐培訓、考核、考勤等工作。
2015年2月10日,孫志剛在青海省藏醫院調研考察藏醫藥浴療法,並了解藏醫藥發展情況。
衍生作品
2022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藏醫藥浴療法》。
李先加編寫《藏醫藥浴學(一)》《藏醫藥浴學(二)》,於2021年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