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狐捕食作用對棘球絛蟲在野生動物中傳播機制的影響》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王正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狐捕食作用對棘球絛蟲在野生動物中傳播機制的影響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正寰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包蟲病是一類由棘球絛蟲引起的致死性人和動物共患寄生蟲病。以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為代表的青藏高原東部牧區是世界上已知的泡球蚴包蟲病(AE)最嚴重的疫區。AE是由多房棘球絛蟲(Em)引起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最近發現的石渠絛蟲(Es)也僅在野生動物體內發現。這些現象說明要真正了解包蟲病傳播機制並進行生態防治,必須要深入研究包蟲病在野生動物中沿食物鏈傳播的機制。藏狐作為混合感染Em和Es的食肉動物,是石渠縣最常見、棘球絛蟲感染率最高的野生終末宿主。因此本項目將以石渠縣藏狐和中間宿主小型嚙齒類動物為對象,從藏狐的食性分析出發,比較研究當地小型嚙齒類的棘球絛蟲感染率和藏狐對這些嚙齒類物種捕食率之間的關係,從而比較清晰地分析藏狐作為終末宿主對棘球絛蟲在野生中間宿主中傳播的作用,這對評估野生動物包蟲病傳播能力進而制定有效的生態防治策略意義重大。
結題摘要
本項目完成了計畫任務書要求的,藏狐食性分析、中間宿主小型嚙齒類動物棘球絛蟲病感染率、終末宿主藏狐棘球絛蟲感染率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評價藏狐捕食作用對棘球屬絛蟲傳播的影響,並提出新的科學問題。執行期間發表SCI論文5篇、CSCD論文2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次並作分組報告;畢業博士2人、碩士5人。 主要的研究成果有: (1) 對384份藏狐糞便樣品進行殘留物食性分析,294(76.6%)份樣品檢出高原鼠兔,124(32.3%)份檢出田鼠,其中63(16.4%)份時檢出高原鼠兔和田鼠。189(49.2%)份檢出節肢動物,35(9.1%)份檢出鳥類殘骸,75(19.5%)份檢出植物。高原鼠兔和田鼠是藏狐主要的食物來源。 (2) 2011年和2012年7月至8月間共設樣方16個,覆蓋面積16 ha,共捕捉高原鼠兔574隻、青海田鼠470隻。剖檢標本,挑選疑似感染樣品mt DNA PCR分析後發現: a、沒有個體感染細粒棘球絛蟲;b、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的多房棘球絛蟲(Em)感染率均小於1%;c、石渠棘球絛蟲(Es)僅在高原鼠兔中發現感染病例,且感染率僅為0.6%。 (3) 確定了11個在藏狐糞便DNA中有較高擴增成功率的微衛星位點。利用微衛星分型技術,從2010年120份藏狐DNA標本判別藏狐24隻,2011年69份標本判別藏狐33隻,2012年60份標本判別藏狐22隻。 (4) 通過mt DNA特異位點擴增和限制性酶切技術分析2010至2012年藏狐糞便棘球絛蟲感染情況。然後,將藏狐個體識別結果整合到糞便感染數據中,獲得藏狐種群的感染率。無論是單獨計算Em或Es的感染率還是總棘球絛蟲感染率,糞便感染率和種群感染率間均沒有顯著差異。藏狐的總棘球絛蟲感染率超過50%。其中Em年均糞便感染率為39%,而同期種群年均感染率為44%;藏狐Es年均糞便感染率為25%,而種群年均感染率為28%。 (5)我們的結論尚不支持理論假設:藏狐捕食率較高的獵物物種棘球絛蟲感染率應該顯著高於那些藏狐捕食率較低或不捕食的物種的棘球絛蟲感染率。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與藏狐糞便空間分布與獵物種群的空間分布不同步所致。針對這一問題的探索,將作為我們申請下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