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沙蒿

藏沙蒿

藏沙蒿(學名:Artemisia wellbyi Hemsl. et Pears. ex Deasy),是中國的特有植物。生長於海拔3,600米至5,300米的地區,多生於山坡草地、山坡草地植物群落的優勢種、為高山草原、河湖邊沙礫地、高山草原、礫質坡地、高山草甸附近和主要伴生種,未由人工引種栽培。藏沙蒿在青藏高原分布廣、適應性強,富含脂肪,青草期牲畜採食較少,但晚秋霜後異味減少,羊喜食,是羊的抓瞟飼草。冬春枯草期,牛,馬採食。

基本介紹

別名,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別名

藏沙蒿又名藏籽蒿。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主根粗壯,木質;根狀莖粗短,有少數營養枝。莖多數,成叢,高15-28厘米,下部木質,上部草質,上部具短、斜向上的分枝;莖、枝、葉兩面初時密被灰白色或淡灰黃色絹質柔毛,後毛稀疏或脫落無毛。葉質稍厚,莖下部葉卵形或長卵形,長1.5-2.5厘米,寬0.8-1.8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3-4枚,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4-5毫米,寬0.5-2毫米,葉柄長1-2厘米;中部葉長卵形,長1-2厘米,寬0.5-1.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3(-4)枚,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4-1(-1-8)厘米,寬1-1.5毫米,初時被毛,後無毛,葉柄長0.5-1.5厘米,基部有小型的假託葉;上部葉5或3全裂,無柄;苞片葉3深裂或不分裂,線形。頭狀花序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2.5-3.5(-4)毫米,有短梗或近無梗,數枚至10多枚在莖端或在分枝上初時排列略緊密,後漸疏離,排成穗狀花序或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狹窄、疏鬆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小,卵形,背面綠色,初時被微柔毛,後光滑無毛,邊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長卵形,背面無毛,邊緣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雌花5-14朵,花冠狹圓錐狀或狹管狀,花柱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8-16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鈍,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開。瘦果倒卵形。花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藏沙蒿生於西藏中西部及南部海拔3600-5100(5300)m的河湖邊的砂礫地、山坡草原、礫坡或高山草地,是西藏草原常見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
藏沙蒿為主的草地是西藏草地中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在藏布湖盆地區、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河谷、丘陵、羌塘高原南部和阿里南部均有該群落分布。分布區的土壤為砂壤質高山草原上,地表有礫石。氣候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0-5℃,≥0℃積溫1400-2200℃,無霜期60-150天,年降水240-380mm。
藏沙蒿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在生態上較沙生針茅(StiPaglareosa)、長芒草(S.bungeana)耐寒,但較紫花計茅(S.Pu-rpurea)、羽柱針茅(S.subsessiliflom)喜溫抗旱。藏沙蒿草原比較稀疏,群落蓋度30%一50%,相對蓋度為50%一60%。主要優勢植物還有固沙草(Orinusthoroldii)、紫花針茅沙生針茅木根香青(AnaPhalisxylorrhiza)伴生植物較多,常見的有黃芪屬(Astragalusspp.)、棘豆(Oxytropismicrophylla)、狼毒、蒙藏馬先蒿(Pedicularisalaschanica)、穗三毛(Trise-tumsPicatum)、垂穗鵝觀革(Roegnerdanutans)、早熟禾(Poaspp.)等。

分布範圍

產我國西藏;生於海拔3 600-5 300米地區的河湖邊沙礫地、山坡草地、礫質坡地及高山草原和高山草甸附近,為高山草原或山坡草地植物群落的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印度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西藏。
西藏特有種,產於拉薩及其西部、南部。

主要價值

在以藏沙蒿為建群種的草地上,植物種類多,適宜放牧的牧草種類多,草地質量較好,據《西藏草原》資料統計,藏沙蒿草地粗蛋白質含量為13.19%、粗脂肪為4.50%、粗纖維25.65%,無氮浸出物47.87%,粗灰分8.71%,是西藏較好的牧場,也是藏羊的放牧場。其他用途藏沙蒿在藏藥中用於消炎及止內臟出血。與本種近似的青藏蒿A.duthreuil一de一rhinsilKrash.的區別,在於本種為半灌木狀叢生草本,根莖及莖下部木質化。中部葉為一回稀少二回羽狀全裂。頭狀花序稍大,花後茶褐色或黃褐色,無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