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雕版印刷技藝(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西藏自治區江達縣民間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藏族宗教文化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的出現與這種宗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比較高超。
2008年6月14日,藏族雕版印刷技藝(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編號Ⅷ-8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族雕版印刷技藝(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西藏自治區江達縣
- 遺產編號:Ⅷ-80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藏族雕版印刷技藝(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起源於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第六世法王卻吉·登巴次仁發起,主要流傳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江達縣的波羅鄉。
當時四川的德格、白玉縣及西藏的江達都歸德格土司管轄,由於佛教盛行,為印製佛教經文及圖案服務的木版雕刻工藝得到空前發展,由此推動了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的繁榮。
整個清代,藏族土司、宗本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收集各種學科歷史文獻和教派典籍,以較原始的製版刻版方法印刷,在寺廟中製作了數以萬計的木刻雕版。四川著名的德格印經院中80%以上的印經版均為波羅鄉所制。
文化特徵
製作時,先由著名藏文書法家書寫刻版內文,由兩個以上的人嚴格進行校對,校對完成後用特殊液體將文字印在木板上,然後在陽光下曬乾,再由雕刻藝人按照原文臨摹刻制,刻成後還要經過12次嚴格校對,確定無任何錯誤,即刷上酥油湯晾曬,乾後塗上硃砂顏料,最後用一種能防蟲蛀的植物熬成水,浸泡雕版並加以清洗,而後交付工人印刷。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藏族雕版印刷技藝(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江達縣文化和旅遊局。
2024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名單》,依託藏族雕版印刷技藝(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的西藏雪巴康傳統木刻藝術有限公司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