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黃帝內經》奠定的藏府經絡說,指的是中醫關於人體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基本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府經絡說
- 來源:黃帝內經
- 五藏:肝、心、脾、肺、腎
- 六府: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
藏府包括:(1)五藏:肝、心、脾、肺、腎;(2)六府: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3)奇恆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素問·五藏別論》)。經絡包括:(1)十二經脈,又稱正經,由手三陰(太陰、少陰、厥陰,分別經肺、心、心包),足三陰(分別經脾、腎、肝),手三陽(陽明、太陽、少陽,分別經大腸、小腸、三焦),足三陽(分別經胃、膀胱、膽)組成,陰屬藏而絡府,陽屬府而絡藏;(2)奇經八脈:沖、任、督、帶、陰蹻、陽蹻、陰維、陽維,參互於十二經脈間,溝通、調節人體氣血、營衛。元人以任、督二脈各有專穴,與十二經脈併合為十四經,且謂六陰匯於督,六陽匯於任。(3)十二經筋,為十二經脈氣散於筋肉的部分(《靈樞·經筋》)。《內經》謂“心主身之血脈”,氣血“總統於肺”,血賴氣而運行,氣血病變互有影響,水谷精微之氣散諸肝,精氣濃濁部分上至於心。藏府之變化,往往通過經絡反映到膚表之腧穴。《內經》此說基本上包括了呼吸、循環、消化、神經系統的相互關係,比諸公元二世紀羅馬醫學的血液如潮汐之說,先進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