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金銻礦床輝銻礦中的流體包裹體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梁業恆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南金銻礦床輝銻礦中的流體包裹體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梁業恆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全球最年輕、規模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在造山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銻礦、金銻礦,成為了青藏高原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藏南金銻成礦帶。本次研究重點選擇藏南金銻成礦帶中典型的金銻礦床,利用紅外顯微鏡、包裹體顯微測溫、單個包裹體成分的原位LA-ICP-MS分析、雷射拉曼光譜、穩定同位素、同位素測年等測試手段,對藏南金銻礦床不透明礦石礦物輝銻礦中的流體包裹體開展系統的流體地球化學研究,深入探討該區金銻礦床成礦流體的遷移、演化、成礦物質的來源等關鍵問題,揭示藏南金銻礦床的成礦機制,闡明該區金-銻共生分異機制,探討金銻礦床成礦流體與造山作用的耦合關係,豐富原有成礦理論,建立有我國特色的造山帶背景下的金銻礦床成礦模式,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結題摘要
本項目主要對藏南金銻成礦帶中扎西康金銻礦、車窮卓布銻多金屬礦、邦布金礦等典型礦床,從區域地質、礦床地質、流體地球化學、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稀有氣體同位素及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取得如下進展: 1. 對扎西康金銻礦中輝銻礦、閃鋅礦及石英中的流體包裹體進行了顯微測溫研究,結果表明輝銻礦及與其共生石英中包裹體具有相同的鹽度和均一溫度,說明這兩種主礦物形成於同一物理化學條件,捕獲了同一種成礦流體,閃鋅礦則先於兩者形成。綜合顯微測溫及雷射拉曼分析結果表明成礦流體為含微量的CO2、CH4氣體的中溫、低鹽度、低密度的NaCl-H2O熱液體系。H-O-C同位素研究表明,扎西康礦床成礦流體主要為建造水,可能有地熱水混入,其中CO2主要來自地層有機碳。稀有氣體同位素研究顯示,扎西康的成礦流體為地殼流體。對扎西康金銻礦的伊利石進行40Ar/39Ar同位素定年,測得其成礦年齡為24.7±1.7Ma。在總結前人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的基礎上,將扎西康確定為後碰撞造山伸展成礦階段形成的淺成低溫熱液金、銻礦床。 2. 車窮卓布銻多金屬礦的輝銻礦與石英中流體包裹體具有不同的鹽度和均一溫度範圍,表明輝銻礦及與其緊密共生的石英並非同期形成的礦物,成礦流體具有低鹽度、低密度的特徵。對石英脈及輝銻礦中流體包裹體的成分進行分析,包裹體液相成分以H2O為主,氣相成分主要為H2O,另外還含有少量CO2、N2、CH4及烴類物質,成礦流體性質為NaCl-H2O體系。穩定同位素分析表明,輝銻礦中S同位素的值為-0.5~0.9‰,說明本礦床中的S為深部來源。綜契約位素年代學研究的基礎上,確定車窮卓布銻多金屬礦為後碰撞造山階段形成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Sb主要以輝銻礦的形式存在。 3. 邦布金礦床含金石英脈中的流體包裹體研究表明成礦流體具有富含CO2、低鹽度、低密度、中低溫度的特徵。流體包裹體中富含 CO2,以及含有少量 N2、CH4 等氣體成分,說明有地幔流體的加入。 4. 藏南金銻成礦帶存在兩大成礦作用期並對應形成兩大成礦系列:主碰撞匯聚造山階段(65~41Ma)和造山型金礦床,如邦布金礦床;後碰撞造山伸展階段(25~0Ma)和淺成低溫熱液金、銻多金屬礦床,典型例子為車窮卓布銻礦及扎西康銻多金屬礦。成礦期及成礦系列的劃分為該區域的進一步礦床勘查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