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頰亞馬遜鸚鵡(學名:Amazona dufresniana)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外表帥氣。羽毛大部分是綠色。前額部份為橘黃色,頭頂以及頸部則為黃色並帶有點藍色的邊。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藍頰亞馬遜鸚鵡體長34厘米,體重480-600克。鳥體為綠色,前額部份為橘黃色,頭頂以及頸部則為黃色並帶有點藍色的邊;臉頰兩側和耳羽附近為藍紫色;翅膀的邊緣部份為黃綠色;尾巴為綠色,尖端並帶有黃綠色;鳥喙為灰黑色,虹膜為橘紅色。
生活習性
藍頰亞馬遜鸚鵡主要棲息於沿海森林的內部約1000米的地區、沿著河流分布的林以及紅樹林區。通常成對活動,偶爾也會以小群體行動,被人看見的時候不是在覓食,就是在高枝上休憩,清晨集結前往覓食地點的時候相當吵雜,傍晚則集結一同回到棲息的樹木附近過夜。這種鸚鵡的叫聲非常吵雜刺耳。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法屬蓋亞那,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原產地不確定:巴西。
藍頰亞馬遜鸚鵡是數量非常稀少的亞馬遜鸚鵡,在19世紀的時候,因為被大量捕捉至寵物市場牟利以及棲息地的大量減少而數量驟減,這種情形在法屬蓋亞那尤其嚴重。到了1980年,它們的數量已經相當稀少,但是蓋亞那仍然大量的捕捉出口到世界各地販賣。除了被當作寵物販賣,在當地也常常被當作食物。雖然仍然屬於華盛頓公約組織的二級保護,但是藍頰亞馬遜鸚鵡的數量已經逼近絕種的邊緣。在許多地區的族群也都已經消失不見了。
繁殖方式
卵生。在野外的繁殖季為2月到6月,一次約產下3到4枚卵,通常不會每枚都順利孵化,孵化期間為26天,雛鳥羽毛長成約8周左右。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