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須蜂虎(學名:Nyctyornis athertoni)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鳥類,體長約30厘米,是綠色林棲型蜂虎,藍色的胸羽蓬鬆,嘴厚重而下彎。成鳥頂冠淡藍,腹部棕黃帶綠色縱紋。尾羽腹面黃褐。亞成鳥全身綠色。喉、胸部中央的羽甚長和亮色;該物種嘴形較粗厚、頂峰較平,每側有一凹陷;鼻孔為小羽所掩;翅長,第3片飛羽最長,第1片約為其三分之二長;尾長,微凸形。
棲於高大森林上中層。成對生活,似乎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不活躍。無聲地從高棲處捕食。停歇時尾部扇開或抽動。較其他蜂虎更屬森林鳥種。食物全為飛蟲,亦以蜂類為多。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印度北部,中國南部包括海南島,東南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藍須蜂虎體形較大,體長35厘米,翅長在13厘米以上,體重70-93克。胸部中央羽毛特長而色艷,尾略凸形,與翅幾等長。夏羽:上體自額至頭頂前部輝淡藍色,餘部及頭頸兩側、翅、尾表面草綠沾藍色,外側飛羽具黑褐色羽端及黃色內緣,側尾羽內翈具赭黃色的基部和黑褐色的先端。下體自頦至胸二側與背同色;喉中央淡藍色,前頸至上胸的中央(長形羽)轉暗藍色;自下胸以下赭黃色,除尾下覆羽外,各羽具綠褐色的中央條紋。冬羽:頭頂、背、肩部及喉側均無藍色沾染,上體僅額部沾有藍色。虹膜是明亮的橙黃色,嘴黑褐色,腿腳呈灰綠色,爪黑色。
棲息環境
該物種見於山地或丘陵地帶,經常出現於附近或山脊上的稀疏植被中。從海平面到1600米,分布在茂密的森林和闊葉林中,在那裡它優先選擇有陡坡、溝壑和溪流的植被的山麓。是一種生活在茂密森林的鳥類。但在茂密森林中,一般都停留在林間喬木中層或樹冠。也活躍於草地上或山坡、溝谷、河邊、村旁等靠近溪流、小徑、倒下的樹木和不時出現的岩石露頭。
生活習性
藍須蜂虎成對生活,似乎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不活躍。它們棲息在樹上很高的地方,在樹葉的陰影下,或者在樹冠附近的陽光下。站在花序旁,花蜜豐富時也會啄食花序。當它們棲息時,會像一隻垂釣者一樣不斷地抬起尾巴。該物種是留鳥,但在尼泊爾和緬甸有一些當地的種群會進行季節性遷移。
有時棲於樹梢上,見蟲飛過即騰空而起捕食,不論成功與否均馬上以一弧圈形滑翔而下回至原位;有時盤旋於樹冠之上或穿飛於樹叢之間以追捕昆蟲,常且飛且叫,叫聲帶沙啞,似“ko-r-r:ko-r-r”聲,鳴叫時,喉、胸部的長羽顯著地鬆開。
在樹木上活動時,它們會緊緊抓住樹幹或樹枝,緩慢而笨拙地移動,檢查樹葉,捕捉昆蟲。也會捕捉一些飛到自己身邊的蜜蜂,這些昆蟲只所以會被吸引到藍須蜂虎的身邊,是因為將它們的鬍鬚當作一朵花。該物種會將飛行中捕獲的大昆蟲帶回棲息地。並不是所有的昆蟲都被全部吞食,大甲蟲類只有腹部被吃掉。
食蟲性。食物為飛蟲,亦以蜂類為多,主要以2-3種蜜蜂和一些黃蜂科為食,其中最大的有時長達40毫米。其中有蟬和鞘翅目昆蟲,還吃象甲、甲蟲、蜻蜓、白蟻等,甚至在它們的胃中還發現了雀形目鳥類和梭子魚。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寮國、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
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期因地而異,在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繁殖季節為2-5月和8月,在尼泊爾是4-10月。在緬甸是3-10月,在泰國4-5月行。
巢穴是父母雙方在叢林小徑或道路附近的斜坡上、溝壑或山體滑坡的牆壁上挖的,常挖於林間峽谷的岸壁或坡地盤山道旁的陡壁上。這項工作在產卵開始前一個多月開始。巢穴是孤立的,儘管挖掘巢穴的牆壁上經常有洞,這些洞可能是前幾年的洞穴或巢穴。隧道入口直徑約10厘米,深度在1.3-3米之間。盡頭處擴大為卵室,寬20厘米、高13厘米。無巢墊,土壤最初是裸露的,但很快就被一層厚厚的有機碎屑覆蓋,這些碎屑是鳥類在產卵前很早就丟棄的。而且還常散落在洞口外的地面。
雌性每窩產6枚卵,卵純白色,形甚近球形。雄鳥和雌鳥輪流負擔營巢、孵卵和育雛任務。雛鳥為晚成性。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藍須蜂虎指名亞種 | Nyctyornis athertoni athertoni | (Jardine & Selby, 1828) |
2 | 藍須蜂虎海南亞種 | Nyctyornis athertoni brevicaudatus | (Koelz, 1939)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導,該物種在分布地相當常見(del Hoyo等人,2001年)。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物種數量被認為是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