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做過公務員、電視編導,期刊編輯。現居西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文學院簽約作家。在《小說月刊》《青年文學》《芒種》《短篇小說》《飛天》等數十種刊物上發表文學作品百萬字。出版有小小說集《誰聽見蝴蝶的歌唱》《遇見紅燈向右拐》《夜的黑》《美人跡》。曾獲中國小小說金麻雀獎。 《藍瓷花瓶》是陳毓的散文作品集。 《藍瓷花瓶》收錄了《又見》;《焦尾琴》;《大畫家》;《吉祥的魚》;《遊戲》等作品。
基本介紹
- 書名:藍瓷花瓶
- 出版社: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 頁數:233頁
- 開本:32
- 作者:陳毓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857281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褒姒》;《不見》;《月光下》;《驚蟄》;《趕花》;《槐花槐花滿天飛》;《桃花燦爛》;《歲月深處的那一次偷襲》;《又見》;《焦尾琴》;《大畫家》;《吉祥的魚》;《遊戲》;《討厭樹》;《奇蹟》;《愛別離》;《琥珀》……《藍瓷花瓶》是陳毓的散文作品集。
作者簡介
陳毓,做過公務員、電視編導,期刊編輯。現居西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文學院簽約作家。在《小說月刊》《青年文學》《芒種》《短篇小說》《飛天》等數十種刊物上發表文學作品百萬字。出版有小小說集《誰聽見蝴蝶的歌唱》《遇見紅燈向右拐》《夜的黑》《美人跡》。曾獲中國小小說金麻雀獎。
媒體推薦
筆會三天,我們見面只是彼此點頭寒膣,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筆會結束那一天.鄭州突降一場罕見的大雨。陳毓和幾位朋友在賓館的雨中送一位要離去的朋友。雨勢兇猛,賓館門前一片汪洋。陳毓和英英率先脫下鞋子,光著腳走進冰涼的雨水中,去門外叫來一輛計程車,然後把朋友讓進大雨中的計程車內。計程車開走了,在車尾濺起的混濁的泥水中,陳毓濕著臉、濕著衣褲面帶微笑和遠去的朋友招手致意……
——袁炳發
——袁炳發
圖書目錄
名角
藍瓷花瓶
減法
兩個老人
假若樹能走開
不能說的秘密
最美麗的死
一別十八年
石榴花紅石榴
秦時月
嗨,我要敲你門了
怎么回事
誰的錢包還給誰
雉誘
報恩的豺一
老虎與行人
貓
好大雪
采詩官
出神
長安花
褒姒
不見
月光下
驚蟄
趕花
槐花槐花滿天飛
桃花燦爛
歲月深處的那一次偷襲
又見
焦尾琴
大畫家
吉祥的魚
遊戲
討厭樹
奇蹟
愛別離
琥珀
看灰灰談戀愛
小白
高師傅
憂心忡忡的導遊
卜吉寺的鐘聲
玉蘭片
化蝶
痕
小店
愛情魚
鵲橋仙
大師的袍子
小小說六味(後記)
藍瓷花瓶
減法
兩個老人
假若樹能走開
不能說的秘密
最美麗的死
一別十八年
石榴花紅石榴
秦時月
嗨,我要敲你門了
怎么回事
誰的錢包還給誰
雉誘
報恩的豺一
老虎與行人
貓
好大雪
采詩官
出神
長安花
褒姒
不見
月光下
驚蟄
趕花
槐花槐花滿天飛
桃花燦爛
歲月深處的那一次偷襲
又見
焦尾琴
大畫家
吉祥的魚
遊戲
討厭樹
奇蹟
愛別離
琥珀
看灰灰談戀愛
小白
高師傅
憂心忡忡的導遊
卜吉寺的鐘聲
玉蘭片
化蝶
痕
小店
愛情魚
鵲橋仙
大師的袍子
小小說六味(後記)
文摘
我外公看一盅酒的眼神,一個字形容:貪。準酒鬼這詞,送給他,我看合適。
酒醉心裡明,這話大概是真的,要不酒醉後搖搖晃晃,站腳不穩的我外公,怎能準確找到我的學校,站在我的教室門口,直聲呼喊我的小名?
渴望有個地洞鑽。就是我那會兒看見這樣一個外公的心情。羞恥、憤怒、驚惶、厭惡……綜合著我的心境。
我的班主任,故意裝模作樣地問:這是誰的家長啊?請站起來認領!我的羞憤抵到牆角了,我須得快速站起,衝出教室,跑向外面,耳朵依然躲不掉猛追上來的鬨笑聲,同學哈哈笑,老師呵呵笑,最後只剩下我那沉陷在酒精中的外公嘶啞的、咬字不清的呼喊聲:你跑忒快我怎趕得上?你這昧良心的女女,嫌我給你丟臉了!忘了我疼你?
我終於停步,等他。看著他幾欲倒地,又歪斜著努力站穩,終於還是撲趴在地上了。大雨過後依然細雨如訴的積水的地面,他不顧泥水,掙扎而起,終歸沒能把自己撐起來,讓我無端聯想起朱自清的《背影》,那個趴在欄桿上難以越過的笨胖的身軀,一樣的不雅,難堪。我忍著氣,走過去,半拽半拖地把眼前這個瘦小的老頭兒拎起來,讓他的重量放到我的一個肩上,駕著的感覺,我一瞬間就懂了。
我努力協調他的醉步,否則還得回到原點上。我現在只能理智些,把他早點帶回家,交給我外婆。走出學校操場,是一段煤渣鋪成的窄馬路,不再積水難行。行人寥落,我慶幸我們彆扭的行走沒誰在意。
煤渣小路穿過綿延的玉米地,紛披的玉米葉子在雨中像披著蓑衣的人,顯出寒冷蕭索的樣子。現在是中午,若是晚上,走在這樣的路上,需要點膽量。我外公也是這么想的吧,反正只要輪到我值周,我晚歸走到這條路上,在小路一端的入口,準有外公在等我。知道我放學晚,我外公會多走二里地,等在煤渣路的一端,遠遠看見一個黑影子,菸袋鍋的火星一明一滅,那火星是屬於我外公的。
猛然出現心中的這個黑影子在這一刻平息了我心中的惱意,我平定情緒,努力忍受外公的酒氣,慢慢地扶著他走上河橋,過了橋,就到家L我帶外公停在橋欄上,托扶著他的手臂,使他無力的雙腿得到休息,看著河裡翻騰的渾黃的河水,低頭看著軟弱的外公的臉,想,這一刻沒我,外公也許會掉進河裡淹死。一個念頭堵在心中:為什麼外公總要喝醉呢?
外公每次進城必要喝醉,每次酒醒後都跟外婆解釋:遇見以前店裡的老夥計了,哪有不醉的理!
以前外公是開染坊的,在城裡,前店後作坊,很是風光了些日子,據說美妾都娶了一個。我有次大膽問外公美妾的往事,心懷了挨耳光的準備,不料他倒灑脫:哪裡是妾?是正房!不會生養嘛,才被家裡逼迫著休了嘛。
休了前妻的外公娶了方圓幾十里聞名的程先生的女兒。程先生的女兒就是我現在的外婆,這會兒她坐在乾燥的炕頭,見我掮著酒氣熏熏的外公回來,一點不抱怨,笑眯眯地:死老頭子又喝醉了!進城就喝醉!喝醉就辛苦我女女!外婆趕兩步把外公接過去,幫外公拖鞋抹襪,扶外公躺平,熱水袋子也暖在外公腳下了。囑咐都小聲,說,睡一覺就好了。女女你也去喝杯水。勞累你了。
外婆這時候點著她那雙殘腳,不緊不忙地去給外公生火做飯了。永遠是薑絲蘿蔔絲豆腐絲白菜絲的疙瘩湯。外婆說,喝醉的人睡醒後喝上一碗這麵湯,不傷胃,不燒心,清醒得快。 說起遠近聞名的程先生的女兒,聞名的理由就是她那個先生爹不準她纏腳,外婆的母親纏一次,外公喝令放一次,三纏三放之後,我外婆的腳徹底殘了。外婆一生都認為一個攜帶著一雙大腳的女人,且是半殘的腳,連天足都稱不上,這個女人就是醜女人。當年嫁不出去的我外婆打好了當一輩子老處女的準備,沒料想休了不會生養的媳婦的我外公來娶她。即便自己從城裡嫁到了山里,心裡卻是感激的。這感激嫁接在另一個女人的痛苦上,使得我外婆覺得她的感激需要噤聲。
被外公休了的女人後來占有了外公的染坊,這是外公的賠償,所以我外公每次進城都醉,我外婆總以為是外公的良心逼迫外公醉酒,所以外婆從不攔擋外公進城,不阻擋外公喝酒。
等後來孩子們長大了,外公外婆棄了山裡的老屋,搬到川道來住。我外婆甚至把自己變成了外公的同好,外公喝酒的時候也給外婆倒半杯。老頭兒一杯,老太半杯,我這兩個祖先半輩子的早上都是這樣開始的。早、中、晚各一杯酒,不知從哪天起,成為我外公保持到老的生活習慣。
儘管喝了一生酒,我外公卻說自己辨不出酒好酒壞。給他好酒喝,他自己說糟蹋了酒,說啥酒在他嘴裡也只是個辣。只要便宜的酒。散的包穀酒正合他的意思。要是嫌花錢少心裡過意不去就買西風大曲,四塊錢,夠了。我外公囑咐給他送酒的晚輩。
西風大曲在相當長的時間都是我們去看外公的必有禮物。
直到外公去世那天,外公床後的酒積攢了滿滿一箱。外婆說,灑還放在那裡,她每天喝半杯,看看這酒還能折去幾瓶。
外公走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夢見外公跟她說話,囑咐外婆要叫孩子們在他新屋前栽迎春花,外婆夢中答應了外公,就走出了夢境。枕上納悶,想,外公在哪裡有了新屋?只聽見腳下一聲緊似一聲的我外公的呼吸聲。外公晚年患有哮喘,外婆驚慌地爬過去看,就見外公跟她眨巴眼睛,頭一歪,去了。
外公是八十四歲去的。外婆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你們都別嚎,我明年也要去的。大家算一算,外婆這年正好七十二歲。P13-17
酒醉心裡明,這話大概是真的,要不酒醉後搖搖晃晃,站腳不穩的我外公,怎能準確找到我的學校,站在我的教室門口,直聲呼喊我的小名?
渴望有個地洞鑽。就是我那會兒看見這樣一個外公的心情。羞恥、憤怒、驚惶、厭惡……綜合著我的心境。
我的班主任,故意裝模作樣地問:這是誰的家長啊?請站起來認領!我的羞憤抵到牆角了,我須得快速站起,衝出教室,跑向外面,耳朵依然躲不掉猛追上來的鬨笑聲,同學哈哈笑,老師呵呵笑,最後只剩下我那沉陷在酒精中的外公嘶啞的、咬字不清的呼喊聲:你跑忒快我怎趕得上?你這昧良心的女女,嫌我給你丟臉了!忘了我疼你?
我終於停步,等他。看著他幾欲倒地,又歪斜著努力站穩,終於還是撲趴在地上了。大雨過後依然細雨如訴的積水的地面,他不顧泥水,掙扎而起,終歸沒能把自己撐起來,讓我無端聯想起朱自清的《背影》,那個趴在欄桿上難以越過的笨胖的身軀,一樣的不雅,難堪。我忍著氣,走過去,半拽半拖地把眼前這個瘦小的老頭兒拎起來,讓他的重量放到我的一個肩上,駕著的感覺,我一瞬間就懂了。
我努力協調他的醉步,否則還得回到原點上。我現在只能理智些,把他早點帶回家,交給我外婆。走出學校操場,是一段煤渣鋪成的窄馬路,不再積水難行。行人寥落,我慶幸我們彆扭的行走沒誰在意。
煤渣小路穿過綿延的玉米地,紛披的玉米葉子在雨中像披著蓑衣的人,顯出寒冷蕭索的樣子。現在是中午,若是晚上,走在這樣的路上,需要點膽量。我外公也是這么想的吧,反正只要輪到我值周,我晚歸走到這條路上,在小路一端的入口,準有外公在等我。知道我放學晚,我外公會多走二里地,等在煤渣路的一端,遠遠看見一個黑影子,菸袋鍋的火星一明一滅,那火星是屬於我外公的。
猛然出現心中的這個黑影子在這一刻平息了我心中的惱意,我平定情緒,努力忍受外公的酒氣,慢慢地扶著他走上河橋,過了橋,就到家L我帶外公停在橋欄上,托扶著他的手臂,使他無力的雙腿得到休息,看著河裡翻騰的渾黃的河水,低頭看著軟弱的外公的臉,想,這一刻沒我,外公也許會掉進河裡淹死。一個念頭堵在心中:為什麼外公總要喝醉呢?
外公每次進城必要喝醉,每次酒醒後都跟外婆解釋:遇見以前店裡的老夥計了,哪有不醉的理!
以前外公是開染坊的,在城裡,前店後作坊,很是風光了些日子,據說美妾都娶了一個。我有次大膽問外公美妾的往事,心懷了挨耳光的準備,不料他倒灑脫:哪裡是妾?是正房!不會生養嘛,才被家裡逼迫著休了嘛。
休了前妻的外公娶了方圓幾十里聞名的程先生的女兒。程先生的女兒就是我現在的外婆,這會兒她坐在乾燥的炕頭,見我掮著酒氣熏熏的外公回來,一點不抱怨,笑眯眯地:死老頭子又喝醉了!進城就喝醉!喝醉就辛苦我女女!外婆趕兩步把外公接過去,幫外公拖鞋抹襪,扶外公躺平,熱水袋子也暖在外公腳下了。囑咐都小聲,說,睡一覺就好了。女女你也去喝杯水。勞累你了。
外婆這時候點著她那雙殘腳,不緊不忙地去給外公生火做飯了。永遠是薑絲蘿蔔絲豆腐絲白菜絲的疙瘩湯。外婆說,喝醉的人睡醒後喝上一碗這麵湯,不傷胃,不燒心,清醒得快。 說起遠近聞名的程先生的女兒,聞名的理由就是她那個先生爹不準她纏腳,外婆的母親纏一次,外公喝令放一次,三纏三放之後,我外婆的腳徹底殘了。外婆一生都認為一個攜帶著一雙大腳的女人,且是半殘的腳,連天足都稱不上,這個女人就是醜女人。當年嫁不出去的我外婆打好了當一輩子老處女的準備,沒料想休了不會生養的媳婦的我外公來娶她。即便自己從城裡嫁到了山里,心裡卻是感激的。這感激嫁接在另一個女人的痛苦上,使得我外婆覺得她的感激需要噤聲。
被外公休了的女人後來占有了外公的染坊,這是外公的賠償,所以我外公每次進城都醉,我外婆總以為是外公的良心逼迫外公醉酒,所以外婆從不攔擋外公進城,不阻擋外公喝酒。
等後來孩子們長大了,外公外婆棄了山裡的老屋,搬到川道來住。我外婆甚至把自己變成了外公的同好,外公喝酒的時候也給外婆倒半杯。老頭兒一杯,老太半杯,我這兩個祖先半輩子的早上都是這樣開始的。早、中、晚各一杯酒,不知從哪天起,成為我外公保持到老的生活習慣。
儘管喝了一生酒,我外公卻說自己辨不出酒好酒壞。給他好酒喝,他自己說糟蹋了酒,說啥酒在他嘴裡也只是個辣。只要便宜的酒。散的包穀酒正合他的意思。要是嫌花錢少心裡過意不去就買西風大曲,四塊錢,夠了。我外公囑咐給他送酒的晚輩。
西風大曲在相當長的時間都是我們去看外公的必有禮物。
直到外公去世那天,外公床後的酒積攢了滿滿一箱。外婆說,灑還放在那裡,她每天喝半杯,看看這酒還能折去幾瓶。
外公走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夢見外公跟她說話,囑咐外婆要叫孩子們在他新屋前栽迎春花,外婆夢中答應了外公,就走出了夢境。枕上納悶,想,外公在哪裡有了新屋?只聽見腳下一聲緊似一聲的我外公的呼吸聲。外公晚年患有哮喘,外婆驚慌地爬過去看,就見外公跟她眨巴眼睛,頭一歪,去了。
外公是八十四歲去的。外婆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你們都別嚎,我明年也要去的。大家算一算,外婆這年正好七十二歲。P13-17
後記
什麼樣的小小說是好的小小說?
不說寫,先說讀。
讀一篇優秀的小小說,如面對眼前一盤六味俱佳的菜。
哪六味?色、香、味、形、器、意。
閱讀的過程我想大概也如品菜的過程。
語言是小小說的色。語言或詩意豐沛、或老辣洗鍊,總之,攜帶著寫作者自身獨有的氣質;
香是什麼?香是文字的品相、情趣、雅俗;
味是文字的筋骨,如菜之耐品與耐咀嚼,無論想像的遼闊,還是思想內涵的深邃;
形是布局,也是文本攜帶的節奏感。有意味的、恰當的細節處理是小小說特別需要的,很多可以被長篇輕易採納的精彩細節在小小說那裡卻不可用,這恰恰說明小小說在細節處理上最講究“有意味”,在“有意味”的抓取上也最見功力。至於節奏,我甚至聽人感嘆,一個寫作者的身體狀況都能影響他的文位元組奏;
器,在小小說這裡,是技巧的運用。不同的素材需要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同的內容需要不同的語言節奏,有時會有這樣的寫作體驗,當找到小說的第一句話,就把握了敘述的節奏與語感,甚至整篇文章的調子也能奠定。合適、合理、渾然天成,這些當然是我們想要的結果。這正如器之於所盛之物的恰當和諧。
以小見大,既精微又遼闊,深沉的意蘊是小小說之意。平淡的開始、平庸的收場是小小說最常見的失敗。寫作最終取勝的,一定是語言、意趣、節奏、氣息、形式感這些仿佛乾河婉轉之後匯聚的海洋——終極意蘊。有意蘊在小小說那裡最常見的表情是若有所思,擊節讚嘆,是餘音繞粱,三月不知肉昧。但願能喚起這份閱讀體驗的小小說多點,再多點。
其實,讀好小說、寫好小說是讀者和作者共同面臨的焦慮。
作為讀者,作為作者,我也焦慮著這種焦慮。
寫作如行走,依然在路上,我願意勤奮思考並熱情探索在這條路上。
不說寫,先說讀。
讀一篇優秀的小小說,如面對眼前一盤六味俱佳的菜。
哪六味?色、香、味、形、器、意。
閱讀的過程我想大概也如品菜的過程。
語言是小小說的色。語言或詩意豐沛、或老辣洗鍊,總之,攜帶著寫作者自身獨有的氣質;
香是什麼?香是文字的品相、情趣、雅俗;
味是文字的筋骨,如菜之耐品與耐咀嚼,無論想像的遼闊,還是思想內涵的深邃;
形是布局,也是文本攜帶的節奏感。有意味的、恰當的細節處理是小小說特別需要的,很多可以被長篇輕易採納的精彩細節在小小說那裡卻不可用,這恰恰說明小小說在細節處理上最講究“有意味”,在“有意味”的抓取上也最見功力。至於節奏,我甚至聽人感嘆,一個寫作者的身體狀況都能影響他的文位元組奏;
器,在小小說這裡,是技巧的運用。不同的素材需要不同的處理方法,不同的內容需要不同的語言節奏,有時會有這樣的寫作體驗,當找到小說的第一句話,就把握了敘述的節奏與語感,甚至整篇文章的調子也能奠定。合適、合理、渾然天成,這些當然是我們想要的結果。這正如器之於所盛之物的恰當和諧。
以小見大,既精微又遼闊,深沉的意蘊是小小說之意。平淡的開始、平庸的收場是小小說最常見的失敗。寫作最終取勝的,一定是語言、意趣、節奏、氣息、形式感這些仿佛乾河婉轉之後匯聚的海洋——終極意蘊。有意蘊在小小說那裡最常見的表情是若有所思,擊節讚嘆,是餘音繞粱,三月不知肉昧。但願能喚起這份閱讀體驗的小小說多點,再多點。
其實,讀好小說、寫好小說是讀者和作者共同面臨的焦慮。
作為讀者,作為作者,我也焦慮著這種焦慮。
寫作如行走,依然在路上,我願意勤奮思考並熱情探索在這條路上。
序言
陳毓發來郵件,說有大事,但不知當說不當說。我想大約是調動單位、或是受了冤屈要打官司——常有把我的能力估計過高的人為這樣的事情找我,結果自然是我挖空心思,努力去辦,但辦成功者從來沒有。於是就回覆郵件,讓這個賈平凹賈老師的小老鄉把要說的話說出來。回信說要出一本書,請我作序。我當時就暈了。
作序作序,稀里糊塗。我早就說過,一個寫小說的,到了為人作序的時候,就有點不太妙了。這說明他已經或者老朽,喪失了創造力,到了依靠那點過去的浮名吃老本的時候。老朽吃老本,也還罷了,問題的關鍵是,這個世界上,一年產生那么多序,有幾篇是有用的呢?我認為序有兩種:一是把所序的作品研讀通透,條分縷析,發現了一些東西,好的,不好的,觀點鮮明,確有見地,這樣的序,無論是對作者還是對讀者。都有用處。作者可以從中見到自己的作品被別人如何看,與自己的創作初衷有何異同;讀者也可從此得到一種閱讀的參照和提示。第二種序是所謂名人的序。多是敷衍了事,人情文章,有價值的不多。名聲暫時還不夠響亮的作者,以為借著名人的名聲,就會使自己的作品受到重視。但這樣的效果,多半是作者的想像。當今的時代,讀者已經十分成熟,而且大半的讀者,本身就是作者,他才不會因為某個所謂的名人的一篇序就掏錢買你的書。文章不好,天王老子作序也沒有用。文章好,口口相傳,不脛而走,想不出名都不行。看到上邊這些話,我估計陳毓小姐也快要暈過去了。好吧,談談她的文章。
第一個印象,她的文章,在文體上很難界定,說散文也可,說隨筆也可,說小說當然更可,本來就是當小說發的。我讀了她卜幾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十分優美。讀她的文章,讓我再次想起我前幾年發表過的一個謬論。我說,所謂散文、隨筆、小說,其實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有許多貌似散文、隨筆的文章,完全都是虛構,而有許多看起來很像小說的文章+寫的恰是作者的親歷。我看了陳毓十幾篇文章,感覺到她在寫作時,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是在寫隨筆、散文或者是在寫小說。她大概只是有感而發,她只是想到了山裡的美景、世上的奇人、奇事,然後就讓自己的文字如同山間清澈的小溪往外淙淙流淌。而許多的好處,也就這樣流出來了。古語所謂得魚忘筌,讀陳毓的某些篇章,可以體會到忘卻文體的意境。
第二個印象,她果然是老賈故鄉人,文字清麗,千迴百轉,語言有詩意,文章中有畫意,多象徵,確實不俗。而這好的文字,也不是跟著啥人學的,好的文字其實是天生的,就像鳥的鳴囀是天生的一樣。她的家鄉在秦嶺之南,那裡已屬長江水系,雨量充沛,氣候溫暖,野生動物很多,有國寶大熊貓和娃娃魚,植物有號稱活化石的水杉和滿山遍野的杜鵑花。十幾年前我尚在軍隊服役,曾乘坐吉普車,從陝北的黃土高坡,一直走到陝南的繁茂森林。陝西的氣候地貌差別之大,在全國的省份中,實屬少見。但陝西在大家的印象中,大概只有滿天滿地的黃土和辣椒,以及那咧著嗓子吼的秦腔。我想這陳毓如果生長在陝北,她的文字大概就不是這個樣子了。文字和聲腔,都與氣候地理有關係。因之我也猜想,秦嶺之南的陝人,大概是不會唱那種秦腔的,即便唱,腔調也會有變化,那么美的水,那么清新的空氣,嗓音如何能不柔美呢? 第三個印象是,這位陳毓,筆下頗有巫意。而這巫意,是從屈原、是從楚文化那裡來的。她故鄉的那地場,在幾千年前,是不是屬於楚地,我不知道,但那裡與陝北的文化不是一個源頭,是確定無疑的。巫意實際上就是一種奇譎瑰麗的想像力。小女子有了巫意,就是小巫,那情調就超越了這幾年都市裡流行的小資、小布。小巫的特徵表現在文章中就是嚕嚕囌蘇,嘻嘻痴痴,迷迷糊糊,嘟嘟噥噥,戚戚淒淒,如同沈從文筆下那些中了蠱的女子。而小巫必定是多愁善感的,是半夢半醒的,是良善多情的,小巫寫小小說,正是行當本色。
讀她的小說之後,還讀到了三篇評論她的文章,一篇是侯德雲的《小小說的陳毓》,一篇是寇子的《人性的放逐與尋找》,一篇是方英文的《山南的文學女子》,都寫得不錯,都是我寫不出來的文章,都符合我前面所說的有用之序的標準,建議陳毓將這三篇序也收到書中去。
作序作序,稀里糊塗。我早就說過,一個寫小說的,到了為人作序的時候,就有點不太妙了。這說明他已經或者老朽,喪失了創造力,到了依靠那點過去的浮名吃老本的時候。老朽吃老本,也還罷了,問題的關鍵是,這個世界上,一年產生那么多序,有幾篇是有用的呢?我認為序有兩種:一是把所序的作品研讀通透,條分縷析,發現了一些東西,好的,不好的,觀點鮮明,確有見地,這樣的序,無論是對作者還是對讀者。都有用處。作者可以從中見到自己的作品被別人如何看,與自己的創作初衷有何異同;讀者也可從此得到一種閱讀的參照和提示。第二種序是所謂名人的序。多是敷衍了事,人情文章,有價值的不多。名聲暫時還不夠響亮的作者,以為借著名人的名聲,就會使自己的作品受到重視。但這樣的效果,多半是作者的想像。當今的時代,讀者已經十分成熟,而且大半的讀者,本身就是作者,他才不會因為某個所謂的名人的一篇序就掏錢買你的書。文章不好,天王老子作序也沒有用。文章好,口口相傳,不脛而走,想不出名都不行。看到上邊這些話,我估計陳毓小姐也快要暈過去了。好吧,談談她的文章。
第一個印象,她的文章,在文體上很難界定,說散文也可,說隨筆也可,說小說當然更可,本來就是當小說發的。我讀了她卜幾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十分優美。讀她的文章,讓我再次想起我前幾年發表過的一個謬論。我說,所謂散文、隨筆、小說,其實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有許多貌似散文、隨筆的文章,完全都是虛構,而有許多看起來很像小說的文章+寫的恰是作者的親歷。我看了陳毓十幾篇文章,感覺到她在寫作時,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是在寫隨筆、散文或者是在寫小說。她大概只是有感而發,她只是想到了山裡的美景、世上的奇人、奇事,然後就讓自己的文字如同山間清澈的小溪往外淙淙流淌。而許多的好處,也就這樣流出來了。古語所謂得魚忘筌,讀陳毓的某些篇章,可以體會到忘卻文體的意境。
第二個印象,她果然是老賈故鄉人,文字清麗,千迴百轉,語言有詩意,文章中有畫意,多象徵,確實不俗。而這好的文字,也不是跟著啥人學的,好的文字其實是天生的,就像鳥的鳴囀是天生的一樣。她的家鄉在秦嶺之南,那裡已屬長江水系,雨量充沛,氣候溫暖,野生動物很多,有國寶大熊貓和娃娃魚,植物有號稱活化石的水杉和滿山遍野的杜鵑花。十幾年前我尚在軍隊服役,曾乘坐吉普車,從陝北的黃土高坡,一直走到陝南的繁茂森林。陝西的氣候地貌差別之大,在全國的省份中,實屬少見。但陝西在大家的印象中,大概只有滿天滿地的黃土和辣椒,以及那咧著嗓子吼的秦腔。我想這陳毓如果生長在陝北,她的文字大概就不是這個樣子了。文字和聲腔,都與氣候地理有關係。因之我也猜想,秦嶺之南的陝人,大概是不會唱那種秦腔的,即便唱,腔調也會有變化,那么美的水,那么清新的空氣,嗓音如何能不柔美呢? 第三個印象是,這位陳毓,筆下頗有巫意。而這巫意,是從屈原、是從楚文化那裡來的。她故鄉的那地場,在幾千年前,是不是屬於楚地,我不知道,但那裡與陝北的文化不是一個源頭,是確定無疑的。巫意實際上就是一種奇譎瑰麗的想像力。小女子有了巫意,就是小巫,那情調就超越了這幾年都市裡流行的小資、小布。小巫的特徵表現在文章中就是嚕嚕囌蘇,嘻嘻痴痴,迷迷糊糊,嘟嘟噥噥,戚戚淒淒,如同沈從文筆下那些中了蠱的女子。而小巫必定是多愁善感的,是半夢半醒的,是良善多情的,小巫寫小小說,正是行當本色。
讀她的小說之後,還讀到了三篇評論她的文章,一篇是侯德雲的《小小說的陳毓》,一篇是寇子的《人性的放逐與尋找》,一篇是方英文的《山南的文學女子》,都寫得不錯,都是我寫不出來的文章,都符合我前面所說的有用之序的標準,建議陳毓將這三篇序也收到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