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煙鐵路(藍煙線)

藍煙鐵路

藍煙線一般指本詞條

藍煙鐵路是煙臺地區首條鐵路,始於山東省即墨藍村藍村站,途經萊西萊陽海陽棲霞等縣級市,止於煙臺市芝罘區煙臺站,全長183千米,與膠濟鐵路相交於藍村站,與桃威鐵路相會於桃村站。線路始建於1953年,1956年全線通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煙鐵路
  • 始建時間:1953年
  • 竣工時間:1956年
  • 正線總長:183.865公里
  • 車站數目:19
線路地理概況,歷史沿革,沿線所有車站,修建背景,自然條件,線路設備,線路,橋涵,站場,機務設備,電務設備,水電設備,

線路地理概況

藍煙鐵路由膠濟鐵路藍村站起,向東北跨越山東半島中部至煙臺站止。
1985年底正線全長183.865公里,建有車站18個。線路中東部處半島丘陵地區,藍村至萊陽站間多為河流沖積平原,地勢較平坦,土質以沙粘土為主;萊陽至桃村站間地形比較複雜,地質構造主要為砂岩、頁岩互層;桃村至煙臺間多數地段有台地,裸露的岩石中有大理石結晶石灰岩。線路最高點在海陽至長沙堡站間115公里+840米處,標高為147.84米;最低點在煙臺站內,標高3.04米。穿越線路的主要河流有流浩河五沽河、清水河、富水河和大沽夾河等。沿線平均氣溫12℃,最高40℃,最低-15℃;年均降水量740.3毫米。線路經過臨沂—--煙臺斷裂帶區域,地震頻繁,屬中強震區,煙臺市區地震烈度為7度。沿線經濟吸引範圍內黃金等礦產儲量豐富,蘋果、梨等水果馳名中外。線路的建成溝通了鐵路、公路、海運,構成了以鐵路為主的山東半島交通運輸網。

歷史沿革

藍煙鐵路自山東省即墨市藍村鎮起至煙臺止,是煙臺連線到膠濟鐵路及國鐵幹線路網的一條鐵路,初期為單線。鐵路由膠濟線藍村站引出,在煙臺市桃村站有威海地方鐵路局自營的桃威鐵路匯入。
1952年8月,由原鐵道部設計局第三勘測總隊負責勘測設計,修建初期由原鐵道部第五工程局負責工程施工;1954年10月,鐵道部第五工程局解散,由濟南鐵路局基建處負責工程施工;1956年1月1日,藍煙鐵路正式通車,同年7月1日交付運營。全線共完成土石方工程766.3萬立方米,正線鋪軌183.696千米,站線鋪軌29.570千米,建橋126座,涵渠121座,全線實際投資6637.82萬元。它的貫通使得沿線地區經濟成長顯著。
2001年12月29日,總投資22億元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藍煙鐵路複線全線開通運營,使得其運力大增。複線的開通運營,使藍煙鐵路運輸通過能力由單線時的29對提升至當時複線時的54對,年貨物輸送能力由原來的1036萬噸提高至2420萬噸。
2006 年11月6日,煙臺至大連跨渤海貨運滾裝鐵路輪渡(2008年9月19日開通客滾運輸)開通運營,輪渡碼頭設煙臺北站,新修輪渡支線匯入藍煙鐵路珠璣站西南側,使得藍煙鐵路作為東北地區至長三角地區陸海客貨運通道的一部分,與膠濟鐵路、膠新線、新長線相銜接,形成了東北南下的便捷通道,對緩解沈山、京山、京滬、膠濟、隴海鐵路運輸的緊張狀況,完善陸海綜合運輸體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2009年4月2日,藍煙鐵路電氣化改造開工建設。改造工程包括對濟南鐵路局管內藍村至煙臺187公里的線路進行電氣化改造,煙大輪渡支線12公里長的線路也同步進行電氣化改造。同時,對鐵路沿線的平交道口進行封閉或立交改造。工程投資估算總額為17億元,由鐵道部和山東省及社會資本採用多元化投資模式建設。2010年8月26日,全線電氣化改造正式完成,次日首列由電力機車牽引的貨物列車抵達煙臺站標誌著藍煙鐵路已進入電氣化時代。
2010年3月18日開工建設的青島至榮成城際客運專線,將在此後接過藍煙鐵路的接力棒,繼續為山東半島的鐵路客運事業服務,而藍煙鐵路也將結束客貨混跑,轉型為貨運為主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沿線所有車站

含歷次改造已撤銷的車站、線路所。
車站
里程(Km)
車站類型等級備註
藍村
0
客貨二等站
湍灣
11
貨運四等站
已撤銷
姜家坡
24
貨運四等站
上疃
38
貨運四等站
已撤銷
郭家莊
47
貨運四等站
已撤銷
萊西
55
客貨三等站
馬格莊
67
貨運四等站
萊陽
77
客貨二等站
萊陽東
82
貨運四等站(會讓所)
已撤銷
山前店
93
貨運四等站
已撤銷
龍盤山
103
貨運四等站(會讓所)
已撤銷
海陽(徐家店)
110
客貨四等站
長沙堡
119
貨運四等站
已撤銷
桃村
129
客貨三等站
陳家疃
139
客貨四等站
已撤銷
回里
152
貨運四等站
已撤銷
旺遠
159
貨運四等站(線路所)

已撤銷
福山(楚塘)
167
貨運三等站
珠璣
178
貨運三等站
煙臺
184
客貨一等站

修建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不久,1950年6月,韓戰爆發。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僅有一海之隔,處於韓戰的前哨。次年,為從側翼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與鞏固國防,由時任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將軍起草、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志修改遞交、國家主席毛澤東同志親自批覆,國家決定在山東半島修築兩條鐵路:一條由青島地區藍村站引出,設計為藍村至煙臺(遠期至威海)項目;一條由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經平度至萊陽地區。藍村至煙臺一線建成後,濰萊線暫未投資修建。工程由鐵道部設計局第三總隊承擔勘測設計。1952年8月初測,次年9月完成定測,按年運量200萬噸以上幹線標準設計。共徵購土地22777.5畝。1953年5月起,先後向施工部門提交了0~18公里施工設計檔案,其中75~78公里處為河網匯流口不宜設橋而改線。後經鐵道部決定,線路暫修至萊陽站為止,並在預留將來發展的前提下適當降低設計標準,但已施工的路基、橋涵不予改變。1954年8月,鐵道部決定恢復萊陽至煙臺段施工,仍按原幹線標準設計。次年6月,又因資金不足按地方鐵路I級標準設計。此時路基、橋涵工程已基本完成,僅改動了線路上部建築、站場、電務設施等設計。全線主要設計標準為:限制坡度上行8‰,下行6‰;最小曲線半徑600米(保留1處500米);到發線有效長藍村至萊陽段650米,萊陽至煙臺段560米;橋樑載重鋼橋中-22級,圬工橋中-26級;行車閉塞設備:藍村至姜家坡間為電氣路籤,余為電話閉塞等。全線未編總預算,各段預算總和為6520.5萬元。
工程由鐵道部基建總局第五基建分局發包(後第五分局撤銷,改由濟南鐵路分局接辦),鐵道部第五工程局承包。土方工程由民工承擔,最多時年日均11465人。1953年6月,藍村至萊陽段動工;8月,改按鐵道部簡化方案施工。1954年10月,萊陽至煙臺段動工。1955年6月,鐵道部副部長武競天來藍煙鐵路工地檢查工作時,確定了按地方鐵路標準施工及煙臺站客貨場合併設定的方案;12月,全線完成鋪軌。施工中,初期靠肩挑人抬,後改用獨輪車運土提高工效75%;高橋墩施工推行高空吊斗運料法,節省了大量腳手桿;混凝土製作採用流水作業法,工效提高了3倍;架橋則利用大型車輪軸運梁和岔線撥道落梁法,創出一天架橋8孔24米鋼樑的紀錄。開始鋪軌時,正值初冬,氣溫驟降,所建混凝土橋墩需待凝固至標準強度後方可架橋樑鋪軌,鐵道部第五工程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王洵才採用密排高出橋墩的枕木垛,架梁鋪軌運料,使50公里舖軌任務完成於大地封凍之前。工程初期,蘇聯專家曾幫助制訂施工組織計畫,建議改按地方鐵路標準施工,適當削減工程項目以及解決外夾河大橋橋頭防護和路基裂紋等問題。
全線主要工程竣工量為:路基土石方766.3萬立方米,正線鋪軌183.696公里,站線鋪軌29.57公里,站場19個,橋樑126座,涵渠121座,道岔99組,通信線184公里,電話中繼站4處,房建面積25399平方米。全線共完成投資6637.82萬元,略高於各段預算之總和。其中,線路上部建築占45.68%,橋涵占23.08%,路基占18.4%,購地占4%,房建占3.45%,電務設備占1.49%,其他占3.9%。

自然條件

線路所經藍村至萊陽間為大沽河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多為耕地,土質以沙粘土和粘沙土為主,較大河流有流浩河、五沽河。萊陽至桃村間為丘陵區,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岩層主要為沙岩、頁岩互層,其次為沙頁岩、礫岩互層,其中頁岩風化嚴重,礫岩較破碎;較大河流有蜆河、清水河、富水河。桃村至煙臺間線路系循外夾河而行,多數地段有台地;裸露岩石中有大理岩、結晶石灰岩等,大多質地鬆軟,節理紊亂。線路基面最高點在115.84公里處(海陽至長沙堡間),標高147.84米;最低點在煙臺站內,標高3.04米。沿線氣溫一般在39℃至零下15℃之間;年均降水量740.3毫米;最大風力9級。屬中強震區,煙臺市區地震烈度為7度。

線路設備

線路

初建時,正線長183.696公里。1958年煙臺站客貨站場分設後,正線向東延長至183.877公里,線路曲線半徑除1處為500米外,其他均不小於600米。線路坡道原下行超6‰的限坡29處、上行超8‰的限坡23處;後經技術改造,分別減至26處和14處(大多集中於馬格莊至回裡間),最大坡度為9.8‰。路基頂寬原路堤段5.5米、路塹地段5.0米;運營中分別加寬至6.8米和6.0米。路堤土方在施工中均分層夯實,與河流並行地段均做片石護坡,坡腳外植棉槐等防護。路塹兩側底部均設排水溝,深路塹一般在排水溝外留有1米寬平台,土質不良地段還築有擋土牆。全線最高路堤為14.43米,最深路塹為16.02米。道床原藍村至萊陽段為厚25厘米石渣,萊陽至煙臺段為厚25厘米河沙;1964~1977年中修和1979~1983年大修時,正線全改為厚35厘米石渣,至1990年僅有少量站線為沙渣道床。全線鋪軌初為38公斤米型和42公斤/米型鋼軌,大修時正線全換為50公斤?米型鋼軌,站線換為50公斤/米型和43公斤/米型鋼軌。軌枕均為木枕,運營中有部分正線及增建的站線改鋪為鋼筋混凝土枕。全線道口原設162處,後歸併為132處,1990年為121處,其中有線下立交大道口5處、線上立交大道口4處。
線路維護由青島工務段負責,下設3個線路車間:煙臺線路車間、萊西線路車間、萊陽線路車間分別管理維修。

橋涵

全線原建大橋6座、中橋28座、小橋92座、涵渠121座,總長度6315米;運營中增建中橋5座、小橋9座、涵渠17座,總長度增為7300米。1990年,全線共有橋涵278座,其中大橋6座、1061延長米;中橋33座、1794延長米;小橋101座、1885延長米;涵渠138座、2560橫延米。按材質分:鋼橋4座、798延長米;圬工橋134座、3883延長米。全線最長大橋為蜆河橋,長296.5米;最高橋為清水河大橋,高15.01米。橋樑設計洪水頻率,中小橋為1/50,大橋為1/100。橋樑載重:鋼橋中-22級,圬工橋中-26級。除3座立交橋為箱形結構為外,其他橋樑上部建築為:梁孔跨度24米的為鋼樑,梁孔跨度5~16米的為鋼筋混凝土JI型梁,梁孔跨度5米以下的為鋼筋混凝土版梁。橋樑支座亦按梁孔跨度12米以上、5~8米、5米以下,分別為弧形、平鈑、石棉墊支座。橋墩系用混凝土和片石築成。橋基礎多為明挖擴大式,其次為木樁基礎及少數鋼筋混凝土樁基礎,沉井式僅有3個;其中木樁基礎占17.4%,共用木樁3084根,平均每基40.6根,最多者為西牟河橋中一基,用木樁111根。
橋樑維護由青島工務段負責,下設煙臺橋樑車間管理維修。

站場

全線原建車站19個,運營時開站11個,即:姜家坡、郭家莊萊西馬格莊萊陽山前店、徐家店(今海陽)、桃村、回里、珠璣、煙臺。1959年增開湍灣、上疃、長沙堡、陳家疃4個旅客乘降所。1968年增設旺遠線路所和楚塘乘降所。1984年前後站場改造時,湍灣、上疃、長沙堡、福山(原楚塘)、陳家疃相繼改建為四等站。1988!1989年又先後新建龍盤山、萊陽東兩個會讓站。初建時所設祝家廟、塢邊頭站未開辦過營業。1990年,在19個車站中,煙臺為一等站,萊陽、萊西、珠璣為三等站,旺遠為線路所,其餘為四等站。
原建站場均為橫列式。除煙臺、回里、桃村、萊陽各設2條到發線外,其他車站到發線均為1條;各站到發線有效長度,萊陽以南(含萊陽)為650米,萊陽以北為560米。1958年萊陽站場改建為客貨縱列式,到發線增至5條。1980年後站場改建時,湍灣、上疃、福山、珠璣、長沙堡、陳家疃6站共增設到發線11條。1988!1989年新建龍盤山、萊陽東站又增設到發線3條。1990年各站到發線有效長度,除山前店、煙臺、回里、陳家疃站分別平均為500米、642.5米、700米、780.5米外,其他在800~850米之間的有4個站,850米以上的有10個站。站線總延長65.932公里。原建站房均較狹小,客貨運房舍面積僅有3000餘平方米。1990年,全線主要客貨設施有:候車室(含軟席候車室)2535平方米、售票房767平方米、行李房(含倉庫)1181平方米,貨物倉庫15145平方米等。
煙臺站為全線中最大車站,原系三等站,1981年升為二等站,1988年升為一等站。建站時為客貨合型。設有到發線2條,貨物線3條,車輛停放線、機車入庫線、客車上水線各1條,站線總長度6.432公里,其他設施有客運站房428平方米,貨物倉庫2座601平方米等。1958年線路東延另設盡頭式客運場,建有站線4條(含正線);原站場改建為貨運場,設有到發線4條,另有牽出線、回機線等。此後幾經擴建,至1990年客運場線路增至6條,貨運場到發線4條、調車線4條、貨物線9條、機車走行線1條,站線總長度為16.571公里。客貨主要設施有:候車室845平方米(含軟席候車室159平方米)、售票廳545平方米、行李房571平方米、旅客站台2座13185平方米、雨棚1座6882平方米,貨物倉庫7座8536平方米、貨物雨棚2座1924平方米、貨物站台7座57797平方米。
全線19個車站由濟南鐵路局煙臺車務段管理。

機務設備

初期建有萊陽、藍村2個機務折返段。全線竣工後,萊陽機務折返段撤銷,成立煙臺機務折返段;藍村機務折返段在膠濟鐵路複線施工時移至藍村站以西(現青島西機務折返段)。至1990年底,煙臺機務折返段由原2條機車整備線和1組三角線,擴建為段管線5條及三角線1組,長為2566米,還設有15噸抓煤機1台、容量30立方米蒸汽機車給煤塔1座、孔徑200毫米水鶴1座、機車灰坑2座等。1995年,濟南鐵路局逐步淘汰蒸汽機車,沿線車站蒸汽機車補水、補煤、整備設施逐步拆除或廢棄。2010年,藍煙鐵路電氣化改造完成時,煙臺折返段同步完成段管線掛網和廢舊設備改造拆除工作。
全線機車交路:貨物列車由濟南機務段青島車間和濟南西機務段淄博車間分工負責;客運列車由濟南機務段負責牽引。煙臺設濟南機務段煙臺折返車間。

電務設備

通信原為明線和磁石電話機。除行車電話為直通外,其他均由電話所接轉。1959年煙臺至青島設簡易三路載波機。1974~1978年,煙臺至珠璣改為地下電纜。同期,青島至煙臺間換為BZ-12路載波機,藍村至萊陽、萊陽至煙臺間均換為BDZ-3路載波機,煙臺、萊陽地區分別開通了400門和60門縱橫式自動電話設備。煙臺至青島間增設了長途自動接續機,實現了自動撥叫通話。調度通信也由機械選號式改為YDⅢ型雙音頻電話機。1985年,全線裝設了列車無線電話設施。信號機初為臂板式和機械聯鎖裝置。1967年改為電鎖器聯鎖裝置。1982年珠璣站改建為電氣集中聯鎖。同年,全線安裝了雙頻點式機車自動信號及自動停車裝置。1989年新建萊陽東站為電氣集中聯鎖。次年,萊西、上疃、湍灣、姜家坡、馬格莊郭家莊6站亦改裝為電氣集中聯鎖。至1990年底,有4個道口裝設了自動信號裝置。行車閉塞於1967年由電氣路牌機改為電氣路籤機;1970年改為D-66式繼電半自動閉塞設備;1972年更換為64D繼電半自動閉塞設備。
全線通信設施由青島電務段負責,下設青島電務段煙臺信號車間管理維修。

水電設備

運營初期,僅煙臺、珠璣站有電源。自60年代開始,萊陽、回里、海陽山前店萊西5站相繼引入地方電源。1986年,全線有電源車站增至13個。1989年,萊陽站以南由建成的電力貫通線供電。次年,全線電力貫通線建成供電。機車給水原設回里、海陽、萊陽、郭家莊4個給水站,共有水塔4座和蓄水池、蓄水槽各1座,水鶴5組,均配置蒸汽揚水機。不久,撤銷郭家莊給水站。1968年後,全部採用電動泵、深井泵及柴油發電機組供水,日供水量為1300立方米。
全線設計運輸能力:年運量初期137萬噸、近期189萬噸、遠期296萬噸。運營至第十年(1966年)。全線貨流密度平均每公里186萬噸,貨物發到量為213萬噸。1986年,全線貨流密度平均每公里增為771.1萬噸,貨物發到量增為906.85萬噸。經技術改造,上行輸送能力增至554萬噸,下行輸送能力增至696.8萬噸。1990年,貨物傳送463.6萬噸、到達889萬噸,藍村至萊陽段貨流密度上行452.6萬噸、下行845.7萬噸,運輸能力處於極度飽和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