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夾河

大沽夾河

大沽夾河,史稱大沽河,俗名外夾河。是膠東半島地區注入北黃海的最大河流。上源稱外夾河,流經海陽、牟平,棲霞、萊山、福山,在煙臺福山區永福園村納最大支流內夾河,始稱大沽夾河。在煙臺市區(芝罘區、福山區之間)小沙埠南轉而北流,於東勝利村北注入北黃海。河長80公里(《福山區志》記作75公里),流域面積2295.5平方公里。

大沽夾河,古老悠久漫長,歷來被煙臺民眾譽為“母親河”。沿河是“煙臺蘋果”、“煙臺大櫻桃”的重要產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沽夾河
  • 別稱:沽夾河、外夾河
  • 所屬水系:膠東半島獨流入北黃海河流
  • 地理位置:山東省煙臺市
  • 流經地區:海陽縣,牟平,棲霞、萊山區、福山區
  • 發源地:海陽縣北部郭城鎮牧牛山
  • 主要支流:內夾河,清洋河
  • 河長:80公里
  • 河流面積:2295.5平方公里
  • 入海口:煙臺福山區東勝利村北
名稱演變,幹流概況,主要支流,水文特徵,治理開發,河道治理,蓄水工程,引水工程,發電,地圖信息,

名稱演變

大沽夾河,《福山區志》載:俗名外夾河,史稱大沽河。《牟平縣誌》載:外夾河,《漢書·地理志》中之聲洋水,或以為即此外夾河。

幹流概況

大沽夾河在膠東半島的位置大沽夾河在膠東半島的位置
大沽夾河,位於山東省煙臺市,上源有兩支,東支名外夾河,亦稱大沽河;西支名內夾河,亦稱清洋河。兩河在煙臺福山區永福園村會合後,始稱大沽夾河。兩河中以東支較長,為大沽夾河幹流,流經海陽縣、牟平區、棲霞市、萊山區、福山區,在煙臺市區(芝罘區、福山區之間)小沙埠南轉而北流,於福山區東勝利村北注入北黃海。
大沽夾河
大沽夾河位置及水系構成大沽夾河位置及水系構成
以外夾河為幹流(正源),上源稱清陽河主要位於牟平區境內,源頭也有兩支:東支流垂柳河發源於乳山市東澇口、上沙家一帶山地;西支流留疃河發源於海陽市三海山北麓(《棲霞縣誌》記為棲霞牙山、靈山和棲霞與海陽交界處之榆山,《山東省志》記為海陽縣北部郭城鎮牧牛山)。兩支流於牟平區埠西頭村北匯合為清陽河,向北流經觀水鎮西邊境(棲霞界)入福山區;流至牟平院格莊鎮王官莊與福山區回里之間,始稱外夾河;沿牟(平)福(山)邊界北流至萊山區萊山鎮白虎山西,入福山區境內。
牟平區境內主流長36.5公里,平均寬150米,流域面積372.6平方公里;1994年10月,隨區劃調整,牟平區境內主流長減至26公里,流域面積減至320.1平方公里。屬常年河。年徑流量5366萬立方米。
在萊山區境內,外夾河自朱塂堡流入兩甲埠西流出境,入福山區。境內河段長9.70公里。境內河段是典型的季節性雨源河流,境內河段已近下游,河道彎曲寬淺。
在福山區,外夾河由茂芝場村入區境,繞東陌堂、大沙埠,至永福園東南與內夾河相匯,而為大沽夾河,北流至永福園村東北入黃海套子灣。境內長43公里,河床寬100至200米。
外夾河福山區回里鎮一段外夾河福山區回里鎮一段
外夾河福山區潭家莊大橋一段外夾河福山區潭家莊大橋一段
內外夾河匯合後大沽夾河內外夾河匯合後大沽夾河
大沽夾河入海口處大沽夾河入海口處

主要支流

內夾河福山區段內夾河福山區段
內夾河(又稱白洋河、清洋河),發源於棲霞縣北部靈山夼(小靈山和郭落山),曲折東北流,經棲霞城西,又東北流,在棲霞藏格莊附近屈而東流,經過門樓水庫,轉而東北流,經福山城東,又東北流由左岸注入大沽夾河。河長76.8公里,流域面積1212.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2/1000。中下游建有門樓水庫,系防洪、灌溉、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
中村河,發源於魚石口子山西麓。經王格莊鎮,於白泊村折向西北,於觀水鎮匯入外夾河。觀水鎮河段九道彎下有桃園水庫。全長25公里,流域面積69.5平方公里。屬常年河。年徑流量1050萬立方米。
觀水河,發源於山西麓。上游有山水庫。在觀水鎮內西流匯入外夾河。全長15公里,寬100米,流域面積77.5平方公里。屬季節河。年徑流量1172萬立方米。
柳子河,舊稱流子河。發源於臧家鄉東大頂山北麓,自西南向東北流經大楊家、小楊家、臧家、奇章、棲里等村,至勝利東村入大沽夾河。全長13公里,河床寬20至40米,流域面積46.4平方公里。上游建小(二)型水庫1座。
兩界河,系棲霞縣與福山區之界河。發源於歪頂山東南,自西向東流經善疃西入大沽夾河,全長4公里。巨甲河發源於巫山北麓。自南向北穿過巨甲村入大沽夾河,全長5公里。
黑石河,發源於狼窩夼北麓,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黑石、黃連墅等村,至東風村入門樓水庫。全長20公里,河床寬約30米。
高谷河,發源於小磁山和蓬萊縣東尖頂山,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大谷家、孫家疃、西羅格莊、陳家莊、鄒格莊等村,至高疃西村入清洋河。全長15公里,河床寬約50米,流域面積60平方公里。上游建小(一)型磁山水庫1座。
仉村河,發源於義村北山和迷雞山。自西北向東南經吳陽泉、福山銅礦、桃園村等地,至仉村張村東入清洋河。全長11公里,河床寬約60米。
楊家河,發源於小天頂山,自東南向西北流經蓬萊莊、集賢、嵐柳墅等村,至金堆寺西南入清洋河。全長10公里,河床寬約40米。
義井河,發源於疋山,自北向南流經王家疃、隆口、義井等村,至古上村南入清洋河。全長7公里,河床寬約40米。
東風河,位於萊山鎮境北部。源於荊山西北麓、馬山北麓、直山北麓、光山北麓,由南向北到石家疃轉向西流,流經安吉村、郝家莊、車家疃、賈家疃、石家疃、董家莊、南陳家疃、北陳家疃、劉家莊、黃家疃、兩甲埠,匯入外夾河。全長9.20公里,主河道最寬30米。早年稱海洋河,1974年重新治理,被命名為東風河。
萊山河,位於萊山鎮境北半部。發源於光山北麓的鈴峰頂、兩腳山,由東南向西北流向,流經萊山街(萊山鎮駐地)向西匯入外夾河。全長8.30公里,寬11米。
友誼河,位於萊山鎮境南部。源於風山西北麓,雷山、馬山、光山西南麓,由東南偏向西北流向,流經祥山一帶各村和解格莊、千金、千金店、友誼村,於友誼村西匯入外夾河。全長8公里,主河道最大寬度40米。原為無名河。1974年,萊山公社各大隊出人力、物力治理,並命名為“友誼河”。
馬家都河,位於界牌村西北。源於界牌,流向東南,流經解家、曹家莊、田家莊、東馬家都等村,轉向西南,流入萊山鎮境,再經兩甲埠村,匯入外夾河。全長8公里,寬20米。為境內唯一“北水南流”河。
馬家河,位於東軫格莊村中。源於金斗山北麓、結子溝村南溝,向北穿過東軫格莊入海。因此河流經東軫格莊馬姓居住區,故得名馬家河。全長6公里。
朱塂堡東河,位於萊山鎮境南部。源於風山西北腳下的沙家溝,由南偏向西北流向,流經朱塂堡村東向北,經陳村西轉向西北匯入外夾河。全長5.80公里,主河道最大寬度32米。其支流有陳村北河,發源於姜家台東塂,流經姜家台、解村,於陳村西匯入朱塂堡東河。
勤河,位於區境南部,早年因河水曲折縈繞,過往行人需勤渡河、勤脫鞋,故名。發源於上世回堯村西、蓁山東北麓,源出東南流,於上世回堯村東向南,沿煙(台)乳(山)公路東側南下,至杜家疃村南入大沽夾河,全長10.80公里,河面寬20米,流域面積43.50平方公里。1973年,中下遊河道經人工改直。屬季節性河流。
橫河,位於區境西南部,自北向南流,實為縱河,稱橫河。發源於蓁山、金夼頂南麓,西南流經蓁山屯、傅家、鄭家、張家等村,穿過牟(平)福(山)公路,至套口村流入大沽夾河,故又名套口河。全長7.10公里,流域面積9.70平方公里。屬季節性河流。
區河,位於區境西部,因河道縱貫只楚鎮區域,故名。發源於西牟村與西玉樹莊之間,北流,於北皂村西北入大沽夾河口。全長9.50公里,河床寬10米,最寬處25米,流域面積34.10平方公里。屬季節性河流。
馬家都河。位於區境南部,主流在馬家都村東,故名。發源於峰山南麓,長5.90公里,流域面積12.10平方公里。東南流經解家、曹家莊、田家莊、東馬家都等村,轉向西南入牟平縣境,匯入大沽夾河。屬季節性河流。

水文特徵

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大沽夾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773.9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267.9毫米,折合年徑流量為6.15億立方米。根據福山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997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4年,為5.65億立方米,最小出現在1968年,為0.640億立方米,兩者比值為8.8。
大沽夾河洪水,建國以後以1965年為最大,據內夾河南關村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1178平方公里)實測,洪峰流量為2510立方米/秒。大沽夾河福山站,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1.39公斤/立方米,據1953~1957,1966~1979年觀測資料計算,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34萬噸。

治理開發

河道治理

大沽夾河治理大沽夾河包括外夾河和內夾河(即清洋河)兩大支流。大沽夾河水系河道彎曲,流水不暢,源短流急,沖刷力大,致使河床中游側蝕,下游沉積,左右岸沖淤現象嚴重,河床寬淺,系典型的雨源型山洪河道。流域內地貌幾乎全為低山丘陵區。大沽夾河的治理始於建國以後。1950年福山城東北關至永福園段築堤2000米;1953年福山城東關村段修護堤1100米;1955年福山城東關至南關大橋段修護堤1225米;1963年永福園段加固河堤1200米;1963~1964年間,外夾河從道平至回里段修築護堤加固工程,長4050米。1956~1957年,由萊陽專署水利科勘測設計,福山縣水利局負責施工技術指導,福山縣城廂鎮組織沿河村民施工,內外夾河匯合口上下游共築建加固堤防19.43公里,修建大小涵洞10座,砌石護岸5處;治理後的河段達到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兩岸4.5萬畝土地和24個村莊受益。1973~1976年間,煙臺地區水利局勘察、調查和規劃設計,地區革委會組織福山、棲霞、牟平三縣勞力參加施工。福山共修堤22,15公里,建涵閘10座,除險加固工程8處,長1.3公里,裁灘清障14處,長13.9公里。牟平、棲霞亦按統一要求完成本縣境內的河段治理任務。全部工程從1975年5月正式開工至1976年汛前結束。治理後的河道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此外,組織民眾在大沽夾河上、中游流域整修堤田、砌石地堰、封山育林等,加強水土保持。還陸續興建了一大批水庫、塘壩等蓄水工程。至1985年底,整個流域內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41座,塘壩741座,另有平塘、機井、大口井及揚水站共3480處(眼),截流工程34處,這些攔蓄水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積55,78萬畝,占流域內全部耕地面積的51.3%。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知縣程大模督築清洋河西岸南堤,“灌灰砌石,堅固異常”。1736年(清乾隆元年),程大模又倡築清洋河東堤。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清洋河水漲溢,沖壞西岸土堤,知縣何樂善捐俸改修石堤。建國後,文登、萊陽專署及煙臺地區行署,組織海陽、牟平、棲霞、福山等縣及煙臺市民工,對大沽、清洋兩河流域進行大規模治理。流域內修建水庫、塘壩500餘座,總庫容2.5億立方米。除歲修護堤外,較大規模的築堤活動可分兩期。1956年至1957年為第一期,進行大沽、清洋兩河下游築堤工程。大沽夾河東岸由小沙埠至西玉樹莊,西岸由小梁家莊至衛家疃村東;清洋河東岸由東關村至崇義村西對輪山腳下,西岸由楊家台子村至曾家莊大橋,堤防全長1.94萬米,活動土方為32.95萬立方米,修築大小涵洞10座,砌石護岸5處,長450米,用亂石1850立方米,共用工日1403萬個,投資8.7萬元。該項工程由萊陽專署水利局派技術人員幫助勘測設計,城廂鎮組成施工領導班子,沿河各受益村參加施工,縣水利局負責技術指導、工程完工後,4.5萬畝耕地和24個村莊免受水害。1975年至1976年為第二期,進行大沽夾河中上游築堤工程。1975年初,煙臺地區水利局組織棲霞、福山、牟平、煙臺等縣市,對大沽夾河進行統一治理。指揮部設在福山縣譚家莊公社(今回里鎮)。福山境內重點治理兜余、譚家莊兩公社河段,全長23公里。全縣11處公社分擔任務參加施工。1975年4月動工,1976年汛期前完工。共築堤2.22萬米,新建涵閘10座,除險加固工程8處,長1300米,裁灘清障14處,長1.3萬米,活動土石方96.06萬立方米,總用工日68.75萬個,總投資32.77萬元。竣工後,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

蓄水工程

門樓水庫,位於福山縣門樓鎮西南大沽夾河支流清洋河下游。控制流域面積1077平方公里。總庫容1.97億立方米,興利庫容1.33億立方米。1958年11月1日開工,主壩、5條副壩、東輸水洞、溢洪道等工程,於1960年10月竣工。投入運用後,陸續完成西輸水洞,東、西兩座壩後式發電站,溢洪閘,主壩加高培厚及溢洪閘下游護砌等工程。至1985年,共完成土方268萬立方米,石方38萬立方米,混凝土1.3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206萬元。水庫主壩系粘土心牆砂殼壩,長1050米,最大壩高22.32米,頂寬22.5米。因清基不徹底,滲漏嚴重,1983年全年漏水74萬立方米。5條副壩,除西副壩為粘土心牆壩外,其它為均質土壩,總長960米,最大壩高15米,頂寬3米。溢洪閘12孔,設計泄量8430立方米每秒。東、西兩輸水洞的最大流量分別為37.80和21.30立方米每秒。發電站2座,裝機5台1500千瓦。水庫達到500年一遇防洪能力。年平均淤積量14.50萬立方米(1979年測算)。1965年7月28日,發生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峰75.9%。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1.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3.8萬畝。水電站年平均發電108萬千瓦時。從1984年開始,門樓水庫轉向以城市供水為主,兼顧農田灌溉,1985年向煙臺市區供水900萬立方米。
桃園水庫,桃園水庫1958年1月始建,次年7月停建。按重點小(一)型水庫標準管理。1978年續建,1980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84年完成大壩護坡工程,1987年大壩加高3米,1990年修建防浪牆。1999年經省水利廳、市水利局驗收合格,被省水利廳列為中型水庫管理。水庫占地142.89公頃,灌區渠系占地24.98公頃,其它建築占地4.72公頃。上游來水面積64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1365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503萬立方米,年均為農業灌溉放水700萬立方米。灌溉範圍為觀水鎮23個村,已開發17個村,有效灌溉面積1253公頃。
黑石水庫,位於張格莊鄉黑石村南,攔截清洋河支流黑石河水源,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1969年11月動工,1971年7月竣工。總投資25.6萬元,完成工程量25.1萬立方米。大壩為粘土心牆沙殼壩,壩體高22米,頂寬4米,全長314米,總庫容316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27萬立方米(死庫容13萬立方米)。溢洪道位於大壩東端,為開敞式,寬24.6米,設計泄洪量173立方米/秒。非常溢洪道位於大壩西端山嘴處,寬31米,最大泄洪量344立方米/秒。放水洞為溝埋式鋼筋混凝土圓管,直徑100厘米。出口處安裝直徑100厘米手搖式啟閉機一台,最大輸水流量6立方米/秒。乾渠一條,長9公里。設計灌溉面積7000畝,實際達到2150畝。

引水工程

明朝成化年間,官府倡修引河渠道一條,西自馬神廟,北抵清洋河,寬一丈五尺,深一丈,長十五里。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大沽、清洋兩河沿岸農民開渠築堰,引河灌田。建國後,較大的引河自流渠是幸福渠,1958年5月15日動工,6月6日完工,渠道位於塔寺莊南2公里處,引清洋河水。渠道全長18.1公里(包括南堤揚水站渠道7公里),由塔寺莊村南,經福山鎮南關村至柳子河。最大流量2立方米/秒,灌溉面積2萬畝。17個鄉鎮參加施工,國家投資4.1萬元。
門樓水庫配套工程有東西兩條幹渠,全長53.3公里。西乾渠沿清洋河左側向北,至福山城轉向西北,於北於家村順海岸線向西達黃莊。縱貫門樓、福山鎮、臧家、古現、八角五個鄉鎮。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1964年春至1965年秋,以原幸福自流渠改建擴建。投資21.2萬元,渠長19.6公里,渠首最大流量4立方米/秒,可灌溉農田3萬餘畝。第二期1974年12月至1980年3月,進行西乾渠擴建延伸工程(延伸段由柳子河至黃莊)。擴建延伸後,全長32.3公里,渠道最大流量8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8萬畝,因工程不配套,實際達到4.3萬畝。共有建築物101座,其中倒虹吸9座,長403米,崗嵛隧道2300米。擴建延伸總投資270萬元,總用工日50.8萬個。東乾渠沿清洋河右岸向北延伸,至崇義村東轉向大沽夾河沿岸,止於黃務鎮南車門村北。工程於1969年4月1日動工,1971年7月1日竣工,全長21公里(其中芝罘區段10公里),渠首寬6.5米,最大流量10立方米/秒,設計灌溉面積11.8萬畝,實際灌溉面積6.28萬畝(其中芝罘區4.23萬畝),國家投資156萬元,總用工日120萬個。有建築物147座,其中鋼絲網薄殼渡槽兩座:大屋渡槽長1180米,單節長14至24米,橫斷面4.5平方米,通過流量8.9立方米/秒,為省內第二大薄殼渡槽;跨大沽夾河渡槽,長460米。石拱渡槽兩座,計733米,倒虹吸七座,計928米。

發電

門樓水庫發電站有3座,總裝機容量為1625千瓦,其中泄洪發電站1台機組,126千瓦(1972年廢除);西電站2台機組,600千瓦;東電站3台機組,900千瓦,3座電站總投資130.3萬元。自1965年泄洪電站投入運行,1972年和1973年西、東電站先後投入運行,至1982年,累計發電量1542.75萬度。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