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藍枕八色鶇的平均體重約為121.0克。
體長約23厘米。雄鳥頭頂後部至後頸輝藍色,前頭、眉紋、頰及耳羽褐黃;背羽輝綠沾棕;尾橄欖綠;翼覆羽色似背羽,飛羽褐色。下體棕褐。雌鳥體羽以褐為主,枕至後頸暗綠。
藍枕八色鶇雄鳥除頭頂及頸背亮藍色,其餘頭部和頸側均為茶黃色,其中前額基部較淺淡,耳羽和頸側較濃,眼後有一黑紋伸達頸側。背、肩草綠色微具茶黃色及褐色細紋。腰和尾上覆羽藍綠色,翅上小覆羽草綠色,中覆羽、大覆羽和內側飛羽橄欖綠色綴有茶黃色斑。初級覆羽和飛羽暗褐色,尾暗橄欖綠色。下體頦、喉灰白色沾有茶黃色,羽軸延長呈褐色羽須,胸和兩脅茶黃色沾有棕色,腹中部茶黃色較淡,尤以下腹最淡,幾近棕白色。腋羽褐色,羽端茶黃色,翼下覆羽褐色,尾下覆羽淡茶黃色。
雌鳥似雄鳥但枕部為茶黃色而非藍色,頸後綠色,喉多偏白色。
虹膜淡褐色或暗褐色,眼瞼肉紅色,嘴褐色,腳粉褐色。
幼鳥是黑褐色,腹部淺黃色,喉嚨白色。
大小量度:體長220-233mm;嘴峰:23-26mm;翅104-112mm;尾54-61mm;跗蹠48.5-52mm。
棲息環境
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沼澤林、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亞熱帶或熱帶嚴重退化的前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山地林,多見於海拔700米以下的熱帶雨林中以及在林下地面活動。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
主要棲息于海拔500-1000米的熱帶森林中,有時也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森林地帶。尤其喜歡稀疏的次生林、竹林、灌叢、竹林灌叢混交林等生境,偶爾出現於荒棄的農田地帶。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活動於林下地面或灌叢間,以清晨和黃昏活動較頻繁。行動時常呈大步跳躍,飛行也很好,而且速度較快。在尼泊爾,藍枕八色鶇流連於森林密集的灌木叢及提供的濕溝渠;在印度北部,一般出現在相對乾燥的山脊,俯瞰河流和溪流;在緬甸,活動於森林混合林的綠地上。
食性主要吃螞蟻、鞘翅目昆蟲、蝸牛、蟋蟀、小甲蟲,蠕蟲、青蛙,也吃蜥蜴和老鼠或小型無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孟加拉國、寮國、中國大陸、越南、印度、緬甸和尼泊爾。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越南。
繁殖方式
主要繁殖在海拔100米以下的低山常綠闊葉林和竹林中,繁殖期為4-8月之間,通常營巢於竹林、次生林或灌叢中地上,很少到茂密的森林中營巢。但也有的巢建在樹上,入口處正面臨樹,其中只有部分可以接近巢。可允許成鳥監視潛在的入侵者並在面臨危險情況下迅速逃生。放置在樹木上的巢約50厘米寬,20厘米深,入口處直徑為9厘米。巢呈球狀,巢的結構較為粗糙,主要同細枝、竹葉、草莖和根構成,巢口多開在近地端處,一般多有落葉或其他碎片等隱蔽物將巢掩埋。每巢產3-7枚卵,卵白色上有細疏的紫黑色、紅褐色、黑褐色、紫色、灰色或淡紫色斑點,亦有的被淡紅色斑。卵為橢圓形,大小平均29mmx23mm。雌雄共同建巢、孵化和餵雛的。孵化持續約17天。
亞種分化
(2亞種)
1.藍枕八色鶇指名亞種(學名:Pitta nipalensis nipalensis)(Hodgson, 1837):分布於從尼泊爾中部地區延伸到西北部緬甸,通過西孟加拉邦至大吉嶺,錫金,不丹,印度東部和東北部,中國西藏。
2.藍枕八色鶇北越亞種(學名:Pitta nipalensis hendeei)(Bangs & Van Tyne, 1931):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及廣西西南部),緬甸,寮國和越南北部。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中國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