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指/趾綜合徵

藍指/趾綜合徵

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治療,預後,
藍指/趾綜合徵是指肢體的微小血管閉塞引起手指或足趾出現藍黑色、鋸齒狀、指壓不褪色的斑點,伴劇痛等症狀的綜合徵,病因多為粥樣硬化性栓子。1976年,Karmody首次命名。其實質是肢體末梢動脈的微小栓塞,應屬於動脈栓塞範疇。

病因

微小栓子通常是源於上遊動脈粥樣硬化灶破潰的膽固醇碎屑。另外一部分病人的微小栓子為纖維蛋白―血小板聚集物,即“白血栓”,源於同側近端肢體動脈的狹窄或閉塞灶,可能與血流動力學顯著異常所致的剪力有關。
至今尚難以明確區分膽固醇性和血栓性栓塞。目前認為,單側BTS伴同側肢體動脈狹窄或閉塞,白血栓性栓塞的可能性最大。而如果同時發生多處栓塞,應考慮膽固醇性栓塞。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突發性、持續性一指/趾或多指/趾靜息痛、觸痛,麻木、運動障礙、間歇跛行、皮膚蒼白、厥冷、指/趾出現境界清楚的藍黑色、鋸齒狀、指壓不褪色的斑點,遠端動脈搏動消失。

輔助檢查

因發生病變的多為微小血管,常需動脈造影檢查。

治療

常需及早治療,以挽救肢體、避免截肢。有文獻報導,藍指/趾綜合徵發生後12小時內接受手術者無死亡,截肢率達3%;8小時以內治療者,治癒率達100%。
一、手術治療:
1、動脈取栓術:僅適於較大動脈栓塞者。因藍指/趾綜合徵多屬微小動脈栓塞,取栓術效用有限。
2、靜脈-動脈化:多利用自體靜脈,將動脈血流引入靜脈,利用靜脈途徑逆向灌注遠端組織,使靜脈起到動脈的作用。
二、介入治療:
將導管置於藍指/趾動脈近端,大劑量衝擊灌注尿激酶,隨後抗凝治療。但有文獻報導介入治療2周后複查造影,動脈仍閉塞,但側枝循環顯著增多、增粗。
另外,介入治療可以同時處理微小栓子的源病灶。藍指/趾綜合徵由白血栓引起時,介入治療能達到去處栓子源,恢復動脈連續性的目的。建議具有如下特徵的病例首選介入治療(繼之以抗血小板治療):
1、病人僅經歷1~2次微小栓塞。
2、無大塊栓塞。
3、無瀰漫微小栓塞或全身微小栓塞表現(如腎衰、突發性高血壓)。
4、有血流動力學明顯異常的動脈局限性狹窄,並能被介入治療所糾正。
5、無瀰漫性主動脈粥樣硬化。
6、流出道暢通。
但是,也有文獻報導藍指/趾綜合徵進行介入溶栓後發生嚴重的血栓脫落性栓塞,提示溶栓治療有一定的危險性。
三、藥物治療:
在上述方法無效或存在嚴重合併症無法進行上述治療時,可進行藥物治療,主要包括:
1、溶栓藥物:鏈激酶、尿激酶、rt-PA等。
2、抗凝藥物: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令等。
3、祛聚藥物:腸溶阿司匹林、潘生丁、玻立維等。

預後

50%的病人常在首次發作後的一年內復發,使小動脈逐漸閉塞,最終導致嚴重的供血障礙而截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