薶,mái,謠皆切,古同“埋”; wō,烏禾切,沾污; lí,陵之切,塞也;mài,暮拜切,“貍”或字,瘞也。(參照《中華大字典》民國版p.1951)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薶,mái,謠皆切,古同“埋”。爾雅釋天云:祭地曰瘞~;
薶,wō,烏禾切,沾污。與霾通,薶即晦也,今日定霾音為mái,古當讀wō,如塵薶。“夫鑒明者,塵垢弗能~。”;
薶,lí,陵之切,塞也。集韻解為塞。還有按壓、鎮壓等意思,“~賊寇于山下”。
薶,mài,暮拜切,“貍”或字,瘞也。葬埋。與mái音不同,mái有藏(埋藏)的意思,mài有失去(埋葬)的意思,今用雙音詞區分。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與埋同。《博雅》藏也。《爾雅·釋天》祭地曰瘞薶。《注》旣祭薶藏之。《淮南子·時則訓》掩骼薶骴。
《類篇》暮拜切,音韎。義同。
《集韻》陵之切,音釐。《爾雅·釋言》窒薶,塞也。
《直音》音懷。草名。
《字彙補》烏魁切,音威。汚也。《淮南子·俶眞訓》鑒明者,塵垢弗能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