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薩蒂是
婆羅門教及
印度教所提倡的一種寡婦殉葬制度。寡婦被看作是宗教的祭祀品,信奉薩蒂制的人篤信寡婦是可以與在天堂的丈夫傳遞信息之人。寡婦登上葬禮的柴堆,把丈夫的頭放在自己的膝上,然後柴堆被點燃。通常,寡婦都是與丈夫用同一個柴堆的。如果有幾個寡婦,形式則有不同。一般來說,最受寵的那個會享此“殊榮”。如果丈夫是戰死於遠方的戰場,那么寡婦會用丈夫的方巾或鞋子作為丈夫身體的象徵與她一同火化。
發展歷史
雖然薩蒂這一習俗從沒有廣泛實行,但一些
婆羅門種姓卻視其為女性獻身精神的典範。有時候這個習俗與印度教神話中的女神
薩蒂聯繫在一起。薩蒂在她的父親侮辱她的丈夫
濕婆神後,在以其瑜伽之力產生的火焰中自焚而死。但是在這則神話中濕婆並沒有去世,而且後來還為薩蒂之死復仇。
梵文中首次明確記載這一習俗是在史詩《
摩訶婆羅多》(現存版本大約在公元400年左右編纂而成)中。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作家
狄奧多羅斯在記載公元前4世紀的
旁遮普時也提到了這一習俗。無數的薩蒂墓石(以“薩蒂”的習俗自焚而死的寡婦的紀念碑)在印度全境被發現,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510年
中央邦的埃蘭。公元六世紀開始薩蒂習俗盛行於印度的某些地區,特別是西北部的
拉賈斯坦。有時候女性們預料到丈夫將會在戰爭中陣亡,她們會在丈夫死前自殺,這種情況的自焚被叫做jauhar。在穆斯林時期(12世紀至16世紀),
拉傑普特人就有jauhar的行為,最著名的一次是發生在
奇托爾,這是為了不讓女性們被入侵的敵軍強姦——她們認為被強姦比死亡更可怕。寡婦們在傳統的印度教社會生活困難可能也讓薩蒂這一習俗得以傳播。她們被當作經濟負擔,並被強迫剃髮,吃殘羹剩菜,穿不好看的衣服。
孟加拉婆羅門也盛行薩蒂習俗,特別是在1680年至1830年。孟加拉婆羅門種姓中發生大規模“薩蒂”行為的間接原因是達亞不哈嘉學派教法
(the Dayabhaga system of law,公元1100年)。該教法盛行於孟加拉,而且規定寡婦有繼承權。這就鼓勵女性為了讓自己的其他親屬能繼承財產而採取“薩蒂”的這一行為。
取締
16世紀,
莫臥爾王朝的統治者
胡馬雍及其子
阿克巴採取措施禁止“薩蒂”習俗。薩蒂成為英國統治下的一個中心問題,英國統治者首先容忍薩蒂,然後通過立法規定可以實行這一習俗的條件,無意中將其合法化。1817年英國統治
孟加拉邦時,平均每天有兩名寡婦自焚。1819年孟加拉邦竟有839名寡婦殉夫。最後在1829年,英國宣布薩蒂為非法。其中1828年至1833年任英國孟加拉總督、1833年至1835年任
印度總督的
威廉·本廷克以及印度教改革家
拉姆·莫漢·羅伊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薩蒂習俗直至莫臥爾王朝末期甚至在一些
穆斯林中也存在。但是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的改革運動讓這一習俗在
伊斯蘭教中消失。
薩蒂習俗有時候是自願的,但強迫、逃跑以及被救下的案例未知。英國官方1829年宣布寡婦殉葬為非法時,印度婦女還遊行要求還以殉夫的權利,殉夫現象屢禁不止,一些偏遠村落仍保有此惡習。零星的薩蒂行為還是會出現,最臭名昭著的是魯普·坎瓦爾(Roop Kanwar)的案例,這位18歲的寡婦在1987年施行了薩蒂。這一事件爭議頗大,一些印度的團體捍衛坎瓦爾的行為,另一些則宣稱她是被謀殺的。還讓印度全境掀起抗議風潮,為此印度政府曾修訂防止寡婦殉葬的法律,任何與薩蒂有關的行為最高刑罰可以是死刑或終生監禁。
文學
評價
活焚寡婦,愚昧、野蠻、極其殘忍,卻被宗教迷徒奉為“聖潔”的祭禮、“高尚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