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舞蹈

蒙古民族自古以來信仰原始的多神教——薩滿教。“薩滿”一詞源自通古斯族語,本意為“因興奮而狂舞的人”。男巫蒙古語稱為“博”,女巫稱“伊都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滿舞蹈
  • 源自:通古斯族語
  • 本意:因興奮而狂舞的人
  • 民族:蒙古民族
蒙古民族最初崇拜高山和大樹,在這種原始宗教中,保留著“森林文化”的痕跡,祭祀天神,歡慶勝利,都要歌舞於蓬鬆樹下。他們相信萬物有靈,所崇拜的精靈稱為“翁貢”——以木或氈製成的偶像(《多桑·蒙古史》)。薩滿教起源於民族部落的狩獵生活和圖騰崇拜,其巫師叫“曲律”,能溝通人神,每當精靈附體時,“曲律”的動作便酷似某個精靈的動作和神態。蒙族舞中保留著許多模仿白海青、棕熊、老虎的動作,這都與薩滿教有關。薩滿巫師的法器鈴鼓、銅鏡等,都是溝通人神的重要工具。公元前1000多年前,北方遊牧民族的祖先在查乾札馬岩畫中保留了巫師邊舞邊擊鈴鼓的形象。據烏蘭傑《蒙古族古代音樂舞蹈初探》一書介紹,科爾沁草原如今還保留著薩滿的詩歌和舞蹈,如在《青銅勇士之歌》(大型翁貢)中設壇、法裙、兩節為開場招徠觀眾之用;“墳塋”或稱“敖包墳”或“白石墳塋”,則是祭祀祖先陵墓的樂舞,此外還有起步、列隊、奔跑、高潮、起興等段落。正如《多桑·蒙古史》所記:“擊鼓誦咒,逐漸激昂,以至迷惘,及神靈附身也,則舞躍瞑眩,妄言凶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