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剪紙(薩滿教民間藝術剪紙)

薩滿剪紙(薩滿教民間藝術剪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薩滿剪紙是體現薩滿教文化的中華民族民間藝術剪紙,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一種。剪紙起源於巫術,即中華民族的巫術信仰一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崇奉天神、地神、祖先神、家神、動物神、植物神等。在體現薩滿文化的剪紙中,以中華民族民間剪紙最具代表性。中華民族薩滿崇奉的天神、地神等神靈總計約有170多個,這些神靈經常用剪紙的形式予以表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滿剪紙
  • 目的:體現薩滿教文化
  • 性質:中華民族民間藝術剪紙
  • 起源於:巫術
  • 原料:皮革、魚皮、麻布、植物葉子
  • 形式:專治精神錯亂病的等
綜合概況,歷史發展,其他相關,

綜合概況

祖先崇拜是薩滿祭祀的重要活動。在家裡的祭祀是逢年過節滿族人家的西牆上祖宗板前貼有白色的掛簽,中間多刻有福、祿、壽、財、奇、瑞等意的滿文字,四周有蝶狀、方孔等剪紙圖案與文字相連,一般貼四張。在墳地的祭祀是清明節在墳堆頂上插“佛頭”,用五彩紙剪成車枯轆錢的兩方連續圖案意為搖錢樹,掛在一米來長的木棍上,上端系一朵五彩紙紮的花,與漢族迥異,是一種半抽象的剪紙作品。在眾多女神崇拜中,滿族崇拜“姥姥神”即老太太神,分管許多事情,有管子孫繁衍的、管兒女婚姻的、管進山不迷路的等等,各有分工。由於對“姥蟾神”的崇拜,有了各種姥姥人的剪紙。剪紙中表現薩滿治病的作品很多,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的表現焚香設供、薩滿擊鼓擺鈴請神的場面;有的神鳥飛翔,蟒蛇蠕動,是薩滿請來助陣的神靈;或是驅邪去鬼,一家老小平平安安等。
滿族薩滿剪紙滿族薩滿剪紙

歷史發展

在滿族有紙之前已有了薩滿剪紙,是用皮革、魚皮、麻布、植物葉子等材料剪刻的圖案,多貼或縫在衣服、枕頭等生活用品上,或貼在牆、窗戶等家用器具上,以作裝飾。長白山區也有用玉米皮、紅辣椒、楓樹葉、樺樹皮等作材料剪刻成多種多樣的剪紙,別具地方特色。剪好的人物都是正面站立,兩手下垂,五指分開,五官為陰刻,鼻子剪刻成一個三角形,人物的髮式、衣著都是地道的滿族裝束,分前、後兩片,可坐可立,有些可以擺在窗台上、櫃蓋上,酷似遠古的岩畫,造型古樸。滿族崇拜的動物神很多,如鴉、鵲、熊、鹿、貂、虎、鷹等,最常見的要屬蛙和龜。
薩滿剪紙薩滿剪紙
以薩滿祭祀、崇拜為題材的剪紙至今仍在民間流傳,但逐漸成為了以審美為主的藝術作品,裝點著人們的節日生活。這些剪紙窗花作品作為昭示天地崇拜、動物植物崇拜、萬物有靈觀念的載體,讓我們隱約看到滿族先民的真誠博愛,生態平衡,祭祖尋根的心理核心。滿族薩滿剪紙與生存信念、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神靈崇拜等眾多命題緊密地聯繫著,並直接反映著滿族人民的生活、信仰、觀念,以及生活的樂趣和美好的願望,它體現的是巫現禮儀中對自然無以名狀的神秘膜拜,是原始本能的生存意識和現實生活中具有指向性的心靈渴求(如吉祥、富裕、多福等),是通俗,神秘與象徵多種屬性的複合體。

其他相關

蒙古族薩滿教使用的剪紙造型獨特,有著久遠的歷史。其中,內蒙古科爾沁薩滿教剪紙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薩滿文化是以巫術活動為主體的,主要通過托魂顯靈、祈禱、祭祀、治病、占卜等活態的儀式實現人們對靈魂的安慰、精神的訴求,滿足人們的心理補償。這一儀式包括特定的服飾、歌舞、剪紙等民間藝術元素,特別是剪紙的運用非常突出,體現了民間文化內容。
在科爾沁薩滿教巫術活動中,常用的剪紙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專治精神錯亂病的,套用在驅鬼儀式中的“古碌木”剪紙;二是用於招魂的“索那嘎”吉祥結剪紙;三是避邪驅鬼的“哈那”剪紙;四是薩滿表達自身心咒的剪紙等。古碌木剪紙其實就是一座用剪紙做成的小房子。舉行驅鬼儀式前,博(男性薩滿)或握都乾(女性薩滿)親自用白紙根據師傅傳下來的固定樣子剪出四面鬼牆和象徵天羅地網的屋頂共五張剪紙,用高粱稈將剪紙串起來,在呈四方形的香灰斗上搭建成一個小型的剪紙房。剪紙房坐南朝北,左右和背面的紙牆為固定狀,前門瞼呈活動狀,能開能合。門瞼與後牆的兩張剪紙圖樣相同,但名稱不同。門臉剪紙叫“耶勒嘎”,其餘都叫“烏日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