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

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縮寫為SNO)是一個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2100米深的鎳礦中的中微子探測器,根據高速中微子在水中運動產生的切倫科夫輻射探測中微子。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於1999年5月正式啟用,2006年11月28日關閉,但數據分析工作還在繼續進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
  • 外文名: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y
  • 縮寫:SNO
  • 地址:加拿大安大略省
高速中微子在通過介質時,如果其速度大於光在這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會產生藍色輝光,即切倫科夫輻射。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就是根據這種效應間接探測中微子。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個直徑12米的球形容器,裡面裝有1000噸重水,容器壁用丙烯酸樹脂製成,厚度為5厘米,容器的周圍安裝了9600個光電倍增管,用於探測倫科夫輻射的光子。整個探測器浸泡在30米高的裝滿普通水的圓柱形容器中,安裝在安大略省薩德伯里附近國際鎳業公司的一個礦井裡,深度達到6800英尺(2100米),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地層對宇宙線進行禁止,以減輕干擾。
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太陽中微子的觀測發現,實際測量到的中微子流量只有標準太陽模型所語言的三分之一,這就是著名的太陽中微子問題。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之前的中微子探測器大多只能探測到三種中微子中的電子中微子,無法探測到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2001年6月,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的測量結果發表[1],表明太陽中微子在到達地球途中,在三種不同“味”的中微子之間發生了相互轉化,即中微子振盪。這一結果同時表明中微子是有質量的,而不是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所預言的零質量粒子。這一結果在2002年得到了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的證實。
破解太陽中微子失蹤懸案的關鍵設備中微子天文台SNO(Sudbury Neutrino Observator),最早提出建設思路的是華裔物理學家陳華生博士,他在困苦童年時代從戰亂的中國漂泊到美國,靠個人的聰明勤奮和完全的獎學金接受良好的教育,1964年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1968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以後在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工作,逐漸由理論物理研究轉為出色的實驗物理學家,長期專注中微子與弱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在1984年最早提出了能探測到所有中微子的重水型探測器方案,目標瞄準破解太陽中微子失蹤懸案,他的建議很快得到採納,並選定了加拿大安大略湖畔的薩德伯里開始建設中微子天文台,遺憾的是未等SNO建成,陳華生博士與1987年因白血病去世,年僅45歲。在此基礎上,該實驗室的物理學家取得了突破成績,同實驗室的加拿大物理學家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因發現中微子振盪的現象從而證實了微子有質量與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陳華生出生於重慶,祖籍福建莆田,196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位,加州大學歐文分校(UC,Irvine)物理學家,長期從事中微子與弱相互作用研究,中微子失蹤解決方案的首創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