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文廟

薊縣文廟,位於縣城西北隅,現存主體建築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泮池、登瀛橋、欞星門、名宦祠和鄉賢祠等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薊縣文廟
  • 位置:薊縣
  • 分類:組織機構
  • 國家:中國
概況,地理位置,建設緣由,修建歷史,修複目的,

概況

薊縣文廟,位於縣城西北隅,現存主體建築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泮池、登瀛橋、欞星門、名宦祠和鄉賢祠等建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建設緣由


薊縣的文廟始建於隋:其一隋朝曾下詔“令州縣立廟”,薊縣是當時三十六郡之一的漁陽郡,自然應有此設。其二,開科取土製度自隋唐開始,薊縣做為北方重鎮,文人顯達多得益於儒學。其三,儒學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居於統治地位,因此,修文廟也被視為培風脈、紀地靈、壯人文、正風俗的義舉。薊縣做為北方重鎮,自然要“衙署齊備,廟堂俱全”,興建文廟,亦屬必然。

修建歷史


金天會年間(1123年—1135年),知州高遽重建大成殿三間和東西廡。金正隆元年(1156年)漁陽知縣史享吉對文廟進行了修繕;現存當時的《重修宣聖廟碑記》。明朝時,文廟有大成殿、東西廡、欞星門、戟門、宰牲房、神廚、神庫等建築及設施。明洪武九年(1376年)重修,明成化十年 (1474年),知州汪溥,守備馬宣,重建大成殿九間,新塑聖賢遺像。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州王遂建欞星門。明末文廟毀於兵火(《康熙薊州志》有載)。到了清朝,歷任知州於際清、胡國佐、董廷恩、余時進、張朝琮、趙錫蒲等屢次重修和增建。重修了大成殿、戟門、欞星門和東、西廡,增建了照壁、泮池、登瀛橋、名宦祠、鄉賢祠、啟聖祠、節孝祠、尊經閣等建築。民國期間,又整修大成殿、東西廡和欞星門。欞星門外東、西各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道過街牌樓(今文安街)。
薊縣文廟硯水湖,是第二進院落西南角處的一個古井,乾隆皇帝賜名為“硯水湖”。相傳文人若飲此井水一杯,便會文思如泉;用此井水研墨,更能筆下生花。古時學子應考之前,均到孔廟拜謁孔子,祈禱神靈,並順便求取此井“聖水”,以期盼獲得好運。此次修復過程中,在井邊用各種石材重新堆砌,引地下水使乾涸已久的古井重新清水滿溢。
建國以前,薊縣文廟每年春秋二季,都有祭祀孔子的大型活動,各種禮儀在清道光《薊州志》和民國《薊縣誌》中均有詳細記載。民國年間,文廟為薊縣師範女校所在地,建國後,為薊縣第一國小至今。
薊縣山川靈秀,人文天成,科甲鼎盛,代多名達,擅美京東。相傳上古之廣成子修煉於城北崆峒山,黃帝曾兩次問道於此。漢初韓信的謀土蒯徹,三國時隱土田疇均出自薊縣。隋唐以來開科取士,薊縣更是人文薈萃,榮耀一時;有五代時“教五子,名俱揚”的竇燕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代第一宰相趙普。在明、清《薊州志》中,列入進土、舉人、貢生、監生名錄的人數達785人。至今,在薊縣城中的奎星樓、文昌宮、學宮、書院、考棚、進士牌樓等舊名遺蹟及文物建築,無不反映了古代薊縣人民尊儒奉孔之風尚。

修複目的

文廟修復的另一目的,還在於挖掘文廟內在文化價值,文廟在歷史上不僅僅是祭祀孔子和弘揚儒學的地方,自古以來廟學合一,這裡也是一個教育場所,文廟內設有專司教育之職的場所——明倫堂。有關部門已將薊縣文廟定位為國學教育、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計畫今後每年定期舉辦祭孔大典等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